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语文,返璞归真
——读黄厚江《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和实践》有感
泸县实验学校王芳
第1次听到“语文的原点”这个说法是在今年上半年,我们学校余敏老师的泸县小语名师工作室即将成立的时候。余老师说我们这个名师工作室起个什么名字呢?说实话,当时我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后来余老师说不如就叫原点工作室吧。“原点”这个说法来自黄厚江老师《语文的原点》这本书,“原点”就是追溯语文的本源。她说她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全国的名师工作室,用原点作为名称的是极少极少的。“嗯,好,可以!”我当时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其实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原点”这个词是非常陌生的,《语文的原点》这本书更是听都没听说过。但是余老师读过的书很多,她觉得可以,一定没错。
有幸,后来我加入了余敏老师的名师工作室,也在今年我们第1次名师工作室聚会的时候接触到了这本书,当时余老师推荐的书有不少,但是我第一眼就相中了她。“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本书之中遇见你想遇见的那本书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开心地轻轻的问一声:哦,原来你在这里!”
假期里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经历了一场没有开始就结束的旅行。所以有时间好好读了一下这本书,感到收获颇丰,大有茅塞顿开、醍醐灌顶之感。我被黄老师那独特的视角、犀利且机智的言语深深折服。我在语文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困惑都在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我真切感到黄老师的主张和实践让语文教学找到了回家的路。
黄老师的这本书一共有5个章节,第1章本色语文——语文就是语文。第2章本色语文课堂——用语文的方法教学语文。第3章本色阅读教学——在阅读中学会阅读。第4章本色写作教学——教学生能写平常的好文章。第5章本色语文教师——行走在现实和理想之间。
这本书系统的阐述了由黄老师所倡导的“本色语文”的核心主张和基本操作方法。黄老师的观点立足语文原点,符合语文教学基本规律;并且黄老师从理论到实践、从理念到课堂进行了系统的建构。
第1章本色语文——语文就是语文
1.从语文教学的异化说起
没有看过这本书的老师可以猜一猜。这本书第1章第1句话是什么?这本书
的第一章的第一句话是一个问题,语文是什么?我没有想到这本书是用这一句话来开头。黄老师说:
语文是什么?
这本来不是问题的问题,现在却成了大问题。
这是因为语文失去了本真,这是因为语文被严重异化。
语文越来越不像语文了,教语文的也越来越不知道该怎么教语文了。
黄厚江老师指出,在语文教学出现异化现象的当今,语文在被萎缩;语文在被夸大;语文在被拔高;语文在被虚化。
现在,什么都是语文了,而语文也就什么都不是了。
现在,语文课,越来越好看了,语文课,越来越热闹了。新理念越来越多,新形势越来越丰富。可是语文课越来越不像语文课了。体验多了,积累少了;看影视多了,读课文少了;听录音多了,老师朗读少了;其他活动多了,语言活动少了。什么自主,什么主体,什么多元,什么探究,什么合作……似乎所有老师都能说出一套;什么PPT,什么链接,什么网络阅读,什么新概念写作,似乎大家都有一手。目不暇接,眼花缭乱之时,我们不能不想,可是到底什么是语文呢?到底该怎样教语文呢?这样一些原点的问题似乎很少有人能说清楚,甚至很少有人愿意认真想一想。至于什么是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什么是写作教学的基本任务,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到底如何才能提高,如此等等最基本的问题,能够回答愿意思考的人,实在不多。大家热衷的是形式,是时尚的理念。课上得越来越好看,学生的收获越来越少。听说读写等基本训练难得一见了,语言积累和语言训练,似乎成了点缀。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迫切的感到,我们应该理性的想一想:
语文到底是什么?
我们从哪里来?
我们要到哪里去?
