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素养月评(1)
命题人: 周萍
一、现代文阅读(33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5 题。
材料一:
中医,就是中国的医学,是相对于西方医学而言的。西方医学还没传到我国时,没有“中医”这个名词。此前,“中医”有很多称谓:岐黄、青囊、杏林、悬壶、橘井等。每个名称都与一个有趣的故事相关。例如,“中医”的第一个名字“岐黄”来自《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黄帝与被称为“天师”的歧伯讨论医学的书,后世的人们称《黄帝内经》中的医学为“岐黄之术”。《黄帝内经》 是中国早期医学的经典, 所以 “岐黄” 就成了中医的代名词;又如鲜为人知的 “橘井” ,说的是西汉道士苏耽的故事。苏耽事母至孝,成仙之前告诉母亲将有瘟疫流行,饮服井水泡橘叶可防治。第二年疫病爆发,他母亲用这个办法救治了无数病人。为纪念其功德,后人用“橘井泉香”来称赞中医。
“中医”二字最早见于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其中有“有病不治,常得中医”的话。意思是有病而不医治,却常常因为合乎医理而自己痊愈。这并不是让我们有病扛着不治,而是强调人体自身调节对健康的重要性。人体常常通过自身调节达到阴阳平衡,这样病痛往往不药而愈。这正是中医的奥妙:通过调节人体各项机制,使之达到平衡而实现治病救人的目的。
我们现在说的“中医”是鸦片战争前后才出现的。当时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西医为了区别中西医学,给中国医学起名“中医”。1936 年,当时政府制定了《中医条例》,正式以法律形式将中国医学命名为“中医”。
(摘编自中国经济出版社《中医文化》)
材料二:
中国传统医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担负着除病济世、造福百姓的重任,凝聚着中国人认识自然和宇宙的博大智慧,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与疫病斗争的实践中,中医药防疫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逐步形成和完善。中医学在秦汉时期已经认识到疫病病因不同于普通疾病,并论述了疫病的传染性、传染方式以及潜伏期等内容。在疫病防治学方面,早在秦汉时期,《黄帝内经》就系统论述了疾病预防理论,在战国时期就已设有与清洁卫生有关的官职和除害防疫的专职人员,在汉代已经出现了通过消毒来防治疫病传播的方法。中医还创造了疫病预防内服和外用方药,并形成了系统理论,至今仍在临床中广泛应用。近年来,在我国新冠肺炎患者救治中,中医药显示了明显疗效。据 2020 年不完全统计,全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超过 7.4 万人使用了中医药,占 91.5%。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 90%以上。
中医药不仅守护了中华民族的健康,也对全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明、清时期发明的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是医学接种免疫预防的先驱,曾传播到西方,为全球最终消灭天花作出了贡献。青蒿素的发现与使用也为全世界治疗疟疾提供了中国方案,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的生命。
(摘编自李晓红《让中医药为维护人类健康发挥更大作用》,《人民日报》)
材料三: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体体现之一,中医药是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
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文化是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医药及其文化的国际传播问题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尽管推广中医药文化在传播实践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当下仍面临着学术研究、翻译实践等层面的问题和困境。
《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一2030年)的通知》中指出,要从思想认识、法律地位、学术发展与实践运用上落实中医药与西医药的平等地位。然而,在国际学术界,中医药被称为替代(Alternative)医学、补充(Comp l ementary)医学、整合(Integrative)医学或是健康保健(Health Care)。替代医学在话语上具有模糊性,且具有一种话语隔离性,也就是说中医药并没有被国际学术界认可没有被放置千与西方医学对等的地位。
