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语文》读书笔记
——读出文本结构深层的文化密码
在《解读语文》一书中,作者以举例的方式,对许多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文本,做了深度的个性化解读。其中不乏深刻的见解,不乏精辟的解读。但是我最感兴趣的,是孙绍振教授所提出的文本解读方式——读出文本结构深层的文化密码。
之所以会对“读出文本结构深层的文化密码”感兴趣,是基于作为一名一线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两年的经验基础上所产生的困惑。语文课堂的千篇一律,语文教师的模式化操作,在现实中的语文教学中,严重地扼杀了经典文本的魅力。我们在抱怨,语文的地位一再下降,在学生眼中成为可有可无的鸡肋,语文已经成为了一个难以避免的难堪。虽说近几年,在媒体的大肆渲染,教育部门的大肆鼓吹下,掀起了一阵汉语热、经典热、名著热,但是作为一个真正在一线的中学语文教师,总是能够悲情地感受到,所谓的“热”,更多的是一种口号热。在学生对汉语、对经典、对名著,根本没有理解,没有热情,没有触动时,再火热的宣传,都会流于形式。高中语文教师在感叹埋怨初中语文教师,初中语文教师在感叹埋怨小学语文教师,而小学语文教师仍然在字音字形之间挣扎和纠结。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缺乏丰富的阅读体验,对文本感知的缺失,造成了他们阅读的障碍和困境。长期读不懂读不出感动的阅读体验,也让他们对经典文本产生了由衷的疏离感。
教学两年,对于我而言,最多的感慨莫过于对语文课堂的无力感。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语文和数理化一样,逐渐变成了一种模式化的操作,力求做到整个备课组所有语文老师行动的整齐划一。教师的能动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被扼杀,虽然被扼杀,但是基于人的惰性,有时难免沉溺。这样一体化机械化的操作,甚是便于语文教师取得成绩的整齐划一,备课钻研教材也无需花费更多的时间。
我曾十分痛心地看到这样的场景,自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逐渐被同化。仔细想来,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但是作为一名新教师,在教学经验缺乏的提前下,面对教学,总是捉襟见肘、局促不安,如若能在在大众中取得一致感,便甚是安慰。偶尔奋起,想要有所突破,想要有所长进,却缺少突破的能力和突围的出口。
总之,语文的魅力在真正的教学一线,面临着严重的困境。语文教师在这样的背景下,面临的挑战不再是是否有创新意识,而是是否能够在逐渐一致的步调中,寻找到自己的调子,在和谐统一中,找到突围的出口。
问题总是有根源的,语文教师突围的出口就在于对文本的玩味中重新发现其价值,并以恰当的方式引领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而不是仅仅将文本作为考试的工具书。
“阅读是阅读主体和文本主体之间由浅到深的同化和调节”。要想真正地进入文本,读出每个经典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恰恰应该通过文本,从浅层的字面意义层开始,逐渐触及文本隐形的中层和深层。而走进文本的方式,恰恰从“意脉”开始,做到“意脉”的还原,也就是人的性灵的还原。
阅读是一种体验,更是一种专业。由文本的浅层到深层,需要阅读者对于文本细腻的感知。但是在现实中,不是所有的阅读者都有能力做到对于一个文本能够细腻地去品读和感知。就现在的中学生而言,很多紧紧在文本的字面意思层面就停住了脚步。他们没有深层阅读的能力,更没有深层阅读的能力。他们的感受的触角触及不到文本的深层,触及不到文本真正有魅力的地方,也就无法感知到文本作为经典的价值所在。鲁迅在他们眼中,不是真正的文学大师,他们无法理解鲁迅犀利的眼神中所饱含的深沉情感,他们无法感受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中的若有所失,他们更无法认识苏轼在黄州赤壁完成的人生突围到底是一种怎样的震撼。
对于文本意脉的还原,需要阅读者有一种自主积极的还原意识。这种还原意识,其实来源于阅读者长期养成的阅读习惯。因为对于文本的意脉还原是一个思考和融汇的过程,它需要调动大量的信息,它远远比浅层的感知难得多。对于初期的阅读者而言,这也是一个需要指导的过程。
现在的高中生,正是初期的阅读者。他们大部分人,阅读量少,阅读习惯差,阅读的文本种类缺失。对于一个经典文本,他们缺乏耐心。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经历了时间的洗礼,所以对于追求新鲜刺激的中学生而言,这样的文本,是有时代隔膜的。而中学语文教师要做的事,就是在自我阅读经验和阅读认识的基础上,对学生做好阅读的指导,让他们在初期的阅读中找到阅读的快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逐渐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还原文本的意脉,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情景。同时,还应照顾读者自主合理的阅读个性。而在文本意脉的还原过程中,教师所需要的做的,仅仅是帮助学生完善理解文本所需要的资料信息,当然在必要情况下,如新的阅读方法的运用时,还应该为学生做好示范。教师在做好示范之后,更多的时间应留给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受。组上一个语文老师在探讨后,曾做过这样的尝试。基本做法是让学生参考能够得到的资料和教师补充的跟这篇文章有关的资料,然后让学生写下自己读到的任何角度、任何理解……诸如此类。然后写下理解要点,老师先改这个作业,然后再决定讲法。当然,先要解释一番,比如“解读总纲”:从宽处说,叫“阅读的基本方法”;从窄处说,就是结构、主旨、手法三大方向,试着从这些角度去读。先解决了这些之后,再‘自由解读’。他用这种方法基本完成了《荷塘月色》和《囚绿记》。结果是发现,学生的答案加起来,实在就是完整的课文解读,他们真的能从结构、主旨和写作手法的各个角度解读好课文——当然,要综合才行,他们都只是单兵作战,往往限于时间与个人功底,只能触及某个方面,不是每个娃都能全面解读。当然也有滥竽充数、鱼目混珠、敷衍了事的,但是大部分学生还是能够充分地运用自己的自主机会。还原文本的意脉,与学生的自主解读并不冲突。所以很多时候,是我们剥夺了学生自主阅读的机会。
还原文本的意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应该是语文课堂的一项基本要求。但是诡异的是,很多时候由于我们对学生过度的不信任和自我感觉的膨胀,经常用自己的解读代替学生的思考,剥夺了他们感受文本,受到文学熏养的机会。已经被教师嚼碎的文本,对于学生而言是寡淡无味的。他们需要一个生命鲜活的文本,需要能够调动个人思考和阅读体验的文本,需要与经典近距离的接触,更需要在经典中得到情感的体验和丰富。
读出文本结构深层的文化密码,这不是一个口号,而是所有的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命题。引导学生读出文本结构深层的文化密码,丰富学生的文本阅读体验,提高学生文本阅读的能力,这应该是语文教师课堂的出发点之一。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