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自读课文 导学案要先行
——部编语文自读课文导学案设计与实施
罗志平三人行名师工作室 谢祥珍
一、导学案与自读课文
导学案是教师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而编制的有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流程的学习活动方案,是指引学生自主、高效学习的路线图,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具有“导读、导思、导做”的功能。
导学案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配合教师科学的评价,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自主发展。导学案实施的高级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自读课文是国家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围绕"阅读”核心体系,区别“教读"课文而设计的,是初中语文教材构建“教读-自读一课外阅读"“三位一体”阅读教学模式的重要基础。
自读有两层含义,一是自己读,二是自主读。自读要把老师“教读”的方法转化为自己“课外阅读’的方法,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就是强调学法的重要性,因为不管教师讲得有多好,有多深,有多透,是不会直接提升学生学习水平的。学生只有通过自主学习,才会达到“自会读书”的境界。
然而,自读课文学习的现状是:学生只知有自读课文,却未知如何自主阅读自读课文。可见学生在自主阅读课文的时候,是需要一些辅助资料的。——导学案正好充当了这个指导和辅助学生自主阅读的拐杖角色。
二、导学案对于自读课文的重要性
导学案对于自读课文的重要性,体现在师生两个方面。
(一)老师层面:
1、有效实施前置学习。
有了导学案这个实体学习内容,学生才能实实在在的实施并完成课前预习,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前置学习目的,使课前预习变得可操作、有效果。
2、精准设计教学方案。
没有导学案的实施,没有导学案的反馈,老师对学情是朦胧的,甚至可以说是等于零的,在此基础上做出的教学方案设计,即使精心又精妙,也未必精准,也就是不符合学生学情的教学方案。那么,课堂教学效果也就只能是幻想中的空中楼阁。
有了导学案的有效实施和准确反馈,语文老师才知道学生最需要学习的是什么?老师就可以在原教学方案的基础上作适当的调整,使教学方案变得精准,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以生定教,有的放矢,让课堂教学增效。
(二)学生层面
1、明确前置学习内容。
没有导学案的帮助和指导,学生的前置学习是无内容、无目的、无方向的,因此也是茫然的,是不知所措的,是忽视的,是无效的。久而久之,学生就干脆不预习了。学生带着无任何前置学习的零基础上语文课,语文老师的课堂教学效果是有悖初衷的,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有了导学案的帮助和指导,学生有了明确的前置学习内容,有了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巩固,有了对当课重点知识的预先学习和思考,才算是真正实现了学生自读课文。
2、知道前置学习存在的问题。
没有导学案的反馈,学生只是简单的读读文章,就会产生自足自满、自矜自负的不良情绪,从而在课堂上我行我素,很难进入专心致志、深入思考的状态。
《礼记.虽有嘉肴》中说:“学然后知不足。”学生课前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收获知识的同时,也能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即明白哪些是自己不会的,这样就让学生知道自己听课的重点。有了导学案的反馈,学生就能重点关注自己课前没学懂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听课质量,扩大课堂学习效果。
3、增加对自读课文的学习兴趣。
没有导学案的指导,学生对预习是忽视的、冷淡的,学生也没有做足巩固旧知、预习新知的准备,也难以做到前后知识的勾连,也就更难做到触类旁通、系统连贯,从而在课堂上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感到盲从,感到力不从心。这种负面的课堂效果更会打消学生对自读课文的学习积极性。长此以往,学生对自读课文的学习态度就是敷衍的、消极的。
有了导学案的辅助学习,就有了持之以恒的有效的前置学习。学生在这过程中明确了语文学习的内容和方向,也掌握了预习的方法,习得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就会对自读课文的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自读课文,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讲授为辅。每一颗种子都想发芽,每一朵鲜花都想怒放,每一个学生都期望能展示自己,展示自己积极努力的自读成果,展示自己无师自通的自学能力,展示自己帮助同学的纯美品质。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此时,导学案对学生展示自己就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学生有了充足有效的前置学习,几乎都愿意积极大胆地走上讲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这个展示的过程,展示者增强了学习自读课文的信心,也促使学习滞后者达到了学习、理解、巩固的学习效果——这就是“兵教兵”的神奇效果。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
《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P21)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七——九年级学段
(1)在语言文字运用情境中,发现、感受和表现语言文字的魅力。围绕汉字、书法、成语典故、对联、诗文等方面内容,策划并开展语文学习、展示和交流活动,加深对语言文字及其文化内涵的认识和理解。
