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县罗志平名师三人行工作室第三次集中研修活动.pdf
泸县罗志平名师三人行工作室第三次集中研修活动
资料汇编
目 录
活动通知文件:泸县教研〔2021〕 74号………………………………..……2
活动工作简报:《泸县罗志平名师三人行工作室举行第三次集中研修动》…….…………………………………………………………………………………...6
《动物笑谈》教学设计 陈沙……………………………………………13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杨琴………………………………………..…22
《孤独之旅》教学PPT 杨琴……………………………………………27
专题讲座《初中语文自读课文的解析》讲稿 潘成贵…………….34
专题讲座《初中语文自读课文的解析》PPT 潘成贵……………...38
活动照片集………………………………………………………………………………….37
泸县教育和体育局教研室
泸县教研〔2021〕 74号
泸县教育和体育局教研室
关于开展部分县级“三名”工作室集中培训
活动的通知
各中小学校、幼儿园、各镇(街道)教育管理中心:
为贯彻落实泸县教育和体育局《关于公布泸县第二批中小学幼儿园“名师名班主任名校(园)长”工作室领衔人名单及印发 2021-2023年度工作方案的通知》(泸县教体函〔2021〕79号)精神和要求,经研究, 特组织部分“三名”工作室开展集中培训活动,现将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活动项目
(十七)泸县梅艳名师才思工作室与罗志平名师工作室联合教研活动
1.活动时间
2021年11月23日。
2.活动地点
泸县一中致远楼多功能厅。
3.参加人员
泸县梅艳名师才思工作室全体成员;泸县罗志平名师工作室部分成员。具体名单见附件。
4.活动主题
语文文本结构化阅读能力的培养
5活动安排
时间 | 内容 | 责任人 |
8:00-8:30 | 参加活动人员报到 | 蔡德英 |
8:30-9:10 | 研究课:孤独之旅 | 杨琴(泸县一中) |
9:45-10:25 | 研究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 李世平(镇宋观学校) |
10:35-11:15 | 研究课:精神的三间小屋 | 赖霞(青龙初级中学) |
11:15-11:55 | 专题讲座:深入浅出读课文 | 邓汉兰(石桥初级中学校) |
11:55-12:20 | 交流 | 梅艳、罗志平 |
12:20-14:20 | 午休 |
|
14:25-15:05 | 研究课:动物笑谈 | 陈沙(云龙镇茅坝学校) |
15:10-15:40 | 讲座: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材简析 | 潘成贵(马溪初级中学) |
15:40-16:30 | 总结 | 陈婵(进修校) |
二、注意事项
1.线上活动组织者须提前确认工作室所有成员加入钉钉群或CCtalk群,并提前试播,做好准备工作;所有成员须准时打卡,全程参与,做好学习笔记,交流学习心得。线下活动组织者及其他教师也须提前协调好相关工作并准备好研修手册,按时参加集中研讨活动。未尽事宜请与各工作室领衔人联系。
2.工作室成员的学习、出勤情况将纳入年度工作室目标考核中和继续教育学时。
3.现场教学费、讲课指导费等由专项经费开支,工作室成员交通费、住宿费等差旅费回原单位按规定报销。
4.严格疫情防控,服从承办学校的疫情防控管理。签到时扫“四川健康天府通”和“承办学校场所码”。
附件: 参加本次工作室活动成员名单
泸县教育和体育局教研室
2021年11月2日
附:参加人员名单
罗志平 名师工作室成员 | ||||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工作单位 | 备注 |
1 | 李晓兰 | 女 | 泸县潮河镇瓦子初级中学校 |
|
2 | 鲁玉彩 | 女 | 泸县潮河镇瓦子初级中学校 |
|
3 | 卢定军 | 男 | 泸县潮河镇学校 |
|
4 | 聂华琴 | 女 | 泸县潮河镇学校 |
|
5 | 付启英 | 女 | 泸县福集镇龙脑桥初级中学校 |
|
6 | 李才文 | 女 | 泸县福集镇龙脑桥初级中学校 |
|
7 | 万锡梅 | 女 | 泸县嘉明镇大同中心小学校 |
|
8 | 张德芬 | 女 | 泸县嘉明镇嘉明初级中学校 |
|
9 | 谢祥珍 | 女 | 泸县毗卢镇学校 |
|
10 | 潘成贵 | 男 | 泸县石桥镇马溪初级中学校 |
|
11 | 程宏发 | 男 | 泸县石桥镇石桥初级中学校 |
|
12 | 李志鸣 | 男 | 泸县太伏镇太伏初级中学校 |
|
13 | 罗雪平 | 女 | 泸县天兴镇天兴初级中学校 |
|
14 | 代传会 | 女 | 泸州市自强学校 |
|
15 | 王洪全 | 男 | 泸县云锦镇青狮初级中学校 |
|
16 | 徐明凤 | 女 | 泸县云锦镇云锦初级中学校 |
|
17 | 陈 沙 | 女 | 泸县云龙镇茅坝学校 |
|
18 | 宁顺芳 | 女 | 泸县云龙镇学校 |
|
19 | 何 艺 | 女 | 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 |
|
