部编版语文九年上册25课《刘姥姥进大观园》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刘姥姥进大观园》,
我的说课内容包括: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作业布置、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
这篇文章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四篇古代白话小说,是本单元第二篇自读课文。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回,原题为“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节选部分写的是吃早饭时,在秋爽斋,凤姐、鸳鸯设局取笑刘姥姥,酒席间刘姥姥上演“笑”剧。这部分主要通过细节描写描绘了刘姥姥的表现和众人在笑剧中各具情态的笑,表现了各个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同时透过社会底层的农家老妇刘姥姥的眼,映射出贾府“朱门酒肉臭”的景象,对封建统治阶级的腐败豪奢进行了深重的谴责。选文部分对人物的刻画惟妙惟肖,让人击节赞叹。
二、说学情
在此之前,学生在本单元已经学习过传统白话小说中的《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三顾茅庐》,对于梳理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有一定的领会。但由于农村学生课外阅读滞后,对这样有深度有难度的作品存在阅读障碍,再加上年代久远,对人物性格命运形成的原因还不能深刻理解。因此在此之前的暑假,我布置过学生阅读《红楼梦》名著,或者收看87版的《红楼梦》电视剧。在上本课前,又专门用一堂课给学生预习,主要是疏通字词,初步了解文意。并将疑惑处写下来,教师收集学生的疑惑,用于备课时,有的放矢。对于全班性的疑惑,把问题穿插在课堂教学中,统一解惑。不具典型性的问题则私下解答。这一步,是把自读课文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在研读新课标对第四学段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从三维目标三方面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积累文中生字词,了解作者及与《红楼梦》的相关文学常识。
2.能力目标:
把握课文内容,梳理故事情节;通过朗读法,品味语言,把握本文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这同时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3.情感价值目标:
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对刘姥姥的态度,对封建贵族奢靡之风的不满,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教学的目的所在,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教学中理应灵活处理多种教学方法,因此,我将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提问法,点拨法的教法与学生诵读品味法、圈点勾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的学法结合起来,以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自读质疑法。学生课前自主阅读课文,写下疑惑的地方。
2. 情景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示作者的图片及生平激发学习兴趣。插播视频《刘姥姥喜逛大观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分析讨论法。对课文中不易理解的问题,以及课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先让学生分析、讨论,各抒己见,然后教师进行、提示、点评、明确,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五、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有这样四本书,一本专门讲女人,一本专门讲男人,一本专门讲军人,一本讲的不是人,你们知道是什么书吗?引出四大名著,并引出《红楼梦》。(概括性极强,又带有谜语性质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解题
1.介绍曹雪芹
(让学生交流搜集课前到的资料。有针对的查阅收集资料,辅助阅读,这是自读课文学生必备的素养)
曹雪芹家世显赫,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
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
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2.介绍《红楼梦》
(1)题意
“红楼”即朱门(大户人家)之意,是豪门贵族代称,“红楼梦”意为“无论多么显赫的权势,到头来无非是南柯一梦”。曹雪芹的家世是如此,贾府的命运亦如此。
(2)内容
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讲诉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应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
提示学生注意课下注释,这些资料可以辅助自读。
(3)成就
《红楼梦》是中国古今第一奇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金字塔。
毛泽东称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还称赞它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冯其庸大唱:“大哉《红楼梦》,再论一千年。”
王蒙点评说:“《红楼梦》是一部令人解脱的书,是一部执着的书”,《红楼梦》与宇宙相通 ……
红学大师周汝昌曾说:“最有智慧的人才能读《红楼梦》,才爱读《红楼梦》,因为这部书有你一生需要的知识”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读一读选段《刘姥姥进大观园》,领略经典的魅力,做一个有智慧的人。
3.背景介绍
(展示学生疑问:1.刘姥姥为什么进大观园?20人疑问2.刘姥姥和众人是什么关系?5人疑问)一个乡野老妇为何能进豪门贵族,?她和贾家是什么关系?
刘姥姥几次进大观园?3次
一进:刘姥姥的女婿狗儿不争气弄得家业萧条,就搬出了城住到了乡下。到了年冬岁末,狗儿家生活艰难,岳母刘姥姥只好借着狗儿祖上与王夫人家连过亲,到贾府攀亲,寻求救济。
二进:刘姥姥为感谢上次贾家的救助,特地去谢恩。见识到大户人家的吃穿行等事宜,并闹了不少笑话。课文所选即是二进大观园内容。
三进:刘姥姥得知贾府被抄,去狱神庙探望凤姐,凤姐拜托她一定要把巧姐找回来,她费了好大劲才把巧姐赎回来,带着巧姐到乡下。
刘姥姥给我们留下初印象是:有情义,知恩图报
(三)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蓼溆(liǎo xù) 麈尾(zhǔ) 戗金(qiàng) 篾片(miè) 银箸(zhù) 砒霜(pī shuāng) 调停(tiáo)
撮弄(cuō) 发怔(zhèng) 筵席(yán)
2.理解词语。
调停:安排,处理。
撮弄:戏弄。
发怔:发呆。
促狭:爱捉弄人。
(四)梳理笑剧
阅读课文:
1.勾画文中出现的人名和出现“笑”字的地方。
2.梳理:在大观园中发生什么有趣的事?
谁是导演?谁是主角?谁是配角和观众?
(该问题来自课后阅读提示。这是自读课文学生们自学时应该注意的地方。)
(1)凤姐、鸳鸯是导演,设局取笑刘姥姥。
(2)刘姥姥是主角,上演“笑”剧,众人是观众和配角,她们被逗得大笑。
(3)刘姥姥上演“笑”剧后的感慨及凤姐、鸳鸯等人以实情相告。
叙述了刘姥姥第二次进贾府,凤姐、鸳鸯设局取笑刘姥姥,刘姥姥,上演“笑”剧,众人被逗得大笑。那么,刘姥姥到底有什么好笑?
