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乡土中国》有感
邵春梅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工作在农村,是个实实在在的农村人。然而我并不真正了解我们中国的农村。读了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我断言,我是半个农村人,中国的文化特别是乡土文化,我是知之甚少啊。
如若不看费先生对“乡土本色”的阐释与论述,我只当它是深沉的黄,又或者为曾点之色——“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是记忆与理想中简单无忧的状态,这种状态美好又模糊,我难以理性的讲清,故当读完本篇,对费先生的学术思维倍感敬佩,也认识到自己的研习之路还面临着众多的高山远水。他眼中的“乡土本色”首先基于乡下人自身,也就是私于己,是从人本身出发的。乡下人离不开泥土,离不开种地,土地难以变更,因而以种地为生的乡下人便难以流动,身上也难免散发顽固与土气。正如我们的父辈,他们不愿去城里,他们老是说:“我才不去,我要回老家,那才是我的根。”我一直认为“根”这个东西十分玄乎,它不是人,却拥有着无数人信念的集合。“根”到底是什么,为什么长辈们总是执着于它,甚至最终还要追随而去。费先生给了我答案——“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长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还乡。”乡下人因人口流动性差,常世世代代几辈人居住在一起,朋友间互相交好的同时,各自的父母以及爷爷奶奶也世代交好,因而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来讲,乡土社会都是充满熟悉人的社会,人与人之间拥有着不需要签署契约就具备的信用默契,人与自然也彼此亲密,乡下人由于倚靠着自然吃饭,对周遭的环境变更十分敏锐,就如熟知熟悉蚂蚁搬家与燕子低飞的意义。这种种熟悉感使得他们可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像鱼儿归于大海才能畅快呼吸,而乡下人终究是回到乡土社会才能心安。因此“根”其实就是乡土社会在乡下人心中的一种情感映射,是心身自由栖居之地,也称为家乡或故乡。
从这一点来讲,我又觉得自己是个合格的农村人,我甚至幻想着,以后老去时,我宁愿老死山林,化为尘土,归于自然。或许,这就是我的“根”,这是我的乡土情结。
除此之外,《差序格局》与《男女有别》篇也十分有趣。把这两篇摘出来放在一起谈,是因为我觉得他们有内在逻辑上的关联,即差序格局越大,男女便更加分离有别。“差序格局”其实就是一个同心圆结构,最小的圆是我们自身,然后根据每个人的社会关系向外扩张。即费先生所言“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受限于血缘与地缘,距离自己最近的圆是家庭,而差序格局的大小取决于家族势力的大小。家族不同于家庭,它在“结构上包括家庭,最小的家族也可以等于家庭。”夫妻关系在乡土社会中一般呈现为“在行为上按着一定的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的事业。”一般情况下,男子负责经济,女子负责生育,两人并用不着多说话,甚至没什么话可以说,“妇人家如果不下田,留在家里带孩子。工做完了,男子们也不常留在家里,男子汉如果守着老婆,没出息。有事在外,没事也在外。茶馆,烟铺,甚至街头巷口,是男子们找感情上安慰的消遣场所。”男子在外社交,女子在家留守,时间一长,男子的社交范围与活动越来越多,其个人的差序格局也比女子的大得多。
可以说,这种格局维系了中国几千年的婚姻关系。我的父亲母亲,我的爷爷奶奶,在他们的婚姻生活里,平平淡淡,了无波澜,男主外,女主内。这种关系,在年轻人看来,或许是枯淡乏味的,然而稳定和谐的家庭关系却又令当下多少疲于奔命、急功近利的我们羡慕呢?物质生活富裕了,娱乐方式多了,看似丰富的今天,人前人后看似风光的我们,其实内心都在渴求回到那个以“礼”维系生存状态的过去,那是一种人内心追寻的本真,是我们回不去的过往。当然,历史洪流无法后退,但当我们累了、倦了的时候,我们祖辈父辈的生存文化也许能让我们舒缓压力,重新找到出路!
以上是我读完《乡土中国》后想说的一些话,其实读完后,仔细想想,乡村还是我头脑中的样子,依然五颜六色,也仍是被青山绿水与浓浓人情所包裹着的心灵桃源,我爱乡村,我爱我的故乡,在外漂泊十多年,我终是回到了这里,回到生我养我的这片乡土!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