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曹雪芹与《红楼梦》中的悲剧意蕴
——读《红楼梦有感》
邱少伟
摘要:曹雪芹所作的传世之作《红楼梦》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并因为对它的研究而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门显学---红学。足以凸显红楼梦自身的价值,其中最为人们所称道的就是《红楼梦》中所体现出来的悲剧的意蕴,无数的学者都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文试图把曹雪芹自身和《红楼梦》作品两者结合起来去探讨其中的悲剧蕴含。
关键词:《红楼梦》,曹雪芹,悲剧
“千红一窟,万艳同悲”的《红楼梦》整部作品都笼罩着深深地悲剧的气氛。无论是其中的人物,还是大观园,或是整个的贾府,甚至是当时的整个的岌岌可危的封建的社会都充斥着这样的一个气氛。而这不得不使我们想到作为作者的曹雪芹自身的身世遭遇,因此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时候必然会把自己的身世之感打入其间。通过作品和作者的相互的印证,我们可以对《红楼梦》以及曹雪芹自身有更深的认识。这样更有利于我们去了解其间的悲剧意蕴。同时还可以对当时的社会,文化等方面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些方面无疑都会在某种程度上促进和深化我们对于《红楼梦》认识。
曹雪芹的一生可谓起伏跌宕,但总的趋势却是走下坡路,俗话说“由俭入奢易,而由奢入俭难”,这句话无疑是曹雪芹自身的真实的写照,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要知道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玄烨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皇帝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康熙宠信。康熙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负责接驾,并住在曹家。江宁织造一职他们祖孙三代四人担任此职达60年之久。曹雪芹自幼就是在这“秦淮风月”之地的“繁华锦绣”之乡生活中长大的,少年时代过着富贵奢华生活,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统管理参考资料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这时,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居住。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
“人们普遍认为,《红楼梦》很大程度上带有作者曹雪芹的自传成份, 其中
熔铸着曹雪芹家族变故及其个人成长经历中的人生体验。”[1]
就是在这样的境遇下,曹雪芹看透了世间的事态炎凉,耗尽了毕生的心血创制出了古典小说的高峰《红楼梦》。首先,曹雪芹自身是充满悲剧意味的,自己在早年的时候也是富家的少爷,过的是众多下人伺候的日子,家境也可谓是如日中天。但是在不久后的家道中落,正是在他的懂事的时候,并且自己的仕途与人生就这样的一落千丈,尝遍了人间的沧桑冷暖,心理和物质上都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自己在晚年的时候更是贫病交加,每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免对年少的家族的兴旺进行回首,两相对照更觉晚景的凄凉,曹雪芹自身的仕途,也就是科举之路也是较为的坎坷。其次,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的过程中也是历经的千难万险,曹雪芹在创作的过程中物质上是贫乏的,并且要写这样的一步在当时是有些离经叛道的书,也是不太能得到人们的支持与理解的,但曹雪芹以自己的坚毅的意志与自己的对文学艺术的追求毅然决然的完成了这样的一步奇书。再次,未完成《红楼梦》的全书也一个人生的憾事,虽然现代我们对于《红楼梦》作者的考证就没有过,甚至有学者去怀疑历史上有没有曹雪芹其人,但是我们在这里还是相信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主要的作者,但是他只完成了前80回,后40回是由高鹗完成,虽然最终结果是书被完成的,毫无疑问破坏了曹雪芹在一开始对整部书的建构,凝聚自己的毕生经验和经历的《红楼梦》却要借他人的手完成,这对于一个呕心沥血创作自己的生世之感的作者来说,即使是一种美,毕竟也是一种残缺美,但是对于作者来说却是一种剜心之痛,而曹雪芹就是在这样的遗憾中离开了人世。“在长期的红学研究中,几乎所有的人都心存一个美好的念头希望有朝一日突然发现曹雪芹后几十回的原作抄本,了却红学中最大的一桩公案。但是,这恐怕永远只是一种奢望了,永远也不会实现的。因为这些文稿早就不存于世了,早就烟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了。当初曹雪芹的原稿极有可能就是个孤本,这个孤本也没有人愿意保存它,即使有个别人抄写了,他的后人也不愿留存它。”[2]还有一点必须提到的就是在这样的一部书问世以后它的几经波折的遭遇也是不免让人唏嘘,在问世以后,在民间只能以暗中流传的方式,虽然作者在书中明确的表示“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观点,但实际上人们对于其中的意味还是可以由一定的体悟与了解的,同时也可以看到当时的人们对于那样的家族建构的好奇与兴趣,从人们的疯狂的传抄《石头记》这样的一部书就可见一斑。然而就是在民间如此受欢迎的一部书,却在朝中引起了惊恐,统治阶级甚至几次的下令的销毁,足以见这样的一部书的所带来的社会的影响力之大,就是这样的几次的沉浮之后,大浪淘沙方显真金,在历史的选择与历练中,强制的手段没有禁止《红楼梦》的传播,只是进一步的把它推向了深化,更多的有识之士都对其心向往之,从近代一直到现代人们对《红楼梦》的研究就没有断过。这也算是对曹雪芹的缺憾的一种另一种形式的弥补。