(五)品析“笑”料
勾画出文中对刘姥姥的描写,分析刘姥姥在这场笑剧中表现出了怎样的性格特点?
(1)刘姥姥见了,说道:“这叉爬子比俺那里铁锨还沉,那里强的过他。”……照样换上一双乌木镶银的。刘姥姥道:“去了金的,又是银的,到底不及俺们那个伏手。”
(2)“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
(4)刘姥姥拿起箸来, 只觉不听使,又说道:“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我且得一个儿!”
(5)刘姥姥便伸箸子要夹,那里夹的起来。满碗里闹了一阵,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
——通过语言、动作描写,可以看出刘姥姥是一个淳朴实在、憨态可掬,粗俗直率,幽默风趣的农村老妇
所以后世有了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歇后语,用来自谦或者自嘲见识浅陋,孤陋寡闻。
问:那么刘姥姥是不是真如她所呈现出来的那般憨厚可笑呢?
这是大家提出质疑最多的问题(全班38人有疑问)
同学们提的问是:刘姥姥是真傻还是 ?
从原文中找答案。最后一段。
对于凤姐和鸳鸯的捉弄,刘心知肚明,对于捉弄的目的,刘姥姥更是心领神会,而且表演精湛。为的就是讨老太太欢心,多得赏赐。
刘姥姥是笑料,但她绝不是傻子,她并不愚昧,相反的还很精明,可见她大智若愚(善于察言观色,精明,有心计)
(六)赏析笑态
问:课文还用什么证明这场演出是成功,演员是优秀的呢?观众的反应:笑
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各具情态的笑,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请说说主要人物的笑有什么不同,反映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
湘云豪爽,故随口喷饭;黛玉娇矜,只能伏案叫疼;宝玉恃宠,便滚入贾母怀中;王夫人雍容、尊贵,对侄女兼儿媳不便指斥;薛姨妈失态,把茶喷到探春身上;探春不能自持,把茶碗合到迎春身上;惜春娇弱,又不敢与宝玉争宠,只得向奶母撒娇;奴婢们小心谨慎,不敢伤俗越礼,只能或在地下弯腰屈背,或躲出去偷笑
总结:一个小小的场面,简单的一“笑”,“笑”出了每个人的身份、地位、性格、体质,也“笑”出了曹雪芹才子的大手笔。
(4)展示学生疑问:
1为什么众人笑时,凤姐和鸳鸯不笑?
2在这场笑剧中,还有一些未笑之人,少些了几个人,想想是不是作者无意遗漏?
不“笑”之中有玄机:
凤姐和鸳鸯是导演,有心理准备,硬撑不笑。
没有写的两个人:
李纨身为寡妇,对捉弄刘姥姥行为的本身不赞同。
宝钗典型的大家闺秀,中规中矩,对刘姥姥粗俗的行为不屑一顾,宝钗在场而没有写正是在不写中写出了她的工于心计、故作端庄的大家风范,使人窥见了她未来女主人的面影!不笑同样精彩!
(七)透视笑剧
刘姥姥二进大观园时,贾府处于鼎盛时期,而刘姥姥三进大观园时,贾府已穷途末路,种种变化让人唏嘘。
1.《红楼梦》写四大豪门大族,作者为何要塑造这样一个底层乡村老妇?
2.作者对刘姥姥持何态度? 嘲讽?怜悯?同情?批判?讽刺?还是 ?
在这场“笑”剧的背后,包含刘姥姥的辛酸,包含着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悯与尊敬,作者正是以悲悯尊敬的眼光来塑造刘姥姥利用小丑的形象,换取温饱的市井小民形象;同时,作者也透过刘姥姥的眼睛映射出贾府“朱门酒肉臭”的景象,对贾府的奢靡腐化进行了深重的谴责。
3.带着对刘姥姥的悲悯和尊敬,对贾府奢靡腐化的谴责,看《刘姥姥进大观园》视频片段,感受作者情怀。
(八)结束语
人说,《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胸有丘壑,立意高远,层峦叠嶂,妙隐成文”,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横看成岭侧成峰,《红楼梦》可以从无数个角度去解读。红楼无数层,希望你走进它,能发现它的别有洞天。
六、 说板书设计
刘姥姥 进 大观园
笑料 笑剧
大智若愚 笑出性格
辛酸 不笑精彩
悲悯.尊敬 谴责腐败
(板书设计兼顾了内容,人物形象和主旨)
七、说教学反思
用一课时指导阅读本文,有一定的难度,这必须建立在学生对《红楼梦》的相关情节有一定知识储备,而且对本文进行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因此,暑假我就安排了阅读《红楼梦》的人物,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预习任务,包括处理字词,疏通文意,提出疑问;课堂上,又围绕教学重点难点和学生疑点,给予了点拨与指导。但即使这样,本节课仍显得时间仓促,部分学生“似懂非懂”。课后,还要通过完成相关练习及拓展阅读,进一步消化文章内容。还有一个困惑是,作家作品及背景的介绍放在一堂课里,时间不够。不做稍微多一点的介绍,又怕学生更难理解。我试过,如果用三堂课来讲,会很从容,效果也很好。一堂课专门介绍《红楼梦》,一堂课预习,一堂课教学。但这又不符合课时标准。不知同仁们有没有一些好的方法,既兼顾时间,也兼顾效果。万望不吝赐教。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