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思维品质培养中思维导图在课堂中的运用实践探究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师,对学生都提出了新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合培育新时代新人才。广大教师都在积极寻找新的教学策略。思维导图的出现,成为了他们共同关注的焦点,也逐渐意识到了思维导图对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思维导图能够使学生充分发挥潜能,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语言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更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 思维品质培养 思维导图 实践探究
思维导图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托尼·博赞于上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又叫心智图。2011年,思维导图进入中国小学语文课堂,很多专家和学者积极地研究它,推动了思维导图的快速发展。下文是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思维导图的分析与探究。
一、思维导图在阅读理解中的运用
阅读的方法有很多,而思维导图是切实有效的,同时也是新课标背景下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推崇的方法之一。在阅读理解文本时,思维导图能将抽象的文字转换成直观的图文,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阅读理解呢?
1.借助思维导图,理清篇章文理
用思维导图理清文章结构,大概可以分为三步:
第一步:读文章标题,从标题的特征可以初步判断文章是属于哪一种结构。例如,人物名称,一般是写人的;风景名胜,一般是写景的;观点态度,一般是小论文;活动内容,一般是写事的等等。
第二步:边读边思考。有时候仅仅从文章题目是不足以判断文章结构的,需要我们浏览文章的内容,从文章的开头、结尾来判断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
第三步:反复读课文,在结构的支撑下,概括每个部分的关键词。
以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观潮》的设计与实践为例。从标题可以看出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浏览全文可以判断这篇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利来写的。首先,根据时间顺序,确定一级关键词,即总写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其次,在一级关键词下梳理出每一句话所写内容,概括为二级关键词。这样,观潮一文的结构就理清了。
2.借助思维导图,感知经典片段文采
用思维导图进行创新型整合与梳理,经典片段赏析不再是问题。《观潮》第二部分“潮来时”,作者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写出了潮来时的声音、色彩、形态以及想象,此为一级关键词;“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山崩地裂”为声音的二级关键词;“白线”“白浪翻滚”“白色战马”为色彩的二级关键词;“一条线”“拉长变粗”“一道水墙”“千万匹马”为形态的二级关键词;“雷声”“水墙”“战马”“山崩地裂”为想象的二级关键词。这样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学生更清楚明白地感受到钱塘江大潮来时的震撼,再现钱塘江大潮来时的真实画面。
上述案例表明,用思维导图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精读,改变学生漫无目的的泛读,学生的阅读能力大幅度提高,思维能力大幅度提高。
二、思维导图在口语交际中的运用
口语交际是思维能力的体现,一个能说会道的人必定是一个思维比较活跃的人,说之前的提纲建构,说之时的言语梳理,无不显示思维支撑语言表达的重要。但是小学生的口语交际,往往会遇到以下问题,例如,表达不清楚,说话没有条理,表达没有中心,口直不清等等。再加上在交流的过程中,很多因素是变化的、不确定的,这更是增加了口语交际的难度。如何解决小学生说话难的问题呢?可以巧妙地运用思维导图。