中医药国际传播的过程中,翻译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中医名著中很多内容晦涩难懂、内涵复杂,如中医文化中包含经络文化、气一元论文化、五行文化等内容,翻译转化困难、语境复杂,中医药翻译至今缺乏统一的标注,特定语境中词汇的翻译仍面临很多争议。尽管中医名著已经有各种版本的译著,但质量参差不齐。语言在国际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翻译水平影响着中医古籍、中医学术成果对外传播的质量与效果。中医翻译面临的困境制约着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进程。
(摘编自任孟山,王琳《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背景下的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澎湃新闻》)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医在古代有多种称谓。有的称谓极具代表性,也有的称谓少有人知,无论哪一个称谓都可以关联到一个有趣的故事。
B.中国流传着赞誉中医的故事,如“橘井泉香”歌颂了西汉道士苏耽及其母亲在瘟疫爆发之年用井水泡橘叶救治患者的事。
C.有些病痛,患者无需就医自会痊愈。因为人体具有自身调节功能,往往可使身体达到阴阳平衡,有些病痛会不药而愈。
D.中医就是中国的医学。在西方医学传到中国以前,中国文献中虽然有“中医”二字,但与我们现在说的“中医”含义不同。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班固《汉书·艺文志》中的“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强调了要重视人体自身调节功能,但我们生病后也要对症吃药。
B. 中医药在与疫病斗争的实践中已经形成了完备的防疫理论和技术体系,这为我国抗击新冠疫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C. 中医药在国际学术界被称为具有模糊性和话语隔离性的替代医学,可见中医药很难被纳入国际认可的科学体系中。
D. 中医药的国际传播受到中医翻译水平的限制,因此解决中医名著的翻译问题是向国际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任务。
3.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 中医文化蕴涵着“大医精诚,医乃仁术”“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我国中医药文化总结为“仁和精诚”四字。
B. 在 YouTube、Instagram、Tiktok 上,以“guasha”为关键词可以搜索到大量外国人通过影像和语言展示刮痧一周前后自身容貌的变化。
C. 在抗击非典疫情时,中医药在减轻发热症状、控制病情进展、提高治愈率、缩短治疗时间、降低病亡率、减少并发症等方面成效明显。
D. 《红楼梦》中贾母因陪刘姥姥逛园子吃喝玩耍,疲劳后汗出伤风,遂患感冒,王太医虽有处方,却说不必服药,好好将息即可痊愈。
4. 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谈到中医药的“重要”,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谈谈你的认识。(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过程,请结合三则材料,提出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建议。(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苦恼
[俄]契诃夫
暮色昏暗,大片的雪花在刚刚点亮的街灯上盘旋着,然后降落在屋顶、人的肩上和帽子上,积成软薄的一层。马车夫约纳·波塔波夫一身雪白。他佝偻着身子,一动不动地坐在驾驶座上。他那匹小马也是一身白。它的身子一动不动,而且瘦骨嶙峋,再加上它那如棍子般笔直的几条腿,近看起来活像那种花一个戈比就能买到的马形蜜糖饼干。它多半也是心事重重。
约纳和小马已经停在这里很久了。
“车夫,去维堡区!”约纳听见有人叫。
约纳打了个哆嗦,看见一个穿着军大衣的军人。
“到维堡区去!”军人又说了一遍,“你睡着了还是怎么的?去维堡区!”
为了表示愿意,约纳抖了抖缰绳,马背和自己的肩膀上滑落下大片的雪花……军人坐上雪橇。车夫咂巴着嘴唇,像天鹅似的伸长了脖子,挥动着马鞭。马也伸直了脖子,活动活动笔直的腿,迟疑不决地向前迈步……
“鬼把你往哪带啊?往右赶!”军人生气地说。
一个四轮马车夫破口大骂,另一个肩膀碰到马脸的行人也在恶狠狠地瞪着他。约纳如坐针毡。他摇动着缰绳,眼珠乱转,不知自己身在何方,也不知缘何在此。
“这些人都是混蛋!”军人打趣地说,“他们简直是故意撞你,好像串通好了似的!”
约纳回头望了望客人,微微动了动嘴唇……可喉咙里除了沙哑的咝咝声外,并没说出一个字来。
“你想说什么?”军人问。
约纳撇嘴一笑,哑着嗓子说:“老爷,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哦!……怎么死的?”
