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县罗志平名师三人行工作室第五次研修活动(2021年12月22日 )
自读课文,从旁批和阅读提示入手
泸县嘉明中学 张德芬
我是泸县嘉明中学教师张德芬,今天我跟大家一起交流的主题是《自读课文,从旁批和阅读提示入手》。
古人说:“授人以鱼莫如授人以渔”,叶圣陶先生也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就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在基础教育语文课程体系中,每一单元都安排有讲读课文与自读课文。如果说讲读课文是学方法,那么自读课文就是用方法了。只有重视自读课的教学,才能使学生把讲读课中学到的方法迁移运用到自读课中。初中语文自读课文的设计与指导,必须落实语文学科素养,以学生的“自读”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学习精神, 让学生把在讲读课中学到的知识加以灵活运用,从而达到拓宽视野和形成能力的作用。
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妥善利用旁批和提示,对于学生理解自读课文大有益处。那教师究竟应如何利用旁批开展教学呢,首先应从旁批和提示入手。
一、认识旁批和提示
(一)认识旁批
自读课文的旁批针对课文的关键之处、文笔精华以及写作技法等做精要点评,或以问题的形式呈现。旁批的内容丰富多样:
一是指向文章的情感。
如七年级上册泰戈尔的《金色花》中的“‘我’变成一朵金色花,跟妈妈玩起了‘躲猫猫’,只是为了好玩吗?”这处旁批让学生思考到“我”对妈妈的爱。
二是点明文章中心。
如七年级上册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第二处旁批“启示真理,给‘我’以爱——莎莉文老师再塑‘我’生命的两个支点。”这处旁批提示主题。
三是梳理文章脉络或内容。
七年级下册梁启超的《最苦与最乐》第一处旁批是“以设问开头,引出‘最苦的事’,使人思考。”这处旁批就是对该段内容和脉络的梳理与概括。
四是提示文段作用。
如九年级上册《刘姥姥进大观园》中“此处设置悬念:他们会如何拿刘姥姥‘取个笑儿’呢?”这处旁批直接提示这段作用,让学生带着问题往下读。
五是赏析句子或词语。
如八年级下册利奥波德的《大雁归来》中 “‘赌注’一词有什么特殊意味?”这两处批注提出问题,叫学生去理解赏析词语。
六是揭示语言特点。
如七年级上册冰心的《荷叶·母亲》中“注意品味文章语言的清新典雅。”这处批注提示文章语言的特点。
(二)认识阅读提示
有的文章没有旁批,只有阅读提示。如九上《精神的三间小屋》,课文后面的阅读提示第一段是这样的:我们常把人的心灵比喻为天空、大海、以形容它的广阔。这篇文章选择的比喻则更贴近日常经验:一般家庭,住上三居室,算是有了容身之所。那我们的心灵是否也需要活动的空间呢?在精神上中,我们是否也需要有三间小屋,可以盛下情感、事业、和我们自身?……第一段提示告诉我们这篇文章的内容。
阅读提示的第二段“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读课文……想一想,作为一个忙碌的现代人,我们该如何构建自己的精神空间?同学之间讨论。”这段提示告诉同学们怎样读课文,要求学生要联系实际来思考问题。
二、使用旁批和提示
(一)旁批与单元导读、阅读提示结合
编者在设置旁批时,并不是随意而毫无章法的,而是按照一定的教学顺序排列,并与单元导读、阅读提示有着紧密的联系。如七年级下册第十一课《台阶》一文中,第一处“起笔引人思考,父亲为什么‘总’有这样的感觉?”以及第二处“如此详写父亲洗脚,是要表现什么?”这两处旁批就与单元导读有关,从详略安排上、课文的开头、特别之处寻找关键语句进行熟读精思。第三处“台阶的高低象征着地位的不同,所以父亲总说‘我们家的台阶低’。你怎样理解这种心态?”和第四处“摇晃的树枝,摇不散的目光。想想父亲此时的心理。”这两处则是与课前阅读提示相关,从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揣摩人物心理。这样那个面对生活不屈不挠、执着而坚韧的朴实的中国农民形象便跃然纸上。