20 | 王 维 | 男 | 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 |
|
21 | 杨 琴 | 女 | 四川省泸县第一中学 |
|
22 | 田昌明 | 男 | 泸县百和镇百和初级中学校 | 增补 |
23 | 陈 勇 | 男 | 泸县嘉明镇嘉明初级中学校 | 增补 |
24 | 陈兴珍 | 女 | 泸县福集镇金银学校 | 增补 |
25 | 唐光利 | 女 | 泸县天兴镇天兴初级中学校 | 增补 |
泸县罗志平名师三人行工作室举行第三次集中研修活动
2021年11月23日,根据泸县教育和体育局教研室《关于开展部分县级“三名”工作室集中培训活动的通知》(泸县教研〔2021〕 74号)安排,泸县梅艳名师才思工作室与罗志平名师工作室联合教研活动在泸县一中第二党建室如期举行。因疫情原因,本次活动采用钉钉直播的方式举行,由泸县一中代宋洁老师主持。本次研修活动就“语文文本结构化阅读能力的培养”、“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策略研究”两个主题进行研讨,主要分为观摩研究课和听取专题讲座例两个环节。活动中,我工作室成员杨琴、陈沙分别上了自读课文教学研究课,潘成贵老师作了《初中语文自读课文的解析》专题讲座。
23日一早,工作室全体成员就早早地在各自学校做好学习准备。他们打开电脑,进入工作室钉钉群,等待着活动开始,26位成员全部在线,无一人缺席。虽然是在各自学校通过钉钉群参加活动,但是大家都是认真对待,早早的就将书本与研修手册摆放整齐,充分做好听课准备。
看,活动开始前大家准备得多么认真!
上午9时,泸县一中的杨琴老师开始授课,讲授的是九年级上册自读课文《孤独之旅》。杨琴老师紧扣自读课文特点,组织学生仔细认真地阅读课文,感知课文主要内容,概括故事情节和分析人物形象。授课中,杨老师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旁批,仔细品读文章细腻逼真的心理描写,解剖人物成长历程,使文章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泸县一中杨琴老师授课
工作室成员观课截图
10时许,云龙镇茅坝学校的陈沙老师开始讲授八年级上册自读课文《动物笑谈》。
云龙镇茅坝学校陈沙老师授课
《动物笑谈》是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一篇科普作品,自读课文,篇幅较长,学生阅读起来比较困难。陈沙老师引导学生采取阅读旁批及课后提示、圈点勾画、摘录关键语句、品味语言、自主批注与质疑等多种方法来进行学习。整堂课主要通过四个“读”来展开:1、默读,述“趣事趣物”;2、跳读,议“趣人趣行”;赏读,品“趣言趣语”;悟读,谈“趣思趣理”。四个“读”环环相扣,深入浅出,很好地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陈沙老师授课截图
11时,大家又听取了石桥镇马溪中学潘成贵老师作的《初中语文自读课文的解析》专题讲座。
自读课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在语文教材里几乎与精读课文平分秋色。由于自读课文的特殊性,有不少教师对自读课文把控不好,难以真正达成课程的教学意图。为此,潘成贵老师对整个初中语文教材里的自读课文做了全面系统的解析。他就自读课文的篇目、文本特点、编写意图、教学方法等进行了一一剖析,从而让大家对自读课文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潘成贵老师直播中
本次研讨活动虽然是线上活动,但是工作室全体成员自始至终都积极认真地参与到活动中,认真观摩,认真听课,认真记录,并积极参与讨论,整个活动取得圆满成果,收到了较好的研修学习效果。
老师们自始至终认真参加本次研修活动
老师们自始至终认真参加本次研修活动并积极发言
泸县罗志平名师三人行工作室与梅艳名师才思工作室联合教研活动(2021年11月23日)
《动物笑谈》教学设计
云龙镇茅坝学校 陈沙
【教材分析】
《动物笑谈》是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一篇科普作品,作者从一个动物学家的角度,以诙谐幽默的语言,细腻传神的描写,记述自己观察动物习性和进行科学实验的过程。文章不仅表现出作者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崇高的科学精神,还表现出人与动物之间平等共处的心境、人对动物的尊重和热爱。本文是自读课文,篇幅较长,要引导学生采取阅读旁批及课后提示、圈点勾画、摘录关键语句、品味语言、自主批注与质疑等多种方法来进行学习。
【教学目标】
1.运用默读法,圈点勾画,摘录关键语句,把握文章内容。
2.品味幽默风趣的语言,自主批注,感受文章的幽默效果。
3.体会作者对动物、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崇高的科学精神。
【预习提示】
1.日积月累
(1)我搜集的资料(课文和作者)
(2)我积累的字词(字音和字形)
2.边读边悟
(1)如何理解课文题目?文中与题目中“笑”相照应的内容有哪些?找出并概括。
(2)选择你最感兴趣或者你认为最好笑的文段(句),朗读赏析并参照阅读提示做好批注。
(3)你如何评价作者那些看似古怪的行为?
