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古典文学著作心得
泸县石半丁名师凿璞工作室成员 刘琴
多年以前,我曾对古诗的阅读产生了极大的困惑:如何鉴别一首古诗的优劣高下?
当时读诗是一个十分被动的过程。并不是我主动去寻找一首诗歌来读;而是一首诗歌偶然出现在眼前,等我去发掘。例如,看《红楼梦》,第三十七至三十八回,海棠诗社成立以后,黛玉、宝钗、宝玉、湘云、探春、惜春他们的诗句排列在一起时,我是懵懂的,因为根本看不出个所以然来。只能无助地跟着曹公的排名判断优劣。随着情节的不断展开,一首首诗歌扑面而来时,我往往选择逃避、跳读。可无奈《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古典小说都是这样的路数,书中人物倒不写诗,可是作者会时不时跳出来做两首诗,为行文服务。(后来偶然在哪本书里看了相关解释才发现,这是我国文化独有的特点。可以说,我国古代的戏剧并不是独立的戏剧,而是诗剧。你看,《牡丹亭》《桃花扇》哪一个的唱词不是诗词呢?而古典小说大约是继承了戏剧的这个特点的。)
读古典小说,相关诗词我往往选择跳读。可是,《红楼梦》中黛玉等人的诗句,我一直在关注它的质量问题。总觉得,书中诗句并不如我们熟悉的大诗人的作品自然流畅、灵动有趣。除了黛玉、湘云联诗“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两句,再也想不起其他的好句。想来曹雪芹是最优秀的小说家之一,也会作诗;可他毕竟称不上一流的诗人。这是其一。其二,他假托十几岁的少年作诗,究竟是不能使尽全力的。
此后,我很少关注书中的诗句了,因为要读就要读一流的诗句。
古诗的鉴赏是一个长期的、艰难的过程,可这并不妨碍我们喜欢诗歌本身。古诗离我们的生活非常遥远,用诗人西川的话来讲,古诗不是写给我们普通老百姓看的,它的书写与流传基本局限于当时的进士文化圈。尽管如此,对我们现代人而言,哪一个人没有在孩童时期背过古诗呢?哪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受到过古诗的滋养呢?
我想,古诗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融入了中国人的血液之中。提到清明节,谁会想不到杜牧的诗句啊?(“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就好像儒家文化对国人的影响一样,无论你承认与否,你的血液深处都有它的浸润。
我的生活与古诗沾不上半点关系。可是,偶然的,某一时我看到了山水自然的美景时,脑海里总会不经意蹦出几句古诗来。最典型的要数王维的《山居秋暝》,夏日登山,总会想到;当然了在很多景区的人造大石上也会刻有。“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细想来,也是心思复杂、甚至有些沉重。我对自然的最初印象不是来自自然本身,而是来自书本的诗句。这倒无可厚非。可是,反过来,我对自然的欣赏程度,最高也止于这些诗句。换言之,除了这些诗句,剩下的只有浅层的、感官的享受罢了。这不是有些悲凉吗?
西川在《唐诗的读法》一书中写了这样一段话:
“写诗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唐人喜欢涂涂写写,在人流密集的名胜、街市、驿站、寺院,都有为诗兴大发的人们准备好的供题诗用的白墙。后来题的诗太多了,人们又会准备用于悬挂的‘诗板’。这在今天很难想象:今天的人们喜欢胡涂乱抹的内容是‘某某到此一游’或者‘某某爱某某。’”
反观高科技带来的全民写作现状,更觉古代(优秀的)文化的高深与魅力。
读闲书是没有意义的。 读诗更没有意义。可是—在工作及生活以外,哪一天有时间读两首李白诗,我会有一种由衷的满足感。似乎从你必须扮演的社会角色中暂时逃离了,这一刻,你不再是单位或者家庭的一个角色,你只是自己。你只为自己读诗,你只为取悦自己。
有一次,我和灿灿讨论李白诗的美。我指出几句诗“裂素持作书,将寄万里怀。眷眷待远信,竟岁无人来”,灿灿觉得诗句平平,只一个“竟”字有些意味,不过结合已有经验与查阅的资料,结论是远不如陈子昂的“竟”字精彩。对于她丰富的学识,独特的见解,我是佩服的,同时也有些不解。听着她“炼句”“炼字”一般的讲解,我突然发现了我们的不同。
我不是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在读李白,我是作为一个喜欢文字的人在读诗。简简单单的诗句,竟有一种浑然天成的美。这些诗句令我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动。除了李白,我还没在第二个诗人的作品中找到这种感觉。可它究竟美在何处,我无法言说。这就又引发了一个新问题:如何鉴赏诗歌之美?
我大概粗略地看了一二百首李白的诗歌,用那种“不求甚解”式的方法。除了查查注音,别的什么都不差。这样完全依照自己的理解去感知诗句,不会破坏诗句本身之美。
可是由于知识的欠缺,不懂格律、平仄、音韵等等,我非常清楚自己所感知的只是诗歌之美的冰山一角。
若要领略诗歌之美,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多读书。而且要有体系、有计划地读,而且还要定期整理。
目前我结合了两本书来读《李太白全集》。第一是《驼庵诗话》。它让我的思想升华,有一种普世的、高超的情思。
第二本是《唐诗的读法》。这本书文字不如上一本雅致,却有了一种痛快感与力量感,不知是否与文字风格有关。更重要的是,它引导我打破束缚、跳出桎梏,以宽广的胸怀去面对诗歌,欣赏诗歌。
有一次看《驼庵诗话》一书时,偶然有了醍醐灌顶的感觉。恰好之前的两天,我迷恋自然笔记,也会费力地画好一片树叶。其中有乐有忧,可是那种成就感不纯粹,那种快乐非常浅显。相比之下,读《驼庵诗话》时,那种快乐是深沉的、高层次的,是精神的愉悦。所以,不管兴趣多么广泛,这个世界上好玩的东西那么多,早晚要让心思回归到自己的爱好与专长上来。
这大概是读古诗的“所谓”意义吧。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