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温度的教育》读后感
陈 艳
《做有温度的教育》是一本只看名字就让人心里暖暖的书,书的封面是淡绿色的,上方一行小字:“只有真正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教育才能温暖,才有温度”,只这一句已触动人心,不忍放下。
这本书总共分六个章节,分别是一教育是什么、二课堂从什么时候开始、三怎样对待孩子、四做个懂行的教育管理者、五做有温度的乡村教育、六学校因何而美丽。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做教育,有时波澜不惊,有时候十面埋伏;有人看似闲庭信步,有人却身处惊涛骇浪之中。爱,慢,欲,是他的教育三字经”。教育是“爱”的事业。爱不是只爱听话的学生,爱自己喜欢的学生,而是爱全部的学生。接纳所有的学生,我们当老师的不仅教会学生知识还要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我们要从帮助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关心孩子的生活,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对她是充满真诚的爱,从而拉近师生间隔。在前者关系建立根底上再引导孩子学习,只有孩子爱上老师才会喜欢这门课,老师在教育中应尽最大的可能去帮助学生,引导唤醒,激发每个学生不断成长。教育是慢的艺术。方华老师说,教育是慢的艺术,我们是让孩子承受18岁的教育,还是享受80岁的教呢。读到这里我在反思自己经常会说“怎么这么简单的问题你们都听不懂呢”。教育是静待花开,是润物细无声。因此在课堂我们教师不要害怕孩子学不会,相信只要孩子态度端正,渐渐引导,正如方华老师所说“教育的真正价值好似种子浇适量的水,施所需之肥,与阳光,雨露等自然力量一起帮助种子生长”。教育是“欲”的表达。教育是让学生有“欲”,“教育不是教导,也不是给予,而是复杂而又充满创造性的个性化工作”这一句话再次敲醒我,我们一节课并不是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并让学生会做题就到达目的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包括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每节课堂气氛轻松,激发孩子求知欲,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敢想敢说。让学生对知识、文化充满好奇,甚至着魔,相信长期下去学生就有学习动力,就无需我们苦口婆心的告诫、劝说、甚至威胁。
看完这本书,让我对“有温度”的教育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教育是影响孩子精神成长、温暖孩子心灵的事业。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棵新栽的小苗,高温和寒冷都不能让其健康成长,只有和煦的阳光,而这缕阳光的温度就是我们学校和教师的温度。
做有温度的教育,首先教师要感受到“温度”。“关注学生,首先应该从关注教师开始。当学校把教师放在第一位的时候,教师也会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如果学校不把教师放在重要位置,也就无从追求优质的教育教学质量、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卓越的学校发展。因此,学校管理者要有教育信仰和教育情怀,能够发自内心尊重教师人格,平等对待每位教师,不摆架子,没有特权,牢固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意识。不仅要看到教师的工作,更要看到教师的生活。方华老师所在的戈阳县,有一个时期面临着的突出问题就是农村教师留不住,一有机会就往城镇或者县城的学校调动。为什么留不住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村学校的条件太差,吃饭、住宿等条件非常艰苦,交通也不便利,网络等的通讯设施几乎没有。一个外地来的教师,在完成工作任务之后大部分时间被“困”在学校里,那样的日子确实很不好过。因此,方华为农村学校的教师添置过渡房、为学校增添食堂、联通网络,丰富教师们的课余生活,帮助他们实现需求,创建温暖和谐、团结奋进的工作环境。这一些举动让教师感受到了学校所给予的人性关怀、人文关爱,点燃了教师的理想与激情,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有希望就有动力,有风景就会行走。让教师知道前方还有更好的风景并且不是他们一个人在行走,这样,教师的职业倦怠或许就不会来得比较早、比较急。”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能够让人文关怀到达教师内心深处,教师就会将这种关怀传递给学生,这就是所谓的“以爱生爱”。
做有温暖的教育,其次需要教师要真正关爱每个学生,做到把学生当成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没有长大、会经常犯错的人。教师对学生的爱要“三心”——施以爱心,期以耐心,持以恒心。教师应爱生如子,用一颗严父慈母的心去关心呵护他们,要用真爱、真情去感化学生,把爱作为教育的底色、教育的灵魂。这份爱不是一种溺爱和宠爱,而是建立在严格要求基础上的爱。“严师出高徒”、“教不严,师之惰”,教师只有严格要求学生,才是真正地爱护学生,把学生培养成有用之才。然而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并不是一味斥责,而是要做到严而有格、严而有理、严而有情、严而有方、严而有恒,把热爱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做到严出于爱、爱寓于严,对学生爱而不重、严而不凶。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爱,都应该是毫无保留的,无论是对品学兼优的学生,还是对顽皮、学习成绩不理想、需要心理疏导的学生,教师都要主动去亲近和关爱他们,让学生感受到温暖。只有教育有了温度,学生才会愿意向我们敞开心扉,愿意接受我们的影响,愿意与我们进行心灵的交流与对话,教育才会蜕化为真正的教育。
做有温度的教育,还需要家校合作促进孩子成长。方华老师说:“家校间没有‘主角’,只有‘主导’。教育孩子如同开一家股份公司,家长是公司的董事长,学校是公司的CEO;家长是公司的终生持股人,学校是公司的阶段持股人,所以学校和家长式合伙人”。家长和学校作为辅助孩子成长的强大的两股力量,各有侧重,也相互影响和支撑。只靠单一力量,无法提供给孩子较好的成长空间。学校作为相对专业的教育机构,在教育方面有一定的天然优势,应该要主动跨出一步,和家长架起沟通的桥梁,家长要了解孩子学校的学习状况,学校要了解孩子在家的生活状态,双方各取所需,再在各自的教育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带着共同的愿景,为了孩子更好的成长,双方只有齐心协力、各司其职、各尽其能,才能实现这美好的愿景。
做有温度的教育,更离不开有温度的教育者。在书中《教己育人——教育新识》一篇中写道“‘教己育人’的校长和老师,才能称为真正的校长和老师”。读到此处,我想到了陶行知先生所言,“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方华老师说的“教己育人”与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观点相近,都强调“独善其身”的重要性。我认为“教己”不仅是教师自我成长的需要,更是对学习价值和学习使命最好的诠释。试想,假如一位老师踏上工作岗位以来,只有对知识、技能、情感等的输出而没有输入,那么他的实际生活与精神世界该是何等空虚与荒芜,他能够给予学生的教育又只能是什么样的教育呢?因此,教师在“教书育人”之前,不妨先用心“教己”。读万卷书是教己,行万里路也是教己,品一杯清茶是教己,等一朵花也是教己。教己的外在形式可以丰富多样,而内在根基离不开认同与提升。假如没有持续的教己,我们的教育工作可能将更多地停留在“技”的层面,而教育同时、甚至更多地需要“艺”的修炼,教己无疑是教师提升教育艺术的有效途径。教师唯有先教己,边行边思,且行且思,才能让精神世界不断丰盈、生活品质不断提升,才能以更好的姿态去经营更好的教育;教师唯有先教己,让自己的教育程度稳稳当当并且通过不断的学习与锻炼日趋完善,才能真正赢得学生与家长的喜欢和信任,也才能真正不负师者的尊严,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教师,我们的教学才会更美妙,我们的教育也才更接近“有温度的教育”。
做有温度的教育,就是带着爱心走向学生,带着童心融入学生,带着感恩之心感化学生,带着一颗火热的心激发学生,带着一颗仁慈的心尊重学生,将闪耀人性之光的真善美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田。只有能够享受人性的阳光雨露,在人性的滋润下生长起来的孩子,才具有人性,才能明白人性的可贵。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