(2)梳理学过的语言现象,欣赏优秀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初步探究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学习按照词类梳理字词,学习整理典型的语法、修辞应用实例。
(3)继续丰富自己的积累。分类整理、欣赏、交流所积累的词语、名句、诗文等,并在日常读写活动中积极运用,提升自身的中华文化修养。
基于以上学习任务群的要求,我作了如下的关于自读课文的导学案设计。
三、编制自读课文的导学案
(一)导文常,学文化。
(二)导字词,学积累。
(三)导句子,学表达。
(四)导内容,学梳理。
(五)导手法,学运用。
(一)导文常,学文化。
1、(七上第7课)《荷叶 母亲》的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 冰心 ,原名谢婉莹。她的代表作有《繁星》《春水》《 寄小读者 》等。
2、(七下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萧红,中国近现代女作家,“ 民国四大才女 ”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后由祖父改名为 张乃莹 。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等。成名作 《生死场》,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3、(八上第12课《与朱元思书》)本文的作者 吴均 ,字 叔庠 ,
南朝梁时期文学家。本文选自《吴均集校注》。
4、(八上第24课)《周亚夫军细柳》选自《史记.绛侯》,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
【对应课标】(2022年版P15)【阅读与鉴赏】第8点,“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二)导字词,学积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积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学习知识就是积累的过程。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学生才能完成知识、经验和技能的积淀,从而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对应课标】(2022年版P15)【阅读与鉴赏】第8点,“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阅读与鉴赏】第6点,“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
1、现代文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①(七上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填空题】
譬如( ) 枝桠( ) 栖息( )
小憩( ) 绽开( ) 搓捻( )
觅食( ) 繁衍( ) 迁徙( )
譬如( pì ) 枝桠( yā ) 栖息( qī )
小憩( qì ) 绽开(zhàn ) 搓捻(cuō )
觅食( mì ) 繁衍( yǎn ) 迁徙( xǐ )
②(七上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D )。【选择题】
A、搓捻(cuō ) 绽开(zhàn) 怦怦直跳(pēng)
B、小憩(qì) 繁衍(yǎn) 恍然大悟(huǎng)
C、遨游(áo) 觅食(mì) 花团锦簇(cù)
D、迁徙(xǐ) 茁壮(chuó) 冥思遐想(xiá) 【zhuó】
注:选择题较填空题而言,就有了一定的思辨能力的体现,它需要学生分析、辨别、综合、比较之后,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2)写对字形。
①(七上第17课《动物笑谈》)看拼音,写词语。【填空题】
chēn fú shè guàn
(嗔)怪 小(凫) (麝)香 (鹳)
pán shān pú fú gù zhòu
(蹒跚) (匍匐) 禁(锢) (咒)骂
②(七上第17课《动物笑谈》)选出下列加点字字音和字 形完全正确的一项( B )。【选择题】
A、哺乳(pǔ ) 温驯 禁锢(gù ) 怪诞不经 【bǔ】
B、哀悼(dào ) 烦躁 诘问( jié) 大相径庭
C、憎恶(zèng ) 匍匐 门槛(kǎn ) 神采奕奕 【zēng】
D、温驯(xùn ) 余晖 收敛(lián ) 蹒跚学步 【liǎn】
(3)掌握成语。
①(八上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根据意思写词语。
A、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鹤立鸡群)
B、整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正襟危坐)
C、形容小心谨慎以至于害怕不安的样子。(诚惶诚恐)
D、比喻隐藏或包容坏人坏事。(藏污纳垢)
②(八上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下面各组词语中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C )。
A、尴尬 蒙昧 无可制疑 郁郁寡欢
B、胆怯 缰绳 藏污纳垢 暗然失色
C、惊讶 轩昂 广袤无垠 鹤立鸡群
D、崎岖 平庸 粗制烂造 正襟危坐
A、尴尬 蒙昧 无可制疑 (置) 郁郁寡欢
B、胆怯 缰绳 藏污纳垢 暗然失色(黯)
C、惊讶 轩昂 广袤无垠 鹤立鸡群
D、崎岖 平庸 粗制烂造 (滥) 正襟危坐
③(八上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一边读课文,一边圈文中的成语。读课文后,在下面的句子中填上正确的成语。
小屋(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而不是由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
