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文化自信视域下高中语文教学的策略与路径
李蜀君
四川省泸县第九中学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显得尤其重要,其中,文化自信视域下高中语文在课堂教学中更要讲究方法和策略。本文将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及文化自信视域下语文教学的策略与路径等方面进行浅要分析。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文化自信
引言
在日常生活中,文化渗透方方面面,而在教育过程中,语文作为母语,是文化输送的重要载体,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学所起到的作用最为突出。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就可通过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来达到这一目标,语文中所涉及的诗词歌赋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注重学生的成绩,还应培养学生对诗词歌赋的学习兴趣,来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一)“文化自信”概念与时代背景解读
文化自信是一个名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所谓的“文化自信视域下”指的是具备高度的文化自信,从文化自信角度出发和规划。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上,习近平对文化自信特别加以阐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其语境更为庄严,观点更为鲜明,态度更为坚决,传递出这既是文化理念又是指导思想。文化自信于是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
从习主席的讲话中可以看出我们有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它能“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诸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扶危济困”的公德意识,“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价值理念等,一直是民族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甚至,我们正努力建设的小康社会的“小康”这个概念,也是出自《礼记·礼运》,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可见,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已厚稙于当代社会,我们作为教育人,就是要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输送给学生,他们作为未来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有权利也有义务接受传统文化,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二)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意义
语文知识涉及方方面面,而古代诗词歌赋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直接体现了我国文化底蕴的博大精深,也沉淀了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恰好古代文学作品又在高中语文学科中的占比特别大,因此,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的任务极为艰巨。自春秋战国以来,人们所创作的古代文学作品中包含了对精神的追求。例如“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这一句诗词就体现了拼搏的精神,再如,“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这就表达作者的爱国情怀,这些内容凝聚了我国古人的智慧,如果教师在教学时对学生加以引导,那么不仅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古文的重要性,还能让学生从心底爱上古代文学作品,从而形成文化自信。简而言之,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优秀内涵的讲解,可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促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文化自信视域下高中语文教学的策略与路径
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成绩的主阵地,更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途径,对高中生而言,弥足珍贵。如何让每节课产生最大的效益,是我们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
(一)采用“先学后教”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初步建立文化自信
介于高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时间紧任务重的实际,在学习新知识前,引导学生提前预习,完成相应导学案及练习册上的基础知识,在他们头脑中对新知识形成初印象,这样有利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顺利的完成课堂教学后,随即安排学生完成相应练习题,做到及时检测,让教师及时获得学生们反馈课堂教学效果的信息。启发式教学法改变了教师“以讲为主,以讲居先”的格局,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横向交流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和积极探索精神的培养和锻炼,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从而使学生初步建立起文化自信。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把握,也容易让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方面有意外的收获。
(二)采用情境教学法,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文化自信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 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它的本质特征是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身临其境之感。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创设身临其境的教学情境不仅能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还可以让他们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同时也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高中语文的课程内容为情境教学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师可以结合所教的古诗词内容,通过有意识地穿插历史背景、作家活动场景等生活细节的描述,带动学生自觉地进入诗词内容中,让他们感受到我国古诗词的博大精深和深厚意蕴。这种方法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譬如,在讲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时先播放歌曲《琵琶行》,让优美的旋律在教室里荡漾;接着鼓励学生随着乐曲尽情地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勾画出一幅幅他们心目中的琵琶女形象,身临其境耳闻其声地去体验、感受;然后再辅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对文本产生深刻的印象。实践证明,学生们往往会被优美动听的乐曲和充满感情的朗读所感染,从而更加容易理解文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三)课堂教学中,可适当开展与语文学习有关的实践活动,强化文化自信
高中语文中诗歌(包括古代诗歌和近现代诗歌)和文言文教学占据半壁江山,当来到这些诗文单元,可采用多种形式化的朗读。讲到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时可配乐读,男生读更能彰显一代伟人的豪迈。讲到李白的《蜀道难》时,可让学生听着音频,先自由朗读再齐读,这样更能入境。
其次,根据语文课本中单元目标的要求,还可开展演讲比赛。高中必修一讲到《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让学生们掌握梁实秋记事写人的手法外,可拓展到演讲的风格和特点,再了解演讲词的特点及怎样演讲,这可让学生们小试牛刀,再开展一场小型演讲比赛,提高学生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增强文化自信。
通过开展朗读比赛和演讲比赛等,我们的学生们认识到了语文学习也可以如此轻松愉悦,他们更加重视语文,乐于学习语文,从而强化其文化自信。
结束语
笔者根据自己近十年的教学经验,浅要地分析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及文化自信视域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对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助学生们厚植文化自信。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