约纳转过身子朝着乘客说:“谁也不知道!也许……这是天意。”
“鬼东西!赶车吧,赶车吧……”乘客喊叫道。
车夫振作起来,使劲而熟练地挥动着鞭子。好几次他回头看看客人,那军人闭着眼睛。到维堡区后,乘客下了车,雪把他和马又涂成了白色。时间一小时又一小时地过去了……
人行道上响起相互谩骂的声音,三个年轻人走了过来。其中两个又高又瘦,另一个又矮又驼。
“赶车的,去警察桥!”驼子用那破锣似的声音叫道,“坐三个人……二十戈比!”
约纳嘴里吧嗒了几下。这点车钱是不公道的,不过他顾不上价钱了……只要有主儿就行……
“好了,出发!”驼子还是用他那破锣似的声音说道。
“我的头痛得要炸了,”一个高个子说,“昨天我喝了四瓶白兰地。”
“撒谎!”另一个高个子生气地说。
“我发誓,我说的是真话。”
“如果这也算是真话,那虱子咳嗽也是实情了。”
“这些老爷真够开心的!”约纳笑着说。
“呸!……”驼子怒气冲冲地说,“你这个老不死的,走还是不走啊?难道有你这么赶车的吗?快用鞭子抽它!”
约纳听到了驼子不停地骂他的那些话。高个子开始谈论一个好像叫娜杰日达·彼得罗芙娜的女人。约纳等他们的谈话有了一个短暂的间歇时,他再次回过头去喃喃地对他们说:“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所有人都会死!”驼子说道,“快点赶,快点赶!”
“那你就稍微让他振作点嘛……给他脖子一拳!”
“老不死的,听到了吗?我可要揍你了!”“嘭”的一声,约纳的后脑勺就被打了一拳。
“嘿嘿……”他笑道,“你们这些快乐的老爷……”
“赶车的,有老婆吗?”一个高个子问。
“我吗?呵呵……你们这些快活的老爷! 如今我是有一个老婆, 可那是一抔湿土。 哈哈哈……就是坟墓!……你们瞧,我的儿子都死了,可我还活着……”
约纳回过身,想讲讲儿子是如何死的,可这时候总算到了警察桥。约纳久久地看着这几个人消失在远处。他又成了孤零零的一人了。寂静朝他袭来……刚刚稍见平息的苦恼,现在更加强烈地压在他的心口上。约纳不安而痛苦地打量着街上穿梭不息的人群:在这人群当中,难道真没一个人愿意倾听他的诉说吗?然而就是没人注意到他,更不要说注意他的苦恼了……这苦恼大得简直无边无际。要是把约纳的胸膛剖开,让他把胸中的苦水都倒出来,似乎可以淹没整个世界。这种苦恼居然可以容纳在这样一个小得连白天打着灯笼都看不见的躯壳里……
约纳看见一个扫院人,决定和他攀谈几句。
“老兄,几点了?”他问道。
“九点了……你在这干吗?快走!”
“回马店去,”他想,“回马店去!”
大约一个半小时后,约纳已经坐在一个脏兮兮的大火炉边。炉台上、地板上、长凳上,到处鼾声一片。空气又臭又闷……约纳瞧着这些酣睡的人,后悔自己不该这么早就回来了……
“连买燕麦的钱都没挣到呢,”他想,“这就是我苦恼的原因。”
“去看看马吧。”约纳想。
他来到马厩。“你在吃草吗?”约纳望着自己马儿亮晶晶的眼睛说,“好吧,你吃吧,吃吧。既然我们连买燕麦的钱都没捞到, 那我们就吃干草好了……库兹玛· 约内奇不在了……他死了……现在,好比说,你生了个马驹儿……可是突然,如果驹儿死了……你不难过吗?”