又如《再塑生命的人》一文,阅读提示中提到,“可以清楚地把握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和‘再塑’‘我’生命的过程”。纵观全文,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在文中表现为以真理与爱为支点,帮助苦恼、无助、茫然、渴望光明的海伦。她一切举动的出发点是关爱与理解——莎莉文老师在童年到少年的一段时光处于近乎失明的状态,她更能理解海伦,也能找到更好的方法帮助海伦走出困境。而文中展现“我”心理感受的抒情议论句,通过前后对比,将“我”的改变以及“我”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之情表达得含蓄而真挚。通过理解阅读提示中的关键句,学生能较好地感受这两种相互的情感。这正切合了单元学习目标“感受友谊和爱”。
(二)对比不同文体的旁批和阅读提示
不同文体的文章,旁批注重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在阅读课文旁批时,教师还可提醒学生对比不同文体的旁批内容。
比如《荷叶·母亲》是一首散文诗,教材是从写法、语言、作者感受三方面旁批的。明确了旁批内容后,可以要求学生再自读文章,根据旁批去思考,随时记下自己的所思所想。如我提示学生根据第一个旁批:“这里为什么要插叙与故乡园里的莲花有关的往事?”来品读下文的莲花。通过对这个旁批的思考,学生渐渐地悟出了花与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那红莲就是女儿的形象,荷叶就是母亲的形象,学生也很自然地把握了本文歌颂母爱的主题。
而《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小说,有一处旁批是“交代自己身体状况不佳,埋下伏笔。”以及后面旁批“进退两难,孤立无援,心理描写细腻、真实。”“爸爸为什么让我先迈一小步?”等大多是从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角度旁批的。这样一对比,学生就明白了散文诗和小说的旁批在侧重点上是不同的。阅读散文诗,是要体会作者含蓄的情感表达,而阅读小说则要着重关注小说的情节、人物和主题。
三、自写旁批和提示
阅读过程中学生随时可以记下自己的所思所想,既可对文章已有的旁批尝试仿写,也可以大胆补充旁批和提示,从而对文章深入思考,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一)尝试仿写旁批和提示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在自读课堂上,教师充当“引领者”,在教学活动中加入让学生仿写旁批的环节,会让学生亲近文本,学会享受阅读。如教师在上《雨的四季》这篇文章时,因为该篇课文的旁批比较全面,就可让学生选择喜欢的角度进行模仿和补写旁批,再通过小组讨论推荐最佳旁批进行分享。比如第三处旁批“春雨‘洗淋万物,夏雨却‘浇灌万物,准确写出雨的不同特点。”可让学生在通过自主阅读、讨论的基础上,对后面内容进行仿写,学生只要能仿写出与旁批大致意思相同即可,如可仿写成: “准确写出了春雨的细腻,夏雨的粗犷。”又比如第四处“凄冷的秋雨为什么能‘纯净’人们的灵魂呢?”是针对文中句子“你只会感到……开阔的大地。”的理解。在仿写时,学生必须先解决所仿旁批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对内容的理解。
(二)大胆补充旁批和提示
当看到《再塑生命的人》这个标题时,学生可以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①谁为谁再塑生命?②为什么生命要“再塑”?③怎样再塑生命?④被再塑的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⑤被再塑的人对再塑生命的人有怎样的情感?⑥生命再塑的意义是什么?在预习时学生可以将这些问题作为批注写在课文旁边,然后带着问题去读书。教师和学生共同梳理这些问题,并将关键词语板书在黑板上,这使学生更能理清文章思路。
总之,“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作为教师,必须发挥“导”的作用,在自读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好旁批和提示,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发挥自读课文的作用,真正把语文核心素养落到实处。且琢且磨,用好旁批,上好自读课!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