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如何有效拓展学生读写视野的研究
高2020级语文组 田秀利 毛希群
阅读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写作则是指将思想用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视野是指眼睛看到的空间范围,此处指观察和认识的领域所扩大的见识。读写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读写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
在农村中学的教学实际中,存在学生阅读面窄、课外阅读量小的问题,阅读视野的狭窄往往导致学生表达能力的匮乏,学生们写作能力普遍偏弱。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吸收得极其有限,表达往往障碍重重,阅读是基础和前提。因此,我们就有效拓展学生读写视野进行的初浅的研究中,阅读视野的拓展是重要部分。
一、教师首先做一个阅读爱好者,然后做一个阅读的引导者。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集体的智力财富之源首先在于教师的个人阅读,真正的教师一定是读书的爱好者。每个老师都知道,也常常挂在嘴上说的一句话就是:要想教给学生一滴水,教师不但要有一碗水,更要有长流水。然而,要做到却未必容易。我们要求学生读书,自己却不爱读书,即使偶尔阅读,常常也不是因为内心的渴求主动地去读书,而是被动地去读书。那样的读书,不但收效甚微,而且累人,因此我们不能把读书看作了一种负担,而要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做一个阅读的爱好者。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而书则是老师之师,它传我们以道,授我们以业,解我们之惑。为师者应该首先具有丰富的阅读量,通过不断学习充实自我,才会有对作品独特的体悟和解读能力,才能做一个好的阅读引导者。
二、树立大语文观,立足于课内,延伸于课外,加强勾连,拓宽学生阅读视野。
对于高中生来说,为了应对高考,需充分利用一切时间进行学习,而阅读课外文学作品的效果不明显,很多学生在课下情愿多做一张卷子或者一些例题,也不愿将时间花在阅读“无用”的文学作品上。视野的欠缺,阻碍了学生对作品的认知水平,导致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很差,更不用说写作表达。比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发现一些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由于心思不细腻,忽略了作者创作该文章时所处的环境,因而,在赏析文章的时候,无法理解作者真正想要呈现的思想感情。尤其是古代诗歌鉴赏中,如果诗人抒发的不是一种情感,学生往往不能理解。比如学习杜甫的《蜀相》,有些学生只理解到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却忽略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美好憧憬,因为诗人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人民流离失所,国家分崩离析,诗人很想拥有诸葛亮匡扶社稷的能力,能够重振国威,使国家和平统一,表现了作者对诸葛亮的敬慕之情,也寄托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美好愿望。然而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只能理解某些情感,感受不到诗人的复杂心情。为了让学生体验到诗人的所有情感,教师可以在讲解课内课文的时候,结合课文时代背景,尽可能还原文中提到的情境,并通过学生自身演绎,深入且多角度理解文学作品呈现的真实情感。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而且有助于进一步促进高中语文课外文学作品的拓展学习。因此,为了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语文教师可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设计课外经典作品学习的专题课,利用相对集中的课上时间,以问题探究的形式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引向原著,带领学生阅读比较优秀的作品,进行赏析,从而督促学生学习,在有效的时间内快速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丰富学生对优秀经典作品的积累,提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能力,最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开发多种教学资源,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后阅读活动,借助文本,开阔学生读写视野。
在高中阶段,各门课程内容更加丰富,难度也更大,加上家长、教师的殷切期望,学生学习压力很大,没有时间自主阅读文学作品,对课外文学作品了解少。即使语文教师布置课外文学作品自由阅读的任务,很多学生为了节省时间,通常以偷工减料的方式来应付。学生手中的文学作品数量不多,可选择阅读的余地也很小。然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课外文学作品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比如,通过课外文学作品的学习,学生能够提升对文言文、诗词、科技文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因此,为了丰富学生的课外文学知识,教师应开发各种教学资源,如利用学校阅览室资源、网络平台资源等,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文学作品阅读,在不断阅读的过程中,提升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教师还可以举行课外文学作品阅读交流会或者比赛。比如,教师推送经典的文学作品,在一段时间后, 开展阅读交流会,师生一起畅所欲言,从中获得启示和感悟。
语文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通过有效阅读途径拓展学生文学作品的阅读范围,从而促进学生对文学作品赏析能力的提升。特别是鼓励学生广泛阅读经典作品,让学生在不断拓宽阅读视野,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四、着眼当前生活,借鉴阅读作品的谋篇、选材,再造作文,拓宽学生写作视野。
文坛巨匠巴金曾说过:“我们写作,只是因为我们有话要说,有感情要倾吐,我们用文字表达我们的喜怒哀乐。”文章的灵魂在于情真和理深。勿庸置疑,抒发真情、论述真理、表白真我,最可用且最该用的材料非自己亲身经历莫属。同理可推,若论习作素材,学生自己的生活当属第一源泉。 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感悟、思考自己的当前生活,是帮助学生“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的首要任务。
然而,“首要”不等于“全部”,“情真”的内容也并非只囿于个人的直接生活。不仅写作大家,要努力开掘写作的第二乃至第三源泉——获取间接生活或其他样式文本的素材,就是不以创作为目的的写作教学,面对着直接生活阅历较为薄弱的学生,也得拓宽寻找素材的视野。这个时候,之前我们广泛阅读提高的视野,就可以帮助我们在写作时,通过借鉴选材、谋篇等,拓宽学生的写作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读得多,领悟的多,记住的多,写作时就会随心所欲,信手拈来。正如清代散文大家黄宗羲在《记文管见》中说:“要使古今体式,无不被于胸,始不被题目所压倒……”,所谓“备于胸中”,就要将纸上的文章为“自己的文章”。朱光潜老先生在《我怎样学国文谈起》一文中,回忆了他诵读古今后的感受:“大脑里甚至筋骨里都浸润下那一套架子,那一套腔调和那一套用词造句的姿态,等你下笔一摇,那‘骨力’、‘神韵’就自然而然的来了。”这不正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生动写照吗?面对作文,学生自会有话可说,有话要说,不吐不快,不知不觉的爱上写作。
当然,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视野的拓展,不能急于求成,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还学生作文的原形,在文章中说真话,诉真情,讲真理。
总之,语文教师要精心备好课内外阅读写作指导课,以读促写,通过“读、摘、仿”等方式,有效拓展学生的读写视野。假以时日,学生的读写能力必有长进。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