小马一边嚼着干草,一边听着,还对主人的手呼着气……
约纳像入了迷似的把一切都讲给了它听……
(选自《契诃夫短篇小说选》,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文中写了约纳多种苦恼,有丧子的痛苦与伤心,有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穷与困窘,更多的是无处诉说、无人理解的深层痛苦与无奈。
B. 小说塑造了军人、三个青年人、扫院人等代表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普遍缺乏人道主义关怀的状况。
C. 结尾约纳向小马诉说心里话,小马“对主人的手呼着气”,说明在这个冷漠的社会中还存在着温情,给这个悲惨的故事增添一抹暖色。
D. 约纳与《祝福》中的祥林嫂都不停向世人倾诉自身的悲惨遭遇,约纳的“无人围观”与祥林嫂的“被围观”情节,都在批判现实,震撼人心。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小说以约纳“等客、载客和归去”为叙事线索,着重以约纳想向人诉说苦恼来行文,不动声色地把主人公的不幸呈现在读者面前,结构紧凑。
B. 小说在句式的选用上,较多使用短句,语言简洁,富有个性。如约纳吞吞吐吐的话语、断断续续的表达,突显了他欲言又止的矛盾心态。
C. 小说运用了对比手法,将“人与人”的关系与“人与马”的关系相对比,没有人听约纳的诉说而马却静静地听着,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
D. 契诃夫小说塑造了不少漫画式人物,如约纳与别里科夫,作者以简洁的笔法勾勒人物的精神特征,于夸张变形中批判冷漠畸形的社会现实。
8. 《苦恼》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都多次写到“雪”,请概括下面两处“雪”在原文中的作用。(4 分)
暮色昏暗,大片的雪花在刚刚点亮的街灯上盘旋着,然后降落在屋顶、 人的肩上和帽子上,
积成软薄的一层。 ——《苦恼》
(林冲)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
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有人说“客观的叙述和热烈的抒情”构成了《苦恼》独特的艺术风格,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文阅读(38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甲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
乙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此其所以异于人也。故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方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故未有有其实而不可见者也。”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弩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则虽倾轮绝勒,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騕袅与驽骀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噫!今天下盖尝患无材。吾闻之,六国合从,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画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此数辈者,方此数君未出之时,盖未尝有也;人君苟欲之,斯至矣。今亦患上之不求之、不用之耳。天下之广,人物之众,而曰果无材可用者,吾不信也。
(节选自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材论》)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啼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
B. 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啼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
C. 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啼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
D. 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啼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当其所能”中的“当”,与《鸿门宴》中“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中的“当”意思不同。