(4)读完全文,我的阅读感受是:
3.学贵有疑
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师先板书题目“动物笑谈”,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黑板上的这四个字,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交流的一篇课文的题目。那么当你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你觉得哪个字能让你产生急切阅读本文内容的冲动呢?
预设:生各抒己见,意见集中于“笑”字。
师:一个“笑”字,引起了同学们的遐想和疑问,本文到底什么可“笑”呢?又为何而“笑”呢?一个“笑”字又能给我们带来哪些思考呢?下面,我们就跟随康拉德•劳伦兹走进《动物笑谈》,去文中寻找答案。
二、明确任务(PPT展示)
1.了解作者与动物相处的趣事。
2.品味生动幽默的语言。
3.理解作者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
三、学习过程
活动一:默读,述“趣事趣物”
(一)师:作为一位科学家,劳伦兹在本文第一句话是这样写的,请同学们大声齐读,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第一句话)这句话中哪些词语能和本文的题目照应起来呢?
预设:生答“趣事”或“逗笑”
师:那么本文都写了哪些“逗笑”的“趣事”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出相关内容,看哪些同学找得又快又好。
PPT出示问题:本文写了哪些和动物有关的“逗笑”的“趣事”?快速默读课文,提取关键信息,简述“趣事”。
(默读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读,一气呵成读完全文。)
(二)全班交流:学生举手,简述逗笑事件的内容。
(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PPT总结展示:
1.“我”做有关小水鸭的实验,时刻不停又蹲又爬又叫扮母凫带小凫。
2.“我”在公众场合为唤回可可(黄冠大鹦鹉),模仿鹦鹉鸣叫,发出杀猪时的嚎叫来。
3.可可恶作剧把咬下“我”父亲衣服的扣子。
4.可可把“我”母亲的毛线缠到树上。
(四)师小结过渡: 刚才同学们叙述的这些事确实好笑,但是,我们再回到第一句话上来,在这句话里有个关联词语“不是……而是……”,这就表明作者不是讲动物的“趣事”,而是把逗笑的主角锁定在了“观察者自己”,也就是作者本人。那么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继续探究。
活动二:跳读,议“趣人趣行”
(一)说说你所了解的资料里的康拉德•劳伦兹。
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劳伦兹的资料。
(二)师:劳伦兹与他所饲养的动物之间,常常超出观察与被观察、研究与被研究的关系,而成为朋友甚至“父子”“母子”关系。对于这样的劳伦兹,外行人是如何评价的呢?请用文中词语回答:
预设:生答“怪诞不经”、“疯子”。
师:外行人为什么会给身为科学家的劳伦兹这样的评价呢?你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吗?
