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县罗志平名师三人行工作室与梅艳名师才思工作室联合教研活动(2021年11月23日)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泸县一中 杨琴
一、情境导入,走进孤独
孤独是什么?孤独是生了一大堆儿女,到老了却没有一个留在身边;爸爸妈妈不在身边的时候,即使有再多好吃的东西,我都会觉得自己是孤独的;“天堂”虽好,是城里人的,而不是我们的。城市没有我的家,我是孤独的“外地人”。今天,让我们走进《孤独之旅》,和杜小康一起感受他的孤独。
我们先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课前预习情况。
二、初读课文,触碰孤独
请同学们翻开书83页,谁告诉我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
(生齐读第一段)
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被迫辍学随父亲放鸭。
注意这些关键词,我们可以看到:突如其来的变故对杜小康的打击之大,以及杜小康的无助与无奈。而在这之前,杜小康的生活是怎样的呢,有没有同学来补充一下?
(补充介绍杜小康的情况)
三、跳读课文,感受孤独
那些零星的、琐碎的却又是无边无际、无所不在的心灵痛苦。——曹文轩
带着无助与无奈,杜小康与父亲走上了放鸭之路。在放鸭的过程中,杜小康经历了怎样的思想变化呢?请同学们结合旁批,浏览课文,圈出体现杜小康心理活动的词句。(结合旁批③④⑥⑧⑩加以体会)
课件出示:
(1)行程最初:拒绝去放鸭
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2)途中:茫然
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旁批④)
(3)到达放鸭地点:恐惧、胆怯
他害怕了……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4)放鸭初期:寂寞、孤独、想家
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旁批⑥)
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直到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
(5)放鸭中期:仍然寂寞,逐渐习惯
后来,父子俩都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就不会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6)经历暴风雨:坚定、勇敢
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旁批)
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旁批)
望着异乡的天空……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旁批)
(7)八月的一天早晨
他惊喜地跑过去捡起,然后朝窝棚大叫:“蛋!爸!鸭蛋!鸭下蛋了!”(旁批)
2.概括心路历程
试结合旁批的梳理,概括杜小康的心路成长之旅。
逃避→茫然恐惧→害怕胆怯→孤独、单调→不再忽然地恐慌→坦然面对→长大、坚强→惊喜
你认为杜小康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尝试品味下面几个句子。
1.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2.我要回家……
3.还是分头去找吧。(还是分头去找?还是分头去找!)
4.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用“从 (哪句话)中,我看到了一个 的杜小康”这样的句式来说说你眼中的杜小康。
赏析人物语言要注意:
1.联系相关内容,如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怎样的状况下说这些话的;
2.言为心声,注意体会说话人的心情、心理,也就是不能孤零零地只看这句话,一定要关注说话的背景。
他是一个不怕困难,在困境中成长,越来越坚强的孩子。
他是一个能理解父母苦衷,能为家庭分忧的孩子。
他是一个念念不忘求学上进,热爱生活的孩子。
四、美读课文,渲染孤独
离开风景,一个人的行为是不可能得到圆满解释的。要告诉孩子,风景描写是写作的基本训练。——曹文轩
杜小康的成长,离不开一些事物,你们能找出来吗?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极具诗意,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这些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有什么重要作用呢?请结合旁批⑤⑥⑨加以体会。
(1)旁批⑤:这里的描写体现出怎样的情味?
课件出示:
鸭们十分乖巧。也正是在夜幕下的大水上,它们才忽然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了。它们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唯恐自己与这条唯一能使它们感到还有依托的小船分开。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副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的样子。有时,它们会将头从翅膀里拔出,看一眼船上的主人。知道一老一小都还在船上,才又将头重新放回翅膀里。
预设:鸭子们“乖巧”“无家的漂游者”“团团围住”“插在翅膀里”“绝不让主人操心”等,运用亲昵的口吻,拟人的手法,将鸭子与人之间那种情感互通的亲密关系表达出来。一切景语皆情语,人物的“心语”会自然而然呈现。鸭子的恐惧衬托了主人公的恐慌;鸭子们“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更是主人公心理的写照。
(2)旁批⑥:想象一下这幅画面,体会杜小康此时的心情。
课件出示:
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了的感觉。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预设:无边无际的芦荡如“浪潮”“万重大山”,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把作者对客观世界细致入微的观察体验表达出来,语言委婉流畅,充满诗意和美妙的感受。同时渲染了沉重压抑的氛围,烘托出主人公内心的恐惧和害怕。
(3)旁批⑨:这里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课件出示:
一大早,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荡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过来,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枝芦苇被风折断的咔嚓声。
预设:这些句子整齐中见变化,语言急促中有舒缓,整散结合,使文章语势激荡而又意味绵长,富有节奏感。可怕的暴风雨让本来孤独恐惧的主人公更加陷入恐慌之中,但也正是有了这暴风雨,让杜小康真正成长起来,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教师小结:小说的自然环境描写诗意流淌,突出“孤独”的意境,为人物成长提供一个广阔的背景。鸭群、芦荡、暴风雨展现了杜小康的成长环境,也见证了杜小康的成长。通过反复美读、赏悟,让学生体味景物的诗意化描写,营造一种诗意葱茏、生动新鲜的自然境界和情绪氛围的自然和谐之美。
“鸭群”: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
“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课文详写了孤独之旅中的那场暴风雨,这场暴风雨对“我”有什么影响?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因为这场风雨中杜小康战胜了孤独,战胜了恐惧,战胜了恶劣的环境表现了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力量、意志和责任感,长大了,坚强了。
悟读课文,走出孤独
有些孤独,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孤独结伴而行。——曹文轩
思考: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杜小康走出孤独,走向成熟了呢?
旁批:暖色的结尾,充满希望。
课件出示:
他惊喜地跑过去捡起,然后朝窝棚大叫:“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杜雍和从儿子手中接过还有点儿温热的蛋,嘴里不住地说:“下蛋了,下蛋了……”
预设:风雨过后是彩虹,孤独痛苦是成长的催化剂。暗示主人公走向成熟。这叫喊声里满是成长的自豪和骄傲。
于是,这个昔日油麻地小学的骄子,能坦然地,甚至不带一丝卑微地在自己曾经辉煌过的油麻地小学门口摆起了地摊,让油麻地小学的校长感慨道:“日后,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也许就是杜小康!”
结束语:曹文轩说:“少年时,就有一种对待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有可能是一个强者。”同学们,我们不仅要直面孤独,还要感谢孤独,它让我们变得理性、成熟。让我们在歌声中结束这节课。(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最后,送给大家几句话,我们齐读一遍。)
五、延伸阅读,感悟成长:
《草房子》是中国当代一部比较有代表性的“成长小说”。它以九章二十余万字的篇幅,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小学为背景,描绘了桑桑、杜小康、秃鹤、纸月、细马等几个少男少女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既弥漫着艰辛与苦痛,又闪烁着奇妙迷人的人性光芒。课外请继续阅读曹文轩的小说《草房子》其他章节。
主题:本文通过讲述一个名叫杜小康的孩子在陌生芦荡里孤独地放鸭而逐渐成长起来的故事,告诉我们:人应该在孤独中磨练自己,在逆境中锻炼自己,才会长大、成熟、坚强。
老师想送给同学们几句话:教师寄语:
成功的路上注定孤独,倘若不孤独,成功也就没有意义了。
跑得越靠前,同行的便越稀少。所以,成功者往往是孤独的,不是他们不需要同伴,而是因为我们掉队了,他们却从未停止。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