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带着这么一张脸,你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不管穿什么服饰,也不管在俄国什么地方,都不会有一种(鹤立鸡群)、引人注目的可能。
他们有的坐火车旅行漫长的路程,有的从图拉驾车赶来,在客厅里( 正襟危坐)地等待这位大师的接见。
2、文言文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八上第24课《周亚夫军细柳》)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祝兹( ) 侯棘( ) 门彀( ) 弓弩( )
按辔( ) 作揖( ) 介胄( ) 曩者( )
祝兹(zī ) 侯棘(jí ) 门彀(gòu ) 弓弩( nǔ )
按辔(pèi) 作揖(yī) 介胄(zhòu ) 曩者(nǎng )
(2)明确通假字。
(以八下第11课《核舟记》为例)
①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
②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意思是弯曲
(以八下第23课为例)
③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表现
(以八上第24课《周亚夫军细柳》为例)
④军士吏被甲 被同披,穿着
(3)重点字词。
(以八下第11课《核舟记》为例)解释加点词。
① 罔不因势象形(无)(顺着,就着)
②尝贻余核舟一(赠)
③盖大苏泛赤壁去(原来是)
④绝类弥勒(像)
⑤钩画了了(清楚明白)
(4)一词多义。
(以九上第13课《湖心亭看雪》为例)
①白:上下一白( 白色 ) 三大白( 酒杯 )
②大:大喜 ( 非常) 三大白( 大的 )
③余:余住西湖 ( 我 ) 上下十余里(整数后的零数)
④是:是日更定( 这 ) 是金陵人( 是 )
(4)古今异义。
(以八下第23课《马说》为例)
①故虽有名马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③是马也 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是
④安求其能千里也 古义:哪里,怎么 今义:安全,平安
(6)词类活用。
(以八下第11课《核舟记》为例)解释加点词。
①箬篷覆之(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戴着高高的帽子)
(三)导句子,学表达。
【对应课标】(2022年版P27)“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包括古诗文名篇,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
1、现代文
(1)补充句子,积累金句。
(以九上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为例)
①有一颗大心,才盛得下喜怒,输得出力量。于是,宜选月冷风清、竹木萧萧之处,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
②面对那句“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的名言,人们往往会自惭形秽。我们难以拥有那样雄浑的精怀。不知累积至那种广袤,需如何积攒每一粒泥土、每一朵浪花、每一朵云霓?
③我们的事业,是我们的田野。我们背负着它,播种着,耕耘着,收获着,欣喜地走向生命的远方。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是事业和人生呈现缤纷和谐、相得益彰的局面,是第二间精神小屋坚固优雅的要诀。
(2)赏析句子,鉴赏美句。
(以八上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为例)
A、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对应课标】(2022年版P15)【阅读与鉴赏】第8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列夫.托尔斯泰》一文的阅读提示中有言,“作者驰骋想象,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文章语言典雅优美,文气酣畅。”
①请从文中找出一个比喻句,并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比喻句: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他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赏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托尔斯泰目光犀利,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表达了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之情。
②请从文中找出一个夸张句,并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夸张句: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赏析: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托尔斯泰的眼睛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饱含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赞美之情。
B、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①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
赏析:肖像描写,勾画出托尔斯泰的面部轮廓,突出了他脸庞多毛、胡子浓密的总体特征。
②他刚进门,差不多就一路小跑而来,然后突然收住脚步,望着一位惊呆了的来客友好的微笑。
赏析:动作描写,生动地描述了拜访者心目中的托尔斯泰与亲眼见到的托尔斯泰的巨大反差,突出了来访者的失望之情。
③什么?就这么个侏儒!这么个小巧玲珑的家伙,难道真的是列夫.尼克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吗?