曹雪芹的身世的悲剧性无疑将会给书打上一种浓厚的悲剧的基调。正所谓物以情发,情以物迁,也就是所谓的有感而发。我们也可以从书中的故事和人物身上去看到曹雪芹的自身因素在其中的渗透。我们都知道整部的《红楼梦》是宝玉这个人物的悲剧、宝、黛、钗的爱情的悲剧、贾家的整个家族的悲剧、更是整个封建社会的悲剧的真实的写照。在其中是曹雪芹把自己的生世、自己的经历混合着自己对于人生的体悟都倾诉到了书里。首先是贾宝玉的这样的一个的人物的形象。我们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看到是曹雪芹自身的一个生世的折射。同样的富贵的公子哥;同样的曾经生活在众多的侍女堆里;同样的受到家里甚至是族里的人的宠爱;同样的是遭遇了家道中落,自己经历了由富入贫的岁月。无疑我们从贾宝玉身上可以看到曹雪芹的影子。但是肯定在贾宝玉的作为一个艺术人物必然会有作者曹雪芹艺术加工,并且会有曹雪芹的个人的希冀。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的不能完成或是无法言说的愿望,都会在艺术的世界里实现。所以即使有众多的相似,但是其间的艺术的加工与改造更是值得我们关注的。这样我们必须看到其间贾宝玉这样的一个封建的逆子,他对于封建社会的科举取士这一条路是嗤之以鼻的。不仅仅是在态度上对其实藐视的,更在实际的行动中去反抗。这些行为我们可以看到是曹雪芹这样的一个封建的士子对封建社会的正统的一种反抗与蔑视。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也就通过这样的一个人物的塑造得到了弥补。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书中的遗憾,那就是这样的一个封建正统的叛子竟然在最后去参加了科举取士,并且还高中了,不得不说这是高鹗所做的后40回,在某中程度上的败笔,破坏了曹雪芹对于这样的一个的人物的一个完整的塑造,就在最后向封建社会有了妥协。另一点就是,文中的贾宝玉的观念上是超越当时的时代的,他的观点是超前的。在贾宝玉看来,“男子是泥做的,女子是水做的”,男子在贾宝玉看来是腥臭不堪的,只有女子会让他觉得舒爽。在传统文化中,一直是一种“男尊女卑”,贾宝玉不仅把女子的某些方面上升为和男子有同等的地位,甚至认为女子让自己觉得更加的舒爽,对女子基本的是秉持着一种尊重的态度。这无疑是对封建的观念的一种反叛与挑衅。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前卫的思想在闪闪发光。第二,整个家族也是充满了悲剧的意蕴,住在大观园中的众多的人物,无论男女最后的结局都不免让人唏嘘。众多的女子最后在贾家这可大树倒了之后,都如鸟兽般的散去“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人地真干净”[3]本来如世外桃源般,到最后也免不了被废弃的命运。“贾府大家族的衰败过程是这样展示的:一方面,贾政等对作为继业的唯一候选人贾宝玉由希望到失望到绝望;既然贾宝玉最终悬崖撒手,贾府也就只有“自然死亡”的命运了,另一方面,则是秦可卿、王熙凤、贾探春、薛宝钗等人的力挽狂澜的最终徒劳。这两方面的悲剧趋势构成了贾府衰败过程的主要内容。”[4]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从中投射出来的作者自身的的家境的衰亡的景象。第三,从这些的事件与人物的悲剧命运中,我们可以看到整个封建社会所透露出的悲剧的气息以及充斥其间的作者曹雪芹对整个社会的批判精神。整个社会的氛围早就了贾政等作为卫道士的权威,从而为大观园定下了基调,同时他对与宝玉的教导也是尊崇着社会的正统来,从而也是给宝玉的悲剧的人生打下了悲剧的基调。并且社会的大环境也在无时无刻的压迫者生活期间的人们。“《红楼梦》是一部家族的兴衰史,也是一部封建社会的兴衰史。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没落,也暗示了整个中国封建制度的穷途末路。”[5]
就是在作者曹雪芹的有感而发,将自己的身世、人生之感打入其间之中,使得《红楼梦》在一定的程度上是曹雪芹自我的写真。将自己的悲剧渗透在作品中,定下了整部作品的悲剧的基调。作者又在这个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人生的感慨与希望,使得《红楼梦》既基于这样的时代,又对这个时代有所超越。使得作品的内涵丰满而深厚起来了,值得我们细细的品读。
参考文献:
[1]杨庙平.悲剧精神的新境界.红楼梦学刊,2007年(04)
[2]邹玉义.红楼梦----悲剧中之悲剧.山西省大同市红楼梦学会
[3]曹雪芹,高鹗.红楼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4]陈维昭.<红楼梦>的悲剧构成,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06)
[5]王玲玲.浅析<红楼梦>的悲剧意味.安徽文学,2009(10)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