2.本色语文的基本内涵
基于此,黄老师提出了“本色语文”的主张。
首先,黄老师对语文的基本定位就是: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为根本目的。本色语文的内涵就是:把语文当语文教学,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黄厚江对本色语文的回答是:“语文就是语文”。语文“就是”关于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就是”按语文本身规律教学的语文,“就是”回到语文的本质上去。这样,本色语文显现了语文最根本的、最基本的、最稳定的特性,因而可以理解本色语文是“首位”的,也是最“大的”。可以说,黄老师的本色语文,是对课改中出现的离语文越来越远,离朴实、真实、扎实越来越远,离优秀的传统教育和传统文化越来越远的辩证思索和理性摒弃。在语文教学的本质问题.上,黄老师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不偏狭,不走极端。“中庸”之道,在黄老师构建的本色语文大厦中闪烁着耀眼的哲学之光。
第2章本色语文课堂——用语文的方法教学语文。
那么,在厘清了语文的基本定位和本色语文的基本内涵之后,我们的语文究竟应该怎么去教呢?
黄老师指出:本色语文的课堂就是要用语文的方法教学语文。首先,我们的语文课堂要遵循课堂教学的基本逻辑。
1.课堂教学的基本逻辑。
什么是教学逻辑呢?通俗的说逻辑就是讲道理,逻辑就是要合乎规律。教学逻辑就是教师的教学的行为要符合规律。这个规律有着丰富的内涵,如教育的基本规律,学生认知的基本规律,语言习得的,基本规律,学习行为的基本规律,文学欣赏的基本规律,阅读的基本规律,写作的基本规律,交际的基本规律等等,课堂教学中都要遵循这些规律。
课堂教学中教学逻辑无处不在,我们以为最主要的是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要有一个明确而合理的逻辑起点。教学的逻辑起点和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起点,有着紧密联系,但又不是一个概念,它既不是教学目标,也不是教学起点,但又涉及到相关内容。大致可以这样说,教学的逻辑起点,就是既有明确的教学需要,又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教师清楚这节课要教什么和怎么样教,为什么教和为什么这样教,整个教学过程聚合于一个集中的点。
那么怎么确定教学的逻辑起点呢?
就语文教学来说,是在语文课程的共性目标和具体教学内容的个性特点之间寻找它们的契合点。比如教学舒婷的《致橡树》,就应该在诗歌教学的共性要求和这首诗的主要特点之间寻找契合点。
从语文课程的特征看,又必须着眼于意义和形式两个方面。只着眼于意义,把培养学生良好的爱情观作为教学的起点,肯定是不行的,只着眼于诗歌的语言形式,研究诗歌的表达技巧也是不行的,两者的和谐统一是比较理想的逻辑起点。一旦实现了这个统一,就是课程本质特征的自然体现。而就这首诗的个性特征看,只是泛泛的以诗歌阅读为教学目标,逻辑起点就不够集中和明确,仅仅以诗歌诵读为教学目标,相对而言就不如以意象的理解为目标更切合诗歌的个性特点,更容易体现意义和形式的统一、人文和工具的统一这样的追求。
除了教学的逻辑起点问题,更重要的是教学程序的安排要合乎逻辑。教学过程是由一个个教学环节组成的,这些环节之间,这个过程的发展,应该是一个合乎逻辑的运行,谁在前谁在后,为什么要先安排这样一个环节,它的价教学价值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后面要安排这样的环节,它和前面的环节是什么样的关系,都应该有道理可讲,这就是教学程序合乎教学逻辑的体现。
第三,阅读教学中的多元解读也要遵循教学规律。现在大家都有了多元解读的意识,这无疑是一个进步,但要保证其教学的效果,真的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个性,阅读的能力就必须遵循教学逻辑,这个逻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就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安排来说,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多元解读的空间和情景。二,对学生多元解读结论的评论和引导,也有一个遵循教学逻辑的问题。就作品而言,不是每一篇作品都是可以多元解读的,即使可以多人解读的作品,也不是都适宜中学生嫉阅读。我们认为多元理解应该是教学进入一定情景和一定境界以后很自然的呈现,而不是任务式的要求和刻意的安排。勉为其难,只能牵强附会;教师如果再不能游刃有余的按照教学逻辑进行处理,真让人哭笑不得,其负面作用就可想而知了。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诸如教学方向,教学手段,哪怕是作业的布置中也都存在着是否合乎教学逻辑的问题,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但同时也是一门科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该追求诗意,但又不能不遵循教学逻辑,我们知道过分强调了教学逻辑,会扼杀教学的灵性;但只讲诗意不讲逻辑,就会丧失了课程的基本价值。提出这样的命题不是为了别出心裁、哗众取宠,而是想提醒自己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操作中常常想一想:这样的安排,这样的方法,这样的要求,有道理吗?符合语文学科的规律吗?