例如,在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口语交际《自我介绍》中,教师是如何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说不好,无话说的难题的呢?首先,学生围绕主题寻找关键词。“介绍自己”是主题,围绕主题,学生们可以罗列出哪些关键词呢?经过同学们的讨论,“基本信息”“爱好”“性格”“理想”“优缺点”等词语成为了关键词。其次,再根据关键词补充信息。例如,“基本信息”又可以补充到姓名、年龄、身高。“爱好”又可以补充到艺术爱好,比如绘画、跳舞;运动爱好,比如登山、打球;食物爱好,比如奶茶、红烧肉等等。第三,就是把自己整理的信息绘制成思维导图。一年级的小学生一般采用手绘思维导图,这种手绘思维导图的布局比较自由,可以顺时针,也可以左右分布排列。小学生在手绘思维导图时可以用不同人颜色来区分不同的类别。最后,小学生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思维导图进行说话。
上述案例表明,思维导图的运用不但解决了小学生在口语交际中无话可说、说不清、没有逻辑的问题,而且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从点到面,一环扣一环,真正做到了将抽象的语言表达形象化,激发了学生的说话兴趣,实现了学生在口语交际课上敢于表达、乐于表达。
三、思维导图在习作教学中的运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指出:能根据需要,用书面语言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但是在日常的教学中,学生们一提到写作就直呼头疼,很多同学不敢写,也写不好。如果教师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引导,改变传统的作文教学,学生的思维训练不一样,学生们写作的难度将大大降低。
以习作“动物”教学为例,让学生围绕“动物”这个关键词进行想象,以动物生活的空间,把动物分为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绘制出一级关键词。天上飞的自然而然就想到老鹰、黄鹂、麻雀等等。地上跑的有鸡、鸭、猫、狗、熊猫等等;水里的鲤鱼、金鱼、鲨鱼等等。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动物的熟悉度确定出二级关键词。当然,关于动物的分法还有许多种,也可以按照动物类别进行分类,比如哺乳类、禽类、昆虫类等等。只要学生能想到,教师就尽可能地去引导,尽可能地训练他们的发散思维。教师引导到这里,学生们的头脑中会呈现出许许多多的动物,他们会筛选,看哪些是自己看到过的,比较熟悉的。至此,学生们基本上会确定自己要写的动物,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了。以上是教师在引导学生选择动物所绘制的思维导图,那么,学生应该如何绘制自己的思维导图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利用思维导图构建作文框架
以上述案例为例,学生确定了自己要写的动物,就可以构建作文的框架了。首先,确定一级关键词。你想把你熟悉的动物的哪些方面介绍给读者呢?学生们会想到动物的外貌样子、生活习性、居住特点,甚至是发生在动物身上的趣事。以上关键词可以作为思维导图的一级关键词。其次,将这些关键词作为分支进行想象,确定二级关键词。如果有必要,还可以进行三级关键词的构建。这样一来,作文的基本框架就在鲜明的思维导图中呈现出来,这里的思维导图与传统的列提纲差不多,但是比传统的列提纲更容易、鲜明,更容易让小学生接受。
2.利用思维导图丰富作文内容
如果说构建作文框架是骨架,那么,丰富作文内容就是血肉。如何以思维导图引领学生丰富自己的作文内容呢?以学生作文《猫》之趣事为例,学生先进行观察想象猫的动作常有扑、跃、跳、捧、转等,以“猫的动作”为主题绘制出关键词。学生在写作时牢牢抓住这些表示动作的关键词丰富作文内容:
我把红外线射向墙角。突然,我家的猫猛地跃起足足有半人高,敏捷地扑到我的红外线光点上,用它的两只前爪死死地按着,生怕这光点要逃脱。我噗呲一笑,心想,这只傻猫,觉得自己是在抓老鼠吗?我慢慢地把光点移开,转到它的身后,只见它随着光点灵巧地转动脑袋,身子却保持着原样。我继续转动光点,小猫的脑袋已经转到极致,却傻傻地保持身体不动,直到它失去平衡摔倒在地又猛地跳起……
这段精彩的文段之所以让读者身临其境,就是把思维导图细化到了点,在写作时巧妙地把这些点融入到每一句话中去,让学生有更多的话想说,有更丰富的文笔去丰满血肉。写作的素材越丰富,写作的内容越充实,学生的兴趣就越浓烈。
上述案例表明,以理性思维引领感性的表达,解决了学生习作“杂乱无序,文气散漫”的问题。思维导图的介入简化传统作文教学的难度,给学生一种清楚明白的思路指引,帮助学生快速建立写作的思维,同时能够在思维导图中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放飞学生的能力,将课堂赋予趣味性,适应于小学语文素养教育理念。
四、结语
作为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策略,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满足学生多方面学习需求的同时,给予学生更为丰富的学习体验,促使他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不断活跃思维,提高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实现思维品质的养成。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