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教育的情调
——读《教育的情调》有感
《教育的情调》是马克斯·范梅南、李树英合著的作品,本书不同于其他的教育学经典著作,书中没有高大上的教育理论,只通过具体的情境阐述了对具体孩子的回应方式,以及如何来培养和呵护教学的特殊“情调”,书中的每一句话、每个案例,特别是提到的名词都发人深思。读完全书也再一次学到教育的情调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一、以敏感、机智成就情调教学
范梅南老先生说: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是教育管理人员进入孩子的体验世界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一种特殊才能,它与我们为人处世的方式有关系,既来自心灵也来自头脑的知识。那这种能力到底是什么?我们又如何去培养和认知这种能力呢?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有一定的敏锐力,知道什么对孩子合适、什么不合适,知道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关注孩子的独特之处,关注孩子的个体生活世界,懂得如何“看”孩子和“聆听”孩子。简单地说就是真正的师者会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告诉孩子怎样做才是有利于其长期发展的。课堂上老师不仅仅教授知识还指引学生的人生道路,这种思想和想法及其做法都是不自觉的、习以为常的、主动的,这就是教育敏感。而教育机智是在课堂上、在与学生相处上以恰当的方式方法去促进学生的成长,让学生受到教育,这就是教育机智。机智是与我们的经验、学识、价值观与道德观有关,也与我们的教学爱心、责任心、奉献心紧密相关的。归根结底教育机智是我们教学路上永无止境的学习方向,我们一路前行,一路探索!
二、以关注、共情成就情调教学
我们不能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想去教,要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在具体情景下什么知识技能、什么解决方法是他们最需要的,也是他们可以接受、乐于接受的,我们要时常进入孩子的体验世界去揣测、去思考。
一个人真正热爱教育、喜爱学生的教师,一定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时时刻刻为孩子着想,比如备课时备学生学情,教育学生时考虑学生的体验,教学时以学生终身成长为目的,同时常常会不自觉的营造一种“共情”世界,用尽心思的为学生指引正确的人生道路!这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以包容、大爱成就情调教学
大爱思想即具有包容性、宽泛性的爱。儒家思想对中国人影响很大,孔子不仅仅是儒家代表人他还是我国第一位教育家,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这些都是仁爱思想的表现。教育需要大爱思想,在于范围的宽泛性,作为老师的我们要爱教师这一职业、爱我们可爱的学生、爱所教的科目、要爱学习爱反思、爱教育所衍化的一切!这种爱还具有内容上的包容性,包容学生的错误、包容工作的繁琐……这种爱不仅仅是说说而已,更是要行动起来的,在实践中不断地让学生成长、让自己成长、让教育开花!
四、以反思、质疑成就情调教学
范梅南说:教育的智慧需要我们关注教育生活的体验,需要我们有自我反思的能力,不断去质疑自己的观点、态度,时常想一想,这样的体验怎么样?其实,不论是做什么工作,反思能力都很重要,甚至可以说它在我们人生道路上起着决定作用!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叶澜教授也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而古之“思之不慎,行而失当”、“反求诸己,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等至理名言就是佐证。我也时常反思自己的工作、反思自己的课堂、反思自己的自己。
我从经典之作《教育的情调》中学到的更多是为人师表的智慧,我们也更应该以教书育人为本分,以践行教育的情调为要求,还教育以本来面目,彰显教育中的人文情怀,体现浓郁的人文特色。只有站在教育人性的高度看教育智慧,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大智慧——拥有这样的大智慧,我们的教育才会有真正的“情调”,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