B. “人君苟欲之”中的“苟”,与《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中的“苟”意思相同。
C. “合从” 即合纵,本指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联合抗秦的联盟战略, 因六国地连南北,故称“合纵”。
D. “太宗”是中国古代帝王常见的庙号,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开国皇帝的庙号多为“太宗”。
12. 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李斯认为驱逐客卿、放弃人才,等同于帮助敌国去成就他们的霸业,这就好比是给敌人提供武器和粮食。
B. 有才能的人外表上和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他们遇到事情能够办好,出谋划策和治理国家都不同于常人。
C. 古人认为,有才能的人,就会像锥子装在口袋里很容易显现出来而被发现,但王安石对此并不完全赞同。
D. 天下那么大,说没有人才,王安石是不相信的,他觉得人才是有的,关键在于上层的人的寻求和使用。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西江月①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①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传唤到汴京,后贬至黄州(今湖北黄冈)。这首词写于元丰三年,苏轼被贬后的第一个中秋。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世事一场大梦”运用比喻手法感叹人生虚幻,“新凉”二字照应“中秋”,既指节候的变化,也指人生命运的起伏不定。
B. “夜来”两句中,作者选取风、叶两个典型的秋日意象,描写了夜晚时分,秋风将落叶吹到眉头鬓上发出响亮声音的画面。
C. 本词的字词富有深沉的情韵,例如“孤光”指清寂的月光,与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的“孤光”同义。
D. 全词不用典故,只用一、二、五、六四句对偶加以点缀,词语精粹,情感充盈,体现出苏轼词风哀婉的一面。
15. 本词的下阙主要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题,10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 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称自己用三年时间治理一个内忧外患的国家,就能取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成效,被孔子批评“其言不让”。
(2)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但也有人提出批评,如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六国论》中,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六国子孙不珍惜土地,拿地换一夕安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阿房宫赋》中描写秦始皇喜繁华奢侈,连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都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阿房宫中的宫人梳妆打扮时的情景,她们倒掉洗脸水后,就会出现“____________”的景象;她们焚香熏衣时,就会出现“____________”的景象。
三、语言文字运用(19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有谚语说:“ 甲 ”,其实大雪这一天未必会下雪,但天气较小雪时节更为寒冷。古人根据这一天的气温和降雪情况预测来年的天气和粮食丰歉情况。“大雪纷纷落,明年吃馍馍”,就是“ 乙 ”的另外一种说法;“大雪晴天,立春雪多”,意思是如果大雪当天是大晴天,第二年立春的时候可能会出现降雪。
关于雪,诗人们也有许多奇思妙想。“ 丙 ”,这种惊喜,像不像你第一次看见雪的南方朋友?“ 丁 ”,这首听起来心情就比较好,是唐诗版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顺应时节,休养生息,大雪的物候已经告诉我们,新的希望正在萌动。二十四节气的思想理念是人们对“天时地利、人和”的追求。历代文人墨客用各种形式不断丰富着二十四节气,把天地万物容纳在节气的框架中,今天的我们能有一种与天地感应的诗意浪漫。
17. 文中引用了一些谚语或诗句,请从下列谚语和诗句中选出四句,填入文中四个空缺处。 (填序号即可)(4 分,每空 1 分)
①小雪封地,大雪封河 ②寒风迎大雪,三九天气暖
③冬雪是个宝,春雪是根草 ④瑞雪兆丰年
⑤瑶台雪花数千片,片片吹落春风香 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答:甲________ 乙________ 丙________ 丁________