《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本身就是一本理论联系实践的书,在宏大严谨的理论框架下,鲜活的课堂实例处处可见。黄厚江老师是一个思想者,更是一个实践者,他始终把目光投注在课堂上。黄老师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曾应邀在全国各地执教公开课200多节。他上的名课很多教师都耳熟能详,例如:《阿房宫赋》 《谏太宗十思疏》《孔乙己》 《我们家的男子汉》《黔之驴》 等。这些课的教学实录都编辑在了这本书中,我们能够通过阅读更好地感悟、体会本色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但是唯一遗憾的是,黄老师是执教的中学,所以这些例子我在读的时候有点隔靴搔痒的感觉,好像明白了它的精妙,又好像不是很明白。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用在书中学到的教学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把书中学到的教学方法转化到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
这本书中的很多知识,可能你我都曾经想过,但是可惜的是没有去深入思考,没有把他诉诸笔端。于是当我们读到的时候,你会觉得它是那么自然,它是那么亲切,它就该是这样,它早就该这样。比如:对于
语文是什么?黄老师是这样说的——
1.语文就是语文,而不能是其他任何东西。语文和生活密切关联,但语文不等于生活,生活也不等于语文。
2.语文就是语文,要求语文教学必须以语言为核心。
3.语文就是语文要求,语文课必须体现自身的课程要求。
4.语文就是语文,要求语文课应该有语文的情趣。
5.语文就是语文,就是要求我们的语文课能够按照语文的规律去教
6.语文就是语文,要求语文课应该有语文的味道。
7.语文课就是语文课,首先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热爱语文的人。
在第三章《本色阅读教学——在阅读中学会阅读》中,黄老师将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定位为:在阅读中学习阅读,在阅读中获得积累,在阅读中提高语文综合素养。他将自己的阅读教学思想概括为三个“以”:以文本理解为基础,以问题探讨为引导,以语文活动为主线。如果你去认真阅读,相信对于阅读教学会有新的体会。
在第五章的上篇,黄老师主要讲了关于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对于语文教师如何解读文本、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求,语文教师如何做学科研究,语文教师的教学机智方面,黄老师都有很多理论上的指导和课例的展示。
怎样才能使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更有效?这是让很多老师困惑的问题。在第5章的下篇,黄老师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设计提出了添加、删减、整合、分解4个基本策略。这些都是值得我们一读再读再再读的。
诗意语文,诗意人生。
除了崇拜黄老师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我还很非常喜欢黄老师的文笔,除了上边对于“语文是什么”黄老师用了7个排比句进行说明之外,比如在第5章上篇,关于语文教师的文本阅读,黄老师说,语文教师的文本阅读必须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陌生阅读——就是在全新的阅读中感受文本,形成新鲜的阅读体验。用纳兰性德的诗来说,就是人生若只如初见。第2阶段立体阅读从不同维度不同层面观照文本获得对文本的全息解读。用苏轼的诗句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黄老师还是一个很有诗意和情怀的人。在第五章上篇“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里”(296页),黄老师说“语文教师还应该有一点真性情。杜甫说:“由来意气合,志趣性情真。性情,首先是一个“真”真字。