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县罗志平名师三人行工作室科研课题
《初中语文古诗文吟诵教学策略研究》
开 题 报 告
一、核心概念界定
古诗文:指初中语文课程里选用的古代诗词和文言文作品。
吟诵:吟诵是吟咏和诵读的合称,是中国诗文特定的、传统的展读方式,既是中国传统学习古典诗词文赋特有的方法,也是中国传统的最主要的读书方法,是阅读、学习所有古典诗词文赋的统称。
吟诵教学:指通过吟诵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运用声音的高下、强弱、长短、清浊,来帮助学生记忆古诗文、品读古诗文,表达对古诗文的理解。
策略:策略是指计策、谋略,这里指可以实现目标的方案集合。
本课题研究是通过名师工作室聚集一批语文骨干教师和吟诵爱好者,在我县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实施和推广吟诵,形成推进吟诵教学的方案集合。
二、研究综述
1、吟诵的国际地位
吟诵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是公认的中国诗文相比西方文学的独到之处。今天日本的汉诗吟诵社团仍然有数百万会员,吟诵一直贯穿在其教育体系中,而且是一项庞大的文化产业。韩国、越南对吟诵传承极为重视。在台湾,吟诵一直存在于教育体系之中。
2、吟诵在中国的几近绝学与抢救保护
近代中国,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读书方式——吟诵,近乎绝学。目前,在世的八九十岁老人,其中有过家学、私塾教育背景,懂吟诵,且还能吟诵的,据统计,大陆范围内不过百人,被有关的研究人员看作是传统吟诵的“活体”,作为亟待抢救的对象。
21世纪以来,我国学界对吟诵的研究逐步升温。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自2007年起,开展了系统的全国性的吟诵抢救工作,至今已采录和搜集了近千名吟诵老先生的影音,整理了数百万字的文献,从中总结出了吟诵的基本规律,并摸索出了一套吟诵教学的方法。2008年,“吟诵调”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国家语用司在全国范围邀请6位吟诵专家,进行吟诵资源库的建设。同年,发起成立了中华吟诵学会。
3、国家高度重视吟诵的研究、抢救保护和传承工作
2016年,《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规定:“强化学校语言文化传承功能,推进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加强中小学古典诗文教育教学。”“支持开展对吟诵的研究、抢救保护和传承工作。”
2018年,《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教语用〔2018〕3号)也规定:“支持开展吟诵研究和研讨交流。”同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公布第一批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名单中,首都师范大学的“中华古诗文吟诵和创作”得以名列其中。2020年,《国家语委“十三五”科研规划2020年度项目指南》中,“古诗文吟诵理论研究和实践推广”被列为国家重点项目。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吟诵教学法专业委员会也于2020年5月成立。
4、吟诵的恢复与发展状况
在大学方面,陈少松先生1987年起在南京师范大学开设古诗文吟诵选修课至今,影响很大。叶嘉莹先生在南开大学常年传授吟诵。广州分春馆门人陈永正、吕君忾等先生一直在中山大学等传授粤语吟诵。北京师范大学的王宁先生、首都师范大学的谢绥东先生、 北京语言大学的王恩保先生等都传授过吟诵。2007年,北京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学院、淮阴师范学院、台湾辅仁大学联合成立吟诵诗社。著名吟诵专家徐健顺先生,撰有《声音的意义》《徐健顺吟诵文集》《吟诵教程》等关于吟诵方面的专著,并在全国各地讲学传播吟诵方面的文化。2007年,徐健顺在中央民族大学成立吟诵诗社——紫竹诗社,次年成立“首都高校吟诵传承研究联谊会”,有20多个大学的诗社参加。
在中小学教育方面,语文界很早就开始吟诵教学的探索了。广州的特级教师陈琴,她率先把经典“素读”的理念引入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创设了能被移植的经典“素读”课程,现已经推广到全国。上海的戴建荣老师推行吟诵朗诵法,已经在全国推广。厦门的陈水龙老师也把闽南语吟诵引进教学。
现在,全国各地已经有了一批学校开展了吟诵教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更多的学校以社团的形式开展吟诵活动,普及到学校教学中甚少。
5、吟诵在泸州和泸县的推广状况
近年来,泸州涌现出一批语文吟诵试点学校、吟诵工作室、吟诵爱好者、推广吟诵的骨干教师,举办了“中华吟诵泸州初级班”培训、“泸州市传统吟诵培训”等系列活动,确立了一批吟诵科研课题并取得相应的研究成果。