(三)PPT出示:跳读课文,用“ ”标出文中体现“我”行为怪诞的语句,结合文中旁批2、3、4、5、6、8、9等问题提示做批注,可以是对语句的理解,也可以是疑问,以备交流。
班内交流,重点(3)、(4)
预设:
(1)等我一旦站起来试着带它们走,它们就不动了;它们的小眼睛焦急的向四周探索,却不会朝上方看,没有多久,就像被弃的小鸭子一般,发出细细的尖叫,哭起来来了。因此,为了要它们跟着我,我不得不蹲着走,这自然颇不舒服。
批注:作者为了“探求真理”,不惜放下人类“高贵身段”,与动物们打成一片。
(2)那个星期天,当我带着那群小鸭子在我们园里青青的草上又蹲又爬又叫地走着,而心中正为它们的服从而暗自得意的时候,猛一抬头,却看见园子的栏杆边排着一排人,他们全都脸色煞白。
批注:“我”的怪诞行为和暗自得意的心理与游人不解的神情形成强烈的反差,读来令人忍俊不禁。这略带夸张的描写观光客被吓呆的表现,也从侧面衬托了作者研究方法的怪诞和实验时忘我的精神。
(3)因为他们只看到一个有着一大把胡子的大男人,屈着膝,弯着腰,低着头在草地上爬着,一边不时回头偷看,一边大声地学着鸭子的叫声──至于那些小鸭子,那些叫人一看就明白原委的小鸭子,却完全不露痕迹地藏在深深的草里,你叫那些观光客怎么能相信自己的眼睛呢?
批注:“屈”、“弯”、“低”、“爬”等动词,写出了作者一系列艰辛的动作,表现了作者对动物宽厚而仁慈的爱。
引导点拨:让学生圈出动词并齐读本句,然后师出示去掉动词的语句,让学生对比表达效果的不同,体会作者进行科学实验的艰辛
(PPT)改句:“因为他们只看到一个有着一大把胡子的大男人,在草地上爬着,不时回头看……”
(4)不过我到底还是叫了。我四周的人一个个都生了根似的定在那里。
批注:通过周围人吃惊的表现侧面写出了我当时的叫声奇特无比。
引导点拨:此处让学生揣摩我和周围人的心理,并以周围人的口吻说几句话。
例1:“啊!这个人怎么啦!他不是受了什么刺激吧?天哪!愿上帝保佑他!”
例2:“上帝啊,这个人疯了吗?还是离他远点吧!”
(四)在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PPT出示
师:作者的行为在外行人眼里确实是可笑怪诞,难以理解,那你怎么看待呢?
预设:作者的研究对象是动物的行为,他放下人类高贵的身段,不顾尊严与动物打成一片,把动物当成亲人,与动物行为一致,才取得了卓著的成果,这里的“逗笑”、“怪诞”是为了专注于科学研究,这里的“疯”是作者对科学的热爱,是忘我的献身精神。
(五)小结:作者专注于动物行为研究,为了“探求真理”,不惜放下人类的“高贵身段”,他的行为令常人所不能理解,反而视为怪诞或发疯。由此看来,科学工作者不但要承受科学研究的艰苦劳动,还要能忍受人们的误解,而支撑他们坚持下去的除了才华和梦想,还有他们对科学的热爱与忘我的献身精神。
活动三:赏读,品“趣言趣语”
(一)PPT出示:细读文中描写小鸭子和黄冠大鹦鹉“可可”的语段,标出你认为最精彩的细节,小组内交流赏析
自读指导:1.组内分工要明确,要求朗读者1位,赏析者2位,分别从两个不同角度赏析,评价者1位。
2.赏析者可从描写方法、用词、修辞、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等角度赏析。
四人小组交流赏析,师巡回了解指导小组学习情况。
以小组为单位班内交流,按组内分工各自交流自己的任务。(重点引导2、6)
预设:
(1)果然,这一次这些小鸭子一点也不怕我,它们信任地望着我,挤成一堆,听任我用叫声把它们带走。
批注1:(修辞角度)运用拟人的修辞,赋予小鸭子以人的灵性,写出了它们可爱的情状。
批注2:(用词角度)“信任地望着”、“听任”两个词写出了小鸭子对我的信任,表现我和小鸭子之间关系的亲密。
(2)要是这时我不继续叫唤,它们就要尖声地哭了。好像只要我不出声,它们就以为我死了,或者以为我不再爱它们了。这真实值得大哭特哭的理由呢!