赏析:心理描写,突出了来访者因见到外貌丑陋的托尔斯泰的失望,为下文的“扬”做好了“抑”的准备。
(3)仿写句子,表达佳句。
(以八下第3课《安塞腰鼓》为例)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诵读上面这个句子。仿照句式和修辞,任选一个场景仿写句子。
答案:
飞雨一样,是激起的水花;闪电一样,是坚定的眼神;沙漏一样,是转动的秒表。——游泳比赛
落石一般,是沉重的步伐;烈火一般,是燃烧的斗志;狂风一般,是愤怒的吼叫。——歌咏比赛
2、文言文
(1)断句。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给下面这段话断句,即在应有标点符号的地方画上“/”。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2)翻译句子。
(以八下第23课《马说》为例)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千里马)想要与普通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3)默写句子。
(以八上第12课《与朱元思书》为例)
①当你旅游的时经过富春江,亲眼目睹山势之高峻,感受从林之幽寂,就会体会到《与朱元思书》中的“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的意境。
②《与朱元思书》中以游鱼衬水清的句子是“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以八下第23课《马说》为例)
③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④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四)导内容,学梳理。
【对应课标】(2022年版P4)核心素养内涵之二——语言运用
语言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语感;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具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能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深厚感情。
(以八上第20课《梦回繁华》为例)
《梦回繁华》一文的阅读提示中有言:“可以先浏览全文,了解主要内容,再细读文中的重点段落。细读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语句,梳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看看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的。”
自读课文,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第1自然段:说明北宋时期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局面,这是《清明上河图》诞生的主要社会原因。
第2自然段:介绍张择端及其《清明上河图》产生的社会背景。
第3自然段:说明《清明上河图》的材质、着色、尺寸,描绘的主要内容,以及给人的整体感觉等。
第4自然段:具体介绍《清明上河图》,重点说明其各部分描写的景象。
第5自然段:具体说明《清明上河图》的艺术、历史价值。
根据以上内容的梳理,可以进一步把文章概括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段):诞生原因:北宋空前繁荣局面
概括介绍上河图
第二部分(2——5段):具体说明 描画的具体景象
艺术、历史价值
(以八下第7课《大雁归来》为例)
阅读《大雁归来》,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第1自然段:与燕子比较,说明大雁才是报春的真正使者。
第2自然段:写大雁对春天感应准确。
第3自然段:写秋天的大雁,为下文做铺垫,反衬春归大雁。
第4自然段:写春雁归来时的欢快景象。
第5自然段:写大雁归来是的情景和数量。
第6自然段:描写春归大雁活泼欢快的样子。
第7自然段:介绍孤雁的孤寂和忧郁,从侧面反映作者对枪杀大雁者的愤恨。
第8自然段:说明雁群是一些家庭或一些家庭的聚合体。
第9自然段:按时间顺序写夜间听大雁在沼泽中集会时的鸣叫。
第10自然段:说明大雁集会时的时间逐渐减少。
第11自然段:大雁具有人类所缺乏的联合观念。
第12自然段:写大雁的联合是全球性质的神奇的大联合。
第13自然段:写大雁的国际性迁徙活动给人类带来的益处。
根据以上内容的梳理,可以进一步把文章概括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5段):描写大雁归来时的情景。(欣喜)
第二部分(6——10段):介绍大雁的日常生活。(喜爱)
第三部分(11——13段):写大雁的联合迁徙。(赞美)
中心思想:保护动物,热爱自然。
通过这样的梳理和归纳,学生可以更容易、更准确地概括出自读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从而真正实现自读课文由学生自主阅读。
(五)导手法,学运用。
【对应课标】(2022年版P27)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之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
(2)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包括古诗文名篇,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
1、读句子,学表达方式。
(以八下第3课《安塞腰鼓》和第4课《灯笼》为例)
(1)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描写)
(2)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叙述)
(3)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抒情)
(4)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议论)
2、读句子,学修辞手法。
备注:因前面已对修辞句的赏析、仿写导学案设计作了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3、读篇章,学写作手法。
(以八上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为例)《列夫.托尔斯泰》一文中,第1——5自然段,刻画托尔斯泰丑陋的外貌特征。这是“抑”的写法。第6——9自然段,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这是“扬”的写法。本文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
注:以上对自读课文的导学案设计,是有其局限性的——只是以书面作业的形式呈现。其实,我们可以编制的自读课文导学案可以有多样化的形式。如:自读课文探究性导学案;自读课文实践性导学案;跨学科综合性导学案等。
1、自读课文探究性导学案
(以八上第一单元活动.探究为例——新闻采访)
探究一:选定报道题材。
以小组为单位召开新闻采访选题会,确定报道题材。
报道的题材要有意义,有价值,彰显正能量,最好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请在下列推荐题材中选一个:
(1)学校的热点话题;
(2)家乡的变化;
(3)近期发生的重大事件。
探究二:草拟采访提纲。
请读一些访谈文章,再看一些视频(如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对一些医护人员的专访)作参考。按如下提示草拟采访提纲。
时间: 年 月 日下午放学后
地点: 社区居委会办公室
采访对象: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表现突出的社区干部杨阿姨
采访目的:了解杨阿姨在疫情防控中的工作情况和所思所感
采访方式:深度访谈,拍摄照片
采访工具:笔、笔记本、相机或手机
采访问题:
你在疫情防控中担任哪些工作?
疫情防控中让您感触最深的有哪些事?(请对方详细讲述)
您在疫情防控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您是怎么克服的?
经过这次疫情防控,您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有哪些新的理解?对同事、社区居民等有哪些新的认识?