泸县在2015年成立了龙城经典教育研修工作室,在小学、幼儿园普及与推广以吟诵为主的经典诵读活动,涌现出一批传习吟诵的骨干教师。2021年,该工作室正式成为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吟诵教学专委会会员单位。
但是,当前我们泸州市各县区初中和高中在吟诵这一块几乎一片空白。初中无吟诵、高中无吟诵的局面让一些在小学里习得吟诵的学生难以继续学习吟诵,出现断层。而且,目前泸州市关于吟诵的相关活动还多停留于民间组织阶段,缺少官方组织与行政驱动,难以大面积推广应用。
三、研究的价值、意义和创新点
(一)研究的价值
1、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培养一批会吟诵教学的初中语文教师,并通过他们实践和推广吟诵,既能促进我县语文教学改革,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又能促进我县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具体实施,推动地方文化发展。
2、通过吟诵教学策略的研究,形成吟诵教学的相关理论成果。
3、本课题研究,通过泸县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带动县内其他学校教师共同参与,形成初中语文古诗文吟诵教学研究的完整体系,逐步在全县加以推广,填补泸县初中无吟诵读空白。
(二)、研究的意义
吟诵,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口授心传的中国式读书法,是体会中国诗歌、文言文最好的办法。
在现阶段,关于吟诵教学理论性的成果较少,对吟诵读实践与推广还主要停留在民间层面。
在初中阶段的古诗文教学中,我们创新性的通过吟诵古诗文教学的实践研究,形成了古诗文教学的方法体系,开发的校本课程资源,既可以填补我县初中无吟诵读空白,又可以让学生在小学阶段习得的吟诵得以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三)、创新点
1、吟诵可以让师生更好地走进古诗文,提升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2、学校组织开展吟诵教学,教师、学生可以随时展示吟诵,这也可以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
3、本课题研究填补了我地初中无吟诵读空白
四、本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
1、探索吟诵教师培训模式,培养20名知吟诵爱吟诵会吟诵的初中语文骨干教师,让他们具体实施吟诵教学,让吟诵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泸县初中语文教学中得以传承和发扬。
2、构建起初中语文吟诵教学课型模式,把吟诵的理念和实践有机结合,把理念转变为可操作的行为,提高古诗文教学的效率。
3、让学生在吟诵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有效参与的课堂活动,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二)、研究的内容
1、研究当前我地初中语文教师对吟诵的认知状况和教学现状,找出存在问题,确定研究方向。
2、研究初中语文古诗文吟诵教学的类型、原则、结构、特点、步骤、补充、延伸训练和课外阅读的基本要求。
3、研究初中语文课堂吟诵教学的基本课型,形成范式。
4、研究影响学生吟诵的因素,改进吟诵的教学设计,形成教学方案合集。
五、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课题组成员收集阅读教学和吟诵教学研究的相关文献,了解吟诵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分析现状、原因,深刻认识吟诵教学研究的实践意义,打好理论基础。学习新课程理论,更新教学观念,通过问卷调查,摸清我县初中语文吟诵的教学现状,找出存在问题;以名师工作室为主阵地,对我县初中语文教师进行吟诵教学方式、方法的指导,以行为研究为主要方法,开展语文吟诵课堂教学实践;及时总结经验,通过撰写论文,观摩课堂实录、听课、评课,形成吟诵课堂教学的分类、原则、特征、步骤的完整体系,不断充实、改进吟诵教学的基本要求;开发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吟诵学习的预习、知识补充、延伸训练的资源。
(二)、研究措施和活动
1、开展专题问卷调查,了解我县初中语文吟诵教学的开展现状,写出调查报告。
2、收集整理关于吟诵教学研究的文献,编写课题组培训教案,开展课题成员培训,进一步深入学习新课程理念,更新课题组成员的教学观念,为开展吟诵研究作准备。
3、课题组对吟诵课堂教学进行研究,提出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预设,制定应对策略。
4、对学生进行吟诵方法的指导,要求学生人人会吟诵。
5、在课堂上采用合理的课型进行吟诵教学,对教学模式进行尝试和完善,使吟诵读课堂教学更加充实、有效。
6、初一至初三各个年级,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教师的特长,选用合适的吟诵教学方式,采用合适的课型。
7、构建有利于学生参与吟诵的教学体系和检测评价体系。