批注1:(修辞角度)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来写小凫,以人的心理来揣测小凫的行为,充满了人情味,在调侃的话语中表现了诙谐幽默的语言特点。
批注2:(心理描写的角度)除赏析外,让学生用小鸭子的口吻表达当时的心理活动。
(3)它总是一口咬住露在外面的活线头,很快地飞到空中,把一整团线都打开来,就像一个纸风筝拖着一条极长的尾巴。
批注1:(修辞角度)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作者把“可可”咬住线头飞到空中的样子比作“纸风筝拖着一条极长的尾巴”,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可可”把一整团线都打开后的情景,写出了调皮的可可动作轻盈敏捷。
批注2:细节描写的角度。
(4)我跑到犯罪现场一看,果然,可可不但把这位老教授身上的扣子全咬下来了,而且还整整齐齐地排在地上:袖子上的扣子做一堆,背心上的做一堆;另外,一丝不错地,裤子上的扣子也排做一堆。
批注1:(用词的角度)“咬”、“整整齐齐”、“排”、“一丝不错”从侧面写出了“可可”的调皮、淘气和聪明。
批注2:细节描写的角度赏析。
(5)可可伸开了翅膀迟疑一会儿,然后敛翼俯冲而下,只一下就停在我伸出的手臂上了。
批注:“伸开”、“敛翼俯冲”、“只一下”、“停”等词写出了可可看到“我”以后的义无反顾,表现了可可对我的依赖依恋和信任。
(6)只见这位老先生弯着身子,蹒跚地走过来,两手紧紧地围在腰际。
从侧面描写的角度赏析,然后让学生模仿父亲的动作和语言,体会幽默的效果。
(2)师:本文是科学小品,描写细致生动,语言诙谐有趣。
PPT出示:
科学小品文也称知识小品文或文艺性说明文。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经常运用一些说明方法,比如列数字,下定义,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等方法。科学小品文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言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很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师:我们知道劳伦兹是奥地利著名的动物行为学家、科普作家,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获得者。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朱利安•赫胥黎在评价他的时候有这样一段话:(PPT展示)可见他的语言魅力是与他卓越的科学成就相提并论的。
“他不仅像法布尔那样,用别具一格、魅力十足的语言提供了大量新事实和新发现,而且还在动物思维与行为的基础原则和理论方面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朱利安.赫胥黎
活动四:悟读,谈“趣思趣理”
(一)PPT出示:本文读来让人忍俊不禁,透过这些“笑”的背后,你能想到什么呢?
自读指导1:可以结合课文的两处旁批,联想作者的生活情境,合作研讨。
旁批7:可可被“我”收养后有什么变化呢?你从这些变化中读出了什么?
旁批10:写鹦鹉的调皮,仿佛是在写一个孩子,分明带有感情。
自读指导2:结合文本内容,联系实际生活,从多角度表达阅读的感受。
预设:
1.“笑”的背后是作者对动物的热爱。
2.“笑”的背后是对动物的尊重,把它们视为平等的朋友。(结合旁批7:可可开始时不敢随意行动,坐在树枝上想飞却又不敢飞;后来变得活泼而神采奕奕起来,并且对我恋恋不舍。这是因为“我”对动物的尊重与爱,把它们视为平等的朋友,使它恢复了本来的面貌。)
“笑”的背后告诉我们,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都是大自然的儿女,动物和人类一样拥有在地球上安定生活的权利,敬畏自然是人类正确的生存态度,与动物友好相处是地球宜居环境存在的保证。
3.“笑”的背后告诉我们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方式:亲近动物,才能取得动物的信任;了解动物的习性,才能和动物和谐相处;用充满童趣的眼光去看待动物,才会发现动物的可爱。
4.“笑”的背后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维护生态平衡发展的义务。
5.“笑”的背后是为了“探求真理”,专注的科学态度和忘我的科研精神。
6.“笑”的背后启示我们要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只有仔细观察,积极思考,才能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开阔我们的眼界,丰富我们的头脑。
(二)教师小结:PPT出示劳伦兹的一段话:
“你必须和活生生的动物建立亲密关系……如果你对动物没有爱心,不能把动物视为人类的近亲,就别想与动物建立互信的关系,就别想在研究方面有什么重大收获。”
师:本文选自《所罗门王的指环》,这是劳伦兹的第一部通俗科学著作,脍炙人口,风行全球已经近半个世纪。传说很久以前所罗门王拥有一个神奇的戒指,只要他一戴上这个戒指,就能够听懂世间鸟兽虫鱼的语言。但是劳伦兹凭着对自然生灵的敬意和同情,对自然生命的尊重与热爱,他和周围的动物们像人与人一样生活在一起,真正融入他们的种群,甚至不惜为他的野生动物朋友作出巨大的牺牲,所以才能完全无需借助所罗门王的魔戒,便能与动物心灵相通,倾听它们诉说“至美至真的故事”。
四、拓展延伸