探究三:小组合作采访。
明确组内分工:甲,了解事件的总体情况;乙,联系并采访事件亲历者;
丙,搜集相关资料;丁,拍摄新闻照片。
注意事项:虽有分工,但仍要相互协作;
尊重采访对象,言行要得体;
不要强求采访对象回答不愿回答的问题;
拍摄人物照片时,要事先征得对方的同意。
2、自读课文实践性导学案
(以九上第一单元活动.探究为例——朗诵诗歌)
实践一:练习朗诵。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下列任务。
(1)每位同学课外查找一些诗集,选出几首你最喜欢的诗,说说推荐的理由。
(2)小组内每人自选一首诗,先进行朗诵准备,标出重音、停连、节奏,注明语气、语调、语速等。
(3)组内朗诵,互相评价、交流;然后再朗诵,看看水平是否有所提高。
(4)在小组朗诵的基础上,确定朗诵篇目、朗诵形式(如独诵、双人朗诵、齐声合诵或多人轮诵,也可以配乐、配视频朗诵),推选参赛选手,进行排练。
实践二:展示朗诵。举办班级朗诵比赛。
(1)做好赛前准备工作: (1)制作节目单; (2)推举评委,制订评分细则; (3)推举主持人,准备简单的串词; (4)确定奖励方案,准备小奖品。
(2)举办朗诵比赛。朗诵者应注意表情、语气、动作等;评委应把握评分标准,做到客观、公平;观众应集中注意力,认真倾听,适时给予掌声鼓励。
3、跨学科综合性导学案
(以八上第21课《梦回繁华》为例——探究《清明上河图》)
专题探究:有学者认为,《清明上河图》有揭示社会问题,劝谏宋徽宗之意,表现画家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向历史老师请教,宋徽宗在位期间,宋代朝廷存在哪些社会弊病?并记录下来。
请利用课外时间,自主阅读《清明上河图的故事》、《解读清明上河图》、《迷一样的清明上河图》等书,从文字中了解《清明上河图》这幅名画。
借助网络等媒介,仔细察看《清明上河图》,探寻并印证上述书中所写的内容。
向美术老师请教,《清明上河图》中所画的内容具体反应了什么社会现实?
结合上述阅读和请教所得,综合分析《清明上河图》所反应的社会问题,并用文字记录下来。
四、自读课文导学案的实施
(一)实施步骤:
1、将导学案提前设计、印制并提前两天发放给学生。
2、在上课前一天,将学生已经做了的导学案收回批阅,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
3、将学生在前置学习中暴露出的问题整理出来。
4、记下学生自主学习的亮点。
5、针对导学案反馈的问题,适当调整原有的教学方案,制定出更加精准有效的教学方案。
6、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让自主学习成果优秀的学生上台,展示学习成果,分享自主学习经验,为学习滞后者习得自主学习能力赋能。生生影响,有时胜于老师讲授。
7、再次将学生改正后的导学案收回,检查学生学习的掌握情况,获得学情的二次反馈,便于制定后期的教学设计方案。
(二)要求与评价:
1、教师层面:
(1)做到“四精四必”。
“四精”:精选、精制、精批、精讲。
“四必”: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纠。
(2)做到“三必讲”、“三不讲”。
导学案是学生学习自读课文的重要工具,但与不能放任自流,不能是“放羊式”的自主阅读。在自读课文导学中,语文教师要扮演“适时登场”和“主动撤退”的角色,以学生自读自学为核心,画好适时引导的半径,圆满完成自读课文高效课堂这个圆。
“三必讲”:学习方法和技巧教师必讲、多数学生不会的必讲、出现原则性错误的必讲。
“三不讲”: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讲、通过小组合作能学会的不讲、能借助工具书、资料、网络等渠道学会的不讲。
2、学生层面:
(1)根据导学案内容,学生认真阅读自读课文,所有学生必须完成导学案中的基础知识内容,做到自觉、自主、自立。
(2)学生先要力争独立完成导学案上的内容。不能独立完成的要与同桌和同组同学主动交流,实现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3)书写要求认真整洁。用双色笔完成导学案,自己独立完成的用黑色笔书写,非独立完成的用蓝色笔书写。如果是将自读课文中的字、词、句写错的,用红笔在书上作上标记,以便日后有的放矢地复习。
(4)将学生完成导学案的态度和质量纳入小组评价。
结语:
语文学习,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基础工程。我们要“跳出语文课程学语文,跳出语文课本学语文,跳出时空环境学语文”。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方法比聪明更重要,导学案比“满堂灌”更有效。
导学案是引导学生前置学习的拐杖,导学案是真正实现自主阅读的保障。
学好自读课文,导学案要先行。导中学,导中悟,导中行。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