矫情、做作、市侩、虚伪、俗气,都是性情的天敌,太世俗,是做不好语文教师的。性情也要有一点诗情,如果说,青春年少是写诗的季节,那么语文教师,便是应该写一点诗的职业。绝对一点的说:没有写过诗,从不想写诗的语文教师不是称职的语文教师。(在书上的323页)甚至,黄老师还说他们班的女同学说,将来嫁人,宁可嫁一个钱不多但有一点诗意的人,千万不可嫁一个钱不少但没有一点诗意的人。俗不可耐,钱再多也没有品位;没有品位,钱越多越没有意思。一个语文教师没有一点诗意,肯定不是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他还带点偏激的和班上同学说:一个人一辈子没有写过一首诗,精神世界是残缺的。如果对所有人这样要求有点苛求,而对于一个语文老师来说,这恐怕是对最基本的要求。一个语文老师是不可缺少诗意的,因为没有诗意的眼光和境界,是无法走进语文的世界的。
这本书的最后的11页,有几篇黄老师的成长叙事,他说自己是一个行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人。他的成长是从课堂开始的。他也是一个中师生,1980年中师毕业后分配到一个离县城几十里路的乡村中学。学校很小,消息十分闭塞,自然没有什么教研的氛围,甚至从没听说过这么一回事。于是他就发动同班的几个分配的比较近的同学,每周搞一次聚会,大家轮流坐庄,上课、评课。在这种有点沙龙味道的活动中,他对语文课似乎越来越有感觉,学生也越来越喜欢。后来县里成立了教研室,搞优质课评比,他从县上到市上,一路过关斩将获得了省二等奖,最后从偏僻的乡村中学调进了城里的省重点中学。
黄老师说他是一个很现实的人,但他从不放弃自己的理想,而连接理想和现实的就是他的思想。他始终在追问的是:语文的理想是什么?什么样的语文教学是理想的语文境界?
和许多人不同的是,黄老师不是一个真正的浪漫主义者,他只是一个浪漫的现实主义者,只是一个带着枷锁的舞者。黄老师从不由于任何原因而否定对考试成绩的应有重视。他的理由很简单:如果你是父母,你愿意把孩子放到一个据说里面很新,但考试成绩很差的班上吗?我不会。所以对待考试,黄老师的观点是:理想的语文教学,不把考试作为唯一的追求,但又能够经得住应有的考试。
黄老师也承认实践的态度实在很累,不仅是时间,更重要的是身心,许多次下决心要放弃,一边或者是理想或者是现实,但至今他依然过往艰难的行走在现实和理想之间,一手拿着面包,一手拿着花朵……
其实读了黄老师的这本书,我还有一个很深的感触。曾经以为能够写出那么高深的教学专著的人,都应该是有很高的起点,很好的学历,很好的各种条件。可是读了黄老师的《成长叙事》才发现,其实我和黄老师的起点差不多,都是中师生,甚至我最初分配的学校的条件还比他要好,可是。为什么我和他之间有那么大的差距?
曾经我也有过自己的教学理想,读了窦桂梅的我《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魏书生的《班主任管理》,叶开的《对抗语文》,给自己的孩子和班上的孩子买了很多课外阅读的书籍,让孩子们利用课外时间多读书、读好书。
曾经我也不满唯分数论,不满各种急功近利的教育教学行为。可是最终自己所谓的各种尝试得不到满意的效果,自己的一些疑问找不到出口,也没有那么多时间精力去解决的时候,我开始慢慢地向现实妥协,慢慢地不想再去折腾。
可是作为一个喜欢读书又没有放弃思考的人,有些时候又觉得心有不甘。感谢余老师给我推荐了这本书,感谢黄老师让我读到了这本书。他让我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找到了一个出口,他让我在即将迎接一个新的一年级当口,在教学理念上有了一个新的飞跃。但是唯一的遗憾的是,这个书上的很多案例都是中学的,要把它和我们小学的课本结合起来,我觉得我还需要一段路要走。所以看完了这本书,我又在网上书店里搜索了一些关于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设计等方面的书,希望结合起来看能够有更大的收获。
我从教22年,语文教材一直在变化,对于语文教学的探讨,也一直在路上。但唯一不变的是我们一代一代小语人对于语文工作的热情,对于语文教学的执着与热爱。
在我的心中也镌刻下了这样一副画面:夕阳西下,一条窄窄的田埂小路上走着一个孩子,他一手拿着面包,一手拿着鲜花,正向着远在几十里外的家走去,一小步也许只跨出不足一尺。可他从容地向前走着走着……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