师:万物皆有灵,世界因爱而和谐。我们怎样对待世界,世界就怎样回报我们。(PPT播放视频),生活中,你和小动物之间有哪些有趣的事呢?请分享给大家。
班级交流。
五、课堂总结
这篇课文用幽默风趣的文字,讲述了有关动物的趣事、笑话,表现了作者对动物的热爱以及崇高的科学精神。在环境破坏,物种面临灭绝的今天,劳伦兹用行动告诉我们善待生命,就是善待人类自己。如果大家想要知道更多的动物笑谈之趣,不妨去读一读劳伦兹的《所罗门王的指环》。(PPT出示书的图片)
附:板书设计
17.动物笑谈
尊重 信任 敬畏
人——————自然
和谐 平衡 共处
善待生命 善待自己
泸县罗志平名师三人行工作室与梅艳名师才思工作室联合教研活动(2021年11月23日)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泸县一中 杨琴
一、情境导入,走进孤独
孤独是什么?孤独是生了一大堆儿女,到老了却没有一个留在身边;爸爸妈妈不在身边的时候,即使有再多好吃的东西,我都会觉得自己是孤独的;“天堂”虽好,是城里人的,而不是我们的。城市没有我的家,我是孤独的“外地人”。今天,让我们走进《孤独之旅》,和杜小康一起感受他的孤独。
我们先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课前预习情况。
二、初读课文,触碰孤独
请同学们翻开书83页,谁告诉我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
(生齐读第一段)
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被迫辍学随父亲放鸭。
注意这些关键词,我们可以看到:突如其来的变故对杜小康的打击之大,以及杜小康的无助与无奈。而在这之前,杜小康的生活是怎样的呢,有没有同学来补充一下?
(补充介绍杜小康的情况)
三、跳读课文,感受孤独
那些零星的、琐碎的却又是无边无际、无所不在的心灵痛苦。——曹文轩
带着无助与无奈,杜小康与父亲走上了放鸭之路。在放鸭的过程中,杜小康经历了怎样的思想变化呢?请同学们结合旁批,浏览课文,圈出体现杜小康心理活动的词句。(结合旁批③④⑥⑧⑩加以体会)
课件出示:
(1)行程最初:拒绝去放鸭
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2)途中:茫然
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旁批④)
(3)到达放鸭地点:恐惧、胆怯
他害怕了……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4)放鸭初期:寂寞、孤独、想家
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旁批⑥)
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直到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
(5)放鸭中期:仍然寂寞,逐渐习惯
后来,父子俩都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就不会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6)经历暴风雨:坚定、勇敢
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旁批)
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旁批)
望着异乡的天空……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旁批)
(7)八月的一天早晨
他惊喜地跑过去捡起,然后朝窝棚大叫:“蛋!爸!鸭蛋!鸭下蛋了!”(旁批)
2.概括心路历程
试结合旁批的梳理,概括杜小康的心路成长之旅。
逃避→茫然恐惧→害怕胆怯→孤独、单调→不再忽然地恐慌→坦然面对→长大、坚强→惊喜
你认为杜小康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尝试品味下面几个句子。
1.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2.我要回家……
3.还是分头去找吧。(还是分头去找?还是分头去找!)
4.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用“从 (哪句话)中,我看到了一个 的杜小康”这样的句式来说说你眼中的杜小康。
赏析人物语言要注意:
1.联系相关内容,如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怎样的状况下说这些话的;
2.言为心声,注意体会说话人的心情、心理,也就是不能孤零零地只看这句话,一定要关注说话的背景。
他是一个不怕困难,在困境中成长,越来越坚强的孩子。
他是一个能理解父母苦衷,能为家庭分忧的孩子。
他是一个念念不忘求学上进,热爱生活的孩子。
四、美读课文,渲染孤独
离开风景,一个人的行为是不可能得到圆满解释的。要告诉孩子,风景描写是写作的基本训练。——曹文轩
杜小康的成长,离不开一些事物,你们能找出来吗?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极具诗意,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这些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有什么重要作用呢?请结合旁批⑤⑥⑨加以体会。
(1)旁批⑤:这里的描写体现出怎样的情味?