(三)、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时间定为2021年9月—2023年12月,分三个阶段进行:
1、前期准备阶段(2021年9月—2021年12月)
确定主课题,组建课题组,明确分工,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开展课题研究信息的采集工作:①制定实施方案;②聘请专家;③撰写课题研究立项申请报告,申报课题;④开题仪式;⑤根据材料,进行阶段整理,开展吟诵教师培训,初步实施吟诵教学。查阅有关古诗词发展和古典诗词韵律的相关资料,理解古诗词的发展变化,丰富自身的理论基础。收集《中国诗词大会》相关视频和小学生必背的古诗集,了解初中教材都吸纳了多少古诗文。
2、实施阶段(2022年1月—2023年8月)
根据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内容、原则、方法,订好计划,认真实施,并做好资料的积累和分析研究,收集相关课题成果,形成中期评估报告,上报、接受检查,针对中期评估的情况,深化研究。对课题做好阶段性小结,每学期一次,不断解决课题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反思与总结阶段(2023年9月——2023年12月)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课题的研究进行全面的总结和评价,主要包括收集汇编资料,对课题研究的整体情况做细致的分析、总结,特别是初中阶段古诗文韵律,中国古典诗词诵读的指导方法、步骤及操作要求。整理材料,撰写课题工作报告和结题报告,申请结题。将课题研究成果上报,接受主管部门专家组鉴定。召开课题研究成果汇报会,发布推广研究成果。
(四)、研究方法
1、资料文献法。 2、观察法。 3、调查研究法。
4、行动研究法。 5、实验研究法。 6、案例研究法。
六、改革举措
1、建立健全课题组织领导机构,确保研究工作的有序开展。
2、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参研教师思想认识。
3、制定研究方案,确定参研教师在各研究阶段的具体工作。
七、预期的研究成果
1、通过课题研究,让学生接受中华古诗词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观察能力、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心。
2、通过课题的实践与探索,提高自身的诗词文化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文化品位和道德修养,促进自身专业水平的发展。
3、初步形成“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的新课程语文教学策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诗词文化教育教学活动,营造浓厚的诗词文化学习氛围。
4、该课题主要目的是打破以往“讲解、识记、背诵”的传统教学方式,通过吟咏诵读,引导学生树立自主探索用心体悟古诗词的音韵美、意境美、画面美,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在诗词的国度里感受生活的美好。
5、成果主要表现形式为课堂教学案例、学生古诗文实践活动照片和仿写作品集、结题报告。
八、预期的研究效益
1、丰富吟诵教学理论 2、进一步明确吟诵教学价值
3、指导吟诵实践教学
十、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一)、行政保障
本课题是泸县名师工作室专项课题,名师工作室是在泸县教育和体育局领导、泸县教师进修校指导下开展工作,具备强有力的行政保障。同时,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十分重视课堂教学的改革,能很好地为课题研究提供政策、经费、资源及师资上的支持和保证。
(二)、组织保障
1、本工作室由来自全县各学校的初中语文骨干教师和古诗文吟诵爱好者组成。工作室现有成员26人,分别来自全县10个乡镇16个不同的学校,点多面广,具有代表性。
2、课题负责人大学本科学历,中共党员,中小学高级教师,泸县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领衔人。主教语文,两次被评为泸州市优秀语文教师。爱好写作,热心科研,主研省市县立项课题10余个,撰写论文近百篇,多次被评为县镇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科技工作者,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3、工作室现有26名成员,其中高级教师1人,中学语文一级教师20人,中学语文二级教师5人,分布在泸县各个乡镇。他们都是各自学校的教学骨干,对工作认真负责,既可以通过他们对全县语文自读课文的教学现状展开调查研究,又可以将课题组研究的自读课文教学策略予以全面实施,再在实施过程中予以验证、矫正、提升,使课题研究更有成效。
4、课题组拟聘请2位县级以上专家指导课题的研究工作,特别邀请泸县诗词楹联学会龙城诗社曾佐然、范世彬、胡绍举、罗怀均、杨小春、何苗等人参加共同探讨古诗文吟诵教学。
2021年10月29日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