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教学,探索良方
——读陈军老师《我的语文生活》有感
1978年,吕淑湘先生指出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少慢差费”的问题。转眼40年,上上下下做了许多工作,但中小学生语文能力仍不理想,原因很多。撇开应试教育片面影响的问题,对祖国语文学习规律的忽视,对学生特点与需求的轻视恐怕也很普遍。
40年中,陈军始终在“默默摸索一条中国语文教育的路径”。《我的语文生活》中无论是“磨课”还是“习法”“立论”,都是他摸索的留痕。原谅我的孤陋寡闻,近年发声的名师们,言必谈《论语》,言必说传统,至今仍在课堂实践的,陈军可算其中最不遗余力的。从20世纪80年代的“点拨法”研究,到21世纪初“时习论”的提出,再到2014年对《论语》教育思想的“六义”今绎,及至现在的“疑思问国文点读课程”的探索,陈军的独特与贡献在于,孜孜以求,把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精髓化为现代语文教学智慧。
即使在名词术语迸溅、教学风格乱舞的当下,陈军与蔡澄清开创的“点拨法”依然中流砥柱。当核心任务群、跨学科读写等困扰一线教师时,我们更应重视在传统文化土壤上长出来的思想,点拨法便是其中可以跨越却不可以忽略的一株大榕树。所谓点拨,即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和心理障碍,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自己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以达到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目的。课改到今天,大家都明白要改课,其关键在学须完整而充分。语文教师就要学会必要的“退让”,提供资源,提供条件,在学生有困难有障碍的时候再有效点拨。
显然,点拨法源自孔子《论语》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材施教”等原则。原则,往往神龙见首不见尾,需要化为平易近人、通俗易懂、更有法可依的智慧。在《我的语文生活》一书中,陈军对“点拨法”的基本原则,对语文教师实施的基本能力与要求都作了操作性极强的阐释,甚至细谈到可以从学习目的、学习心理、学习兴趣、学习疑难、学习方法等方面点拨。在“习法”一辑中有7个课例,占了86个页面,重锤敲打,浓墨重彩。7堂课就是7个例子,既展示“磨课”的多个方向,又依据文本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提供语文课可资点拨的7个重点,分别是磨线索、磨主旨、磨用例、磨语言、磨层次、磨逻辑、磨教史。
陈军老师曾三上《春》,第一次教:教画面,从生动的描写入手,品味精彩的词句,学生读到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第二次教:补古诗。上述景致,古人早已描写过,为什么朱自清还要写?白话文诞生之初,鲁迅等都以自己的创作树立白话文的艺术形象,于是学生品悟《春》的旨趣不只在内容上创新,而且语言形式也有新创造。第三次教:教脚步。陈军读王湾《次北固山下》,就想到了《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如何揭示春意由淡而浓的变化动态?脚步!!!《春》的画面就是“春天的脚步”。于是学生先品全景的“脚步”: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的。再悟分景的“脚步”、细节的“脚步”,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彼此关照,构成一连串合乎逻辑关系的“脚步链”。文末三句排比点出三个关键词:新的、美的、壮的,构成了逐步成长、逐步发展的壮大过程,这一过程恰恰揭示了春天脚步的生命特性,这就是生长,这就是生命的活力。
三教《春》,次次不同,抓住“脚步近了”这个文眼而牵起的“教学线索”,学生更能抓住朱自清《春》的本质特性,更能突出这篇课文的教学价值。三次教《春》,看似容易,实却艰难,都是师者的“凤凰涅槃”,是对文本、故我的反思与突破。“我充其量是贡献了一种阅读智慧。我希望这个智慧能像火星一样去点燃学生思考的火堆,期待的,还是学生的智慧熠熠生辉。”这是陈军数十年“磨课”的追求,也是数十年立足传统,不断汲取、不断迸发创造火花的实践。
2018年秋,陈军再次出发,又踏进课堂,进行“疑思问国文点读课程”摸索,他说这是“一个人的革命”。或许这个更像今天的学习任务群,只不过面对的是中国浩瀚历史长河的文史经典,聚焦的又是质疑思想简史,引发的是学生博览、精思,着力学生“这个人的成长”,特别是创新能力、质疑和批判。
张岱年先生曾在上海举办的东西文化比较研讨会上指出:“最重要的还是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努力创新。”陈军的教学实践与思考,就是在为中国当代语文教学寻找一个路径和良方。语文教学的大道坦途,必然先接续血脉,再传承创新。而陈军丰富的语文生活,恰恰为其开放宏阔的探索与思想提供了活泼泼的生态源泉。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