课件出示:
鸭们十分乖巧。也正是在夜幕下的大水上,它们才忽然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了。它们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唯恐自己与这条唯一能使它们感到还有依托的小船分开。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副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的样子。有时,它们会将头从翅膀里拔出,看一眼船上的主人。知道一老一小都还在船上,才又将头重新放回翅膀里。
预设:鸭子们“乖巧”“无家的漂游者”“团团围住”“插在翅膀里”“绝不让主人操心”等,运用亲昵的口吻,拟人的手法,将鸭子与人之间那种情感互通的亲密关系表达出来。一切景语皆情语,人物的“心语”会自然而然呈现。鸭子的恐惧衬托了主人公的恐慌;鸭子们“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更是主人公心理的写照。
(2)旁批⑥:想象一下这幅画面,体会杜小康此时的心情。
课件出示:
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了的感觉。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预设:无边无际的芦荡如“浪潮”“万重大山”,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把作者对客观世界细致入微的观察体验表达出来,语言委婉流畅,充满诗意和美妙的感受。同时渲染了沉重压抑的氛围,烘托出主人公内心的恐惧和害怕。
(3)旁批⑨:这里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课件出示:
一大早,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荡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过来,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枝芦苇被风折断的咔嚓声。
预设:这些句子整齐中见变化,语言急促中有舒缓,整散结合,使文章语势激荡而又意味绵长,富有节奏感。可怕的暴风雨让本来孤独恐惧的主人公更加陷入恐慌之中,但也正是有了这暴风雨,让杜小康真正成长起来,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教师小结:小说的自然环境描写诗意流淌,突出“孤独”的意境,为人物成长提供一个广阔的背景。鸭群、芦荡、暴风雨展现了杜小康的成长环境,也见证了杜小康的成长。通过反复美读、赏悟,让学生体味景物的诗意化描写,营造一种诗意葱茏、生动新鲜的自然境界和情绪氛围的自然和谐之美。
“鸭群”: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
“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课文详写了孤独之旅中的那场暴风雨,这场暴风雨对“我”有什么影响?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因为这场风雨中杜小康战胜了孤独,战胜了恐惧,战胜了恶劣的环境表现了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力量、意志和责任感,长大了,坚强了。
悟读课文,走出孤独
有些孤独,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孤独结伴而行。——曹文轩
思考: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杜小康走出孤独,走向成熟了呢?
旁批:暖色的结尾,充满希望。
课件出示:
他惊喜地跑过去捡起,然后朝窝棚大叫:“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杜雍和从儿子手中接过还有点儿温热的蛋,嘴里不住地说:“下蛋了,下蛋了……”
预设:风雨过后是彩虹,孤独痛苦是成长的催化剂。暗示主人公走向成熟。这叫喊声里满是成长的自豪和骄傲。
于是,这个昔日油麻地小学的骄子,能坦然地,甚至不带一丝卑微地在自己曾经辉煌过的油麻地小学门口摆起了地摊,让油麻地小学的校长感慨道:“日后,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也许就是杜小康!”
结束语:曹文轩说:“少年时,就有一种对待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有可能是一个强者。”同学们,我们不仅要直面孤独,还要感谢孤独,它让我们变得理性、成熟。让我们在歌声中结束这节课。(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最后,送给大家几句话,我们齐读一遍。)
五、延伸阅读,感悟成长:
《草房子》是中国当代一部比较有代表性的“成长小说”。它以九章二十余万字的篇幅,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小学为背景,描绘了桑桑、杜小康、秃鹤、纸月、细马等几个少男少女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既弥漫着艰辛与苦痛,又闪烁着奇妙迷人的人性光芒。课外请继续阅读曹文轩的小说《草房子》其他章节。
主题:本文通过讲述一个名叫杜小康的孩子在陌生芦荡里孤独地放鸭而逐渐成长起来的故事,告诉我们:人应该在孤独中磨练自己,在逆境中锻炼自己,才会长大、成熟、坚强。
老师想送给同学们几句话:教师寄语:
成功的路上注定孤独,倘若不孤独,成功也就没有意义了。
跑得越靠前,同行的便越稀少。所以,成功者往往是孤独的,不是他们不需要同伴,而是因为我们掉队了,他们却从未停止。
泸县罗志平名师三人行工作室与梅艳名师才思工作室联合教研活动(2021年11月23日)
《初中语文自读课文的解析》讲稿
石桥镇马溪中学 潘成贵
根据进修校要求,罗志平名师三人行工作室需要进行有关自读课文教学的课题研究。为此,我们工作室开启了《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现状与推进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下面,我将结合进修校教材培训有关内容,《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现状与推进策略研究》开题报告,以及有关渠道和个人思考,从统编本的不同课型、自读课教学现状、“导”与“学” 、助读系统、流程设计、与群文阅读结合六方面,与大家交流。