18.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历代文人墨客用各种形式不断丰富着二十四节气,天地万物被容纳在节气的框架中,今天的我们能有一种与天地感应的诗意浪漫。
B. 历代文人墨客用各种形式不断丰富着二十四节气的内涵,把天地万物容纳在节气的框架中,使今天的我们能有一种与天地感应的诗意浪漫。
C. 历代文人墨客用各种形式不断丰富着二十四节气的内涵,天地万物被容纳在节气的框架中,今天的我们能有一种与天地感应的诗意浪漫。
D. 历代文人墨客用各种形式不断丰富着二十四节气,把天地万物容纳在节气的框架中,使今天的我们能有一种与天地感应的诗意浪漫。
19. 为了普及二十四节气常识,学校的“朝花文学社”设计了一组文创书签,其文字如:“春分——昼夜无长短,春意与你分一半。”“冬至——不管汤圆还是饺子,都是一团和气。”请你根据文段意思,选取一个或多个“大雪”的节气特点,为“大雪”节气设计一条书签文字(不超过 20 字)。(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1 题。
吟诵包括“吟”和“诵”两种主要方式。“吟”是将古诗文的语音长短有致地延长,听上去有种接近于歌唱的旋律感,所以有人将其称之为“ ① ”。“诵”是在口语基础上强化语音张力和节奏感,产生一种抑扬顿挫的效果。
吟诵之所以成为古人喜爱的诗文口传方式,主要是基于两点: ② ;二是古诗文本身所具有的节奏韵律。通过汉语四声的高低和发声的长短,再配合古诗文本身内在的节奏韵律,自然就会形成具有优美旋律的声音形式。而这个声音形式 ③ 是无法体现的,只有通过有声的吟诵才能表达出来。所以说,声音既是古诗文意义得以表现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古诗文外在形式之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吟诵( )。
20. 在语段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文字,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2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恰恰能证明这一点
B. 恰恰是表现古诗文声音之美的最好方式
C. 恰恰是表现古诗文的美的最好方式
D. 恰恰最能表现古诗文的美
四、作文(60 分)
22.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人生如长跑,有的人是领跑者,敢为人先;有的人是追赶者,紧随其后;当然,领跑者,荣耀的背后是担当的压力;跟随者,看似轻松也需甘居落后的心态……
你愿意做领跑者还是追赶者?请你作为学长代表在高一新生入学典礼上发表演讲,谈谈你的
看法。
要求:(1)综合材料大意,自选角度,自拟标题;(2)抒发真情实感,表达真知灼见,不得
抄袭和套作;(3)书写规范,字数不少于 800 字。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 B (在瘟疫爆发之年用井水泡橘叶救治患者的是苏耽的母亲)
2. B (“已经形成了完备的防疫理论和技术体系”错)
3. C
4. 材料二侧重于中医药在守护中华民族的健康和全人类的健康上的重要作用;材料三侧重于中医药及其文化的国际传播问题在当下尤为重要。
5. (1)讲好中医故事,宣传中医文化;(2)正视、推广中医药重要贡献(成就);(3)注重研究并完善中医药学术体系;(4)加快培养翻译人才,提升翻译质量。
6. C (“说明在这个冷漠的社会中还是存在着温情”错误)
7. D (约纳不属于“漫画式人物”,本文也没有夸张变形)
8. (1)《苦恼》中的“雪”营造了寒冷的氛围,为下文“一身雪白”“雪把他和马又涂成了白色”作铺垫,暗示主人公命运悲惨。(2)《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雪”营造了紧张的氛围,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形象。
9. (1)客观的叙述:采用第三人称对约纳的言行举止和内心活动进行交代,使读者自己思考和判断人物形象、主题等。(2)热烈的抒情:约纳目送三个青年后,望着街上的人群陷入苦恼,以反问发端,描绘了约纳的痛苦心理,用词直接而热烈,深化了对社会人情冷漠的批判。
10. A
11. D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开国皇帝的庙号多为‘太宗’”理解错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开国皇帝的庙号多为“太祖”或“高祖”,第二任皇帝的庙号多用“太宗”)
12. C (“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故未有有其实而不可见者也”是“蔽者”的意见,而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古人”的意见)
13. (1)河海不舍弃细小的水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广;君王不拒绝民众,所以能显示他的恩德。(关键词每个 1 分:“择”,舍弃;“却”,拒绝;“明”,形容词用作动词,显示。大意 2 分。)
