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
在阅读完《爱心与教育》一书后,我深感教育不仅是脑力劳动,也是体力劳动。于是我得出结论,只有劳动,人的心灵才会充满善良和美好。
一、以爱心对待学生,以诚信服务家长
“以心灵赢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这是李镇西老师从事教育工作始终坚持的信念。以心迎心,以心冶心,以心唤心,这既是李镇西老师的教育艺术,也是他的教育哲学。作为教师,我们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让亲切、温馨的微笑永远绽放在他们的脸上。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要能够看到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等待开垦的艺术品,在他们身上都闪耀着各具特色的优点。在缺点与错误中蕴藏着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并创设最佳的教育时机,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点化与引导,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同时,教师对学生的真诚,对教育的真诚,必然会换来学生对老师的真诚。这种真诚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使我们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感受他们的情感世界,对他们进行恰当的启迪与引导,给他们以灵魂的影响。这样,才能使学生视老师为良师益友,下意识地向老师看齐,使整个班级形成一种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氛围。
二、把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反复强调:不要“把知识填塞在儿童的脑袋里。”李镇西也指出:“培养的思考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没有思考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教会学生思考”已成为中外教育家的共识。
那么教师如何在班级管理和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呢?李镇西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他认为:“在班级管理和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让‘三权’(即‘发言权’、‘解释权’、‘评价权’)归于学生自己。”也就是说要让学生能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允许他们对其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和评价。
把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同时也就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这样有利于学生充分开动脑筋,挖掘潜力,培养其自主意识。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和努力才可能是最丰富、最深刻的。学生一旦拥有了思考的力量,就有可能站在比老师更高的角度去理解知识,就有可能给教师提供出出乎意料的独特的方案。此时的学生已不再仅是教师教育的对象,而是教师思考的对象,更是未来文明的创造者。
三、于日常班级管理中体悟教育的真谛
“教育是用人格引领人格,用智慧启迪智慧,用激情点燃激情的事业。”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优点,用慧眼去发现学生的潜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当读到李镇西老师在当班主任时与女生朱密云相互通信近两年的故事时,我的内心触动很大。虽然她们通信的内容仅涉及学习、作业等日常杂事,但李老师在其中流露出的平和与耐心是我当前包括我在内的不少青年教师所难以比及的。试想:如果没有一颗与学生平等相处的心态,没有一颗对教育事业的无私付出之心,又怎会有这等耐心与细心呢?
再如当学生万同不辞而别时,李老师和万同的家长竟在学校附近守候了一整天;当万同返校读书并成为文学青年后,李老师又主动替他推荐稿件到《中国青年报》并为他制定写作计划;当万同辍学后,李老师又敲开万家门:“万同愿意复学的话……任何时候我都在他身边……”这些都令我深受感动。试想:没有对教育的激情投入,没有对学生的无私大爱,又怎会有这等执着与恒心呢?
像李镇西老师这样对学生始终充满爱与责任的教师在他的从教经历中绝不会少于一人。“让每一朵花都开放,让每一只鸟都歌唱”是他永恒的追求。正是有了这种追求和责任意识,才有了他与学生之间的感人故事,才有了他对教育事业的不懈追求!
总的来说,《爱心与教育》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爱心教育的重要性和价值。爱心教育不仅是教育的基本要求,更是教育的高层次追求。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我将以李老师为榜样,注重学生的情感需求和个性发展,用心去感受他们的需求,用爱去引导他们的成长。同时,我也会不断学习和探索李老师的教育方法和技巧,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和能力。
最后,我要感谢李镇西老师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本宝贵的书籍。它不仅是一本教育著作,更是一部关于爱和人生的启示录。它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真谛,也让我更加珍惜每一个教育机会,用心去培养每一个学生,用爱去照亮他们的人生之路!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