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心得体会
暑假即将结束开学之前,为迎接新学期的到来,我又将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找出并认真研读,其中关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的内容让我深有感触。
《课标》中修订工作基本原则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民族团结、生态文明和海洋权益等方面的教育,培养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使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段文字告诉我们语文人要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首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文化熏陶和浸染,如高中教材里面具有代表性的名人名篇:有坚守气节、热爱自然的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体现豁达的人生态度的苏轼的《赤壁赋》,人在不顺的时候要多读书的归有光《项脊轩志》,体现“无为”道家思想的老子《逍遥游》及传达儒家思想的孔子的《论语》等。这一系列的文本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设计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的过程,也将语文课程内容与学生自身成长进一步融合,从而引导学生形成热爱生活、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形成为己、为人、为国、为世界担当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引导学生深入地分析文本的同时,抓住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将文化自信潜移默化地深植于学生的内心深处。
培养文化自信的途径除了传统文化的熏陶,还有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浸染。在语文教材课本中,体现革命文化的篇目有《过秦论》《赤壁赋》《沁园春•长沙》《红岩》等,从这些篇目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握文中的内容结构,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抓出文章的中心主旨,让学生从革命文化的学习中树立文化自信。还可从教学实践中理解和把握学习的规律,养成习惯,形成学力。另外,课堂设计要变“教”为"导”,形成教与学的互动推进。教师应充分了解”学情”,营造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训练,提高学法指导的自觉性;适时引导学生自悟学法,有意识地强化活用,加强能力迁移,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另一点体会是,新课程标准仍然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基础知识的学习应该充分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如错别字改正和病句的订正,可以从广告、招牌、标语、报刊文章中选取新鲜活泼的材料进行命题,使学生通过考试真正体会到语文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进而,从社会生活的文化气息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这就提醒我们必须继续由封闭开放转变,坚持生活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大语文教育观。语文课本的选文是一部小百科全书,无所不有,无所不包,要把教材作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范例,坚持得法于课内、益于课外的教学方式;同时以课堂教学为主,开辟第二课堂,挖掘隐性课程,融通学校、社会、家庭多种语文教育渠道,形成立体式、网络化的语文教育环境。就课堂而言,“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而教学手段更应该是"语言+普通教具+现代媒体”。
通过对《课标》的学习,我深深的认识到,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传承中华文化,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任务是艰巨的。在语文课堂的日常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同时,积极引导学生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为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尽一份微薄的力量。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