(2)等到它(骏马)拉沉重的车子,走平坦的道路,不用屡屡鞭策,不让人费力地驾驭,缰绳一抖动,千里的路程已经走完了。 (关键词每个 1 分:“引”,拉;“策”,鞭打鞭策;“顿”,振,抖动。大意 2 分。)
【参考译文】
【甲】我听说田地广就粮食多,国家大就人口众,武器精良将士就骁勇。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它邦,那样便会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鬼神降赐福运,这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的缘故。抛弃百姓使之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侍奉诸侯,使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西进,停止脚步不进入秦国,这就叫做“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
【乙】何况一个人有才能,他和别人的外形哪有不同的地方呢?只是他处理事情就能把事情办好,出谋划策就能得到好处,治理国家就能使国家安定富强,这就是他们不同于一般人的地方。所以,处于上层地位的人如果不能精心地了解他们、慎重地使用他们,那么他们即使怀抱皋陶、夔、稷、契那样的才智,也不可能显出和常人的不同,何况才智低于皋陶、夔、契的人呢?世上那些有糊涂认识的人将会说道:“人们身上具备特殊的才能,就会像锥子装在口袋里,它的尖端立刻会显露出来,所以具备实际本领而没有被发现的事是没有的。”说这种话的人只是看见了锥子在口袋中的情形,却没有看到良马在马厩里的状况。在马厩里,劣马、骏马混杂在一起,它们喝水、吃草、嘶叫、踢咬的样子一样,要找它们不同的地方,那是很少的。等到它(骏马)拉沉重的车子,走平坦的道路,不用屡屡鞭策,不让人费力地驾驭,缰绳一抖动,千里的路程已经走完了。在这个时候,让几匹劣马并驾齐驱,即使跑坏了车轮、拉断了缰绳、累伤了筋骨、昼夜不停地追赶骏马,也还是远远地赶不上。经过这样比较以后,才分别得出哪是日行千里、万里的骏马,哪是跑不快的劣马。古代的君主,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他不认为天下没有有才能的人,而是用尽办法把那些有才能的人找来加以试用。试用的办法,不过是让他们担任适合自己才能的工作罢了。
唉!如今天下还有人担心没有人才可以加以使用。我听说过,战国时六国联合之际,于是辩论、游说的人才就出来了;刘邦、项羽并存于世,于是筹画的谋士、打仗的武将这类人物就出来了;唐太宗希望把国家治理好,于是运筹谋略、敢于直谏的辅臣就出来了。这几类人,当那几位君主没有出现时,他们大概也是不会显露的,君主们想得到他们,这些人就出来了。今天也是这样,值得担心的只是居上位者不愿使用人才罢了。凭着天下这样广大,人物这样众多,而偏要说真的是没有人才可用我不相信
14.B(不是“秋风将落叶吹到眉头鬓上发出响亮声音”,而是词人念及自身眉头鬓上斑白,抒发年华迟暮之悲、伤秋之感)
15.①因门庭冷落、世态炎凉而孤寂落寞。词人负罪放逐,遭时人冷落,有酒少客,引起愁情。②对奸人当道、忠臣被诽谤(或国君受蒙蔽)而愤慨。词人有美好的理想和高洁的人格,但月明云遮,才高人妒,令词人不满。③对亲人的怀念。中秋本是团圆时节,却无人与词人共赏月光。④不得志的苦闷,对被重新起用的期待。词人被贬南下,凄然把酒望向朝廷所在的北方,期待有复归之时。
16.(1)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
(2)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
(3)举以予人 如弃草芥
(4)钉头磷磷 多于在庾之粟粒
(5)渭流涨腻 烟斜雾横
17.①④⑥⑤(甲处,依据后文“大雪这一天未必会下雪,但天气较小雪时节更为寒冷”可知,这里是通过与“小雪”比较,突出“大雪”时更寒冷,所以选“小雪封地,大雪封河”。乙处,所填诗句应与“大雪纷纷落,明年吃馍馍”意思相同,“大雪纷纷落”照应“瑞雪”,“明年吃馍馍”照应“丰年”,所以选“瑞雪兆丰年”。丙处,照应后文的“这种惊喜”,可用“忽”字,所以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丁处,依据“听起来心情就比较好”“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可知,所填诗句既要有“冬”的元素,又要有“春”的希望。而“春雪是根草”不是“希望”,不符合“听起来心情就比较好”的语境,所以选“瑶台雪花数千片,片片吹落春风香”。)
18.B(原句语病有:一是“丰富着二十四节气”中“丰富”和“节气”搭配不当,应在“节气”后加上“内涵”;二是“今天的我们能有一种与天地感应的诗意浪漫”成分残缺,根据主语一致的原则,应在“今天”的前面加上“使”或“让”。以上修改全部正确的一项是B,故选B)
19.答案示例:大雪一一冰封雪舞养生息,岁暮天寒问冬安。大雪一一人间至此雪盛时,万物冬藏待春来。(根据文段内容可知,“大雪”节气的特点是“寒”“预示希望”“预示丰收”等,抓住其中一个或多个特点作答。)
20.①“吟唱”(或“吟咏”)②一是汉语言文字有平上去入的声调③只靠默读的方式(或:只靠眼睛来看)
21.B
22.略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