一、关于统编本的 “不同课型”
1.新版部编教材包括单元课文、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诵读三大部分。其中单元课文包括教读课文、自读课文。构建了一个从“教读课文”到“自读课文”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 ,并在这方面凸显特色,以更好地贯彻课程标准提出的“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的倡议。
2. “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设计,目的在于改变以下三种状况:
(1)读的主体:强调由教师引导到由学生自主阅读的转变,改变现在普遍存在的精读、略读不分,几乎全都讲成精读课的状况;
(2)读的方式:强调由单篇文章阅读到更多同类文章或整部作品阅读的拓展,改变过于强调单篇阅读的状况,更好地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倡导“1+X”阅读;
(3)读的数量:强调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改变现在普遍读书太少的状况。
3.教材编写正如钱梦龙之“三主四式” :
三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
四式:教读式、自读式、训练(练习)式、复读式。
二、自读课的教学现状
自读课文尤其是现当代自读课文的教学主要有两种倾向:一是将自读等同于教读,细致讲解;二是将自读等同于学生自己阅读或课外阅读,放任自流,缺少教师的引导。王礼平认为自读课文的教学现状一是把自读课文与教读课文等同,二是认为自读完全是学生自己的阅读,教师对自读课文没有指导。洪雄在这两种教学倾向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第三种倾向:将自读等同于略读。
三、自读课的“导”与“学”
1、自读课文仍然要体现教师的“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合理引导学生用好单元说明、批注、阅读提示等助读系统,把握学习重点。
(2)有意识引导学生选择合理的阅读方法和策略,引导学生构建自主阅读基本方法。
(3)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2、自读课文仍然要体现学生的“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自读课以学生的自我阅读和感悟为主,学生作为学习的主动者,他们需要在阅读中主动去探求阅读知识,同时,通过不断的自我阅读,去检验已有的阅读知识,积累阅读经验。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必要条件就是独立阅读的时间和空间。要敢于放手,充分放手,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
3、现代文自读课文评价也要从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进行评价。
四、自读课的助读系统
增加了“旁批”和“阅读提示”,不再设置课后练习。
体现了课标要求的独立阅读、自主阅读理念,并将教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应用于自主阅读实践。
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指导方式。
五、自读课的流程设计
1、确定学习内容: 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内容(自读提示、旁批)确定。
2、确立学习问题:要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探讨,不能越俎代庖。
3、交流学习成果: 学生交流体会,教师适时点拨。
以《土地的誓言》为例,参考自读课文流程设计。(详见讲座课件)
1.以主问题推动学生的自主阅读(《土地的誓言》)
问题设置:(1)作者发出了什么誓言?(2)作者为什么发出这样的誓言。
学法要求:(1)圈点、勾画、批注精彩句子 。(2)说读土地:这是 土地。
2.深入文本言语内容或形式的内核,将阅读问题进行结构化梳理,推动学的自读。
文章中反复多次出现的关键词“回去”(“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使我不得不回去”——“我应该回去”——“我必须回去”——“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暗含了怎样的“语言密码”,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宣泄脉络?
3.有意识地引导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和策略。
引导分男女角色朗读描写土地的的句子。
4.如何利用旁批实现真正的学生自读?
弄清功用,辅助自读。 自读课文旁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内容、点拨结构、品味语言等。
——内容理解:“‘那对眼睛’所展现的情感世界是如此丰富。”“好好琢磨一下这句‘心里话’”
——结构点拨: “开篇就是一个‘特写镜头’,引导读者聚焦于这副脸庞。”“写来访者的心理落差,其实是在为后文蓄势。”
——语言品析:“为何用‘低矮的陋屋’来比喻外貌?文中还有一些新奇的比喻,阅读时注意体会其特别的效果。”
六、自读课与群文阅读结合
教读课文、自读课文、课外阅读三者构成了“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如果结合群文阅读教学,就可以打通课内外阅读。用课内阅读知识、方法指导课外自读,用课外自读强化阅读方法与知识。这样,就能够教会学生正确阅读方法,同时又能扩大阅读面。
比如: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代单元就是中国古典小说单元组,教师就可以在教读《范进中举》,对小说阅读人物塑造方法指导教学基础上,引导学生群文阅读九年级上册“1+X”群文阅读读本《借东风》、《宋江执着受招安》、《严监生疾终正寝》、《明湖居听书》。在文本使用上,主要采用比较阅读的方式,再对文本内容加以梳理整合,引导学生勾画出几位人物的经典个性符号,了解衬托手法的妙处。更重要的是 “求同寻异”,引导学生比较不同文章在人物个性展现上所用的不同方式。(教学实例详见讲座课件)。
2021年11月23日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