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的位置: 首页 >学科教学>高中语文>问题调研>详细内容

以析促译,披文入情——文言文教学改革的一种尝试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6-16 15:42:31 浏览次数: 【字体:

 语文教学改革十几年来,笔者曾听过上百节文言文教学课,发现一范读二正音三串讲,务求字字落实,已 经形成了传统法。好端端的一篇文言文被拆卸得七零八落,什么韵味、情调、思想让老师这么一讲全部都烟消 云散,无影无踪了。如今,出于应试教学的需要,实词虚词,字字落实,句句翻译,更是登峰造极。结果,学 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文言文教学中成了空白,由“文、理、情”三位一体组成的语文教学目标被严重削弱, 只剩下“文”中较低层次的部分。
    我国灿烂的古典文学为我们展现了古代现实的和理想的社会,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形成了摇曳多 姿的各种文学样式和风格,创造了无与伦比的丰富优美的民族语言。以《项脊轩志》为例,它表现了恩深似海 ,令人梦绕魂牵的母子情、祖孙情,让人柔肠寸断、潸然泪下的夫妻情,那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铿锵入耳 的语言更教人百读不厌,这些丰富的内涵,怎是一个串讲功夫就可了得的?如果不能够引导学生挖掘出它们的 蕴含,岂不是上愧祖宗,下愧学生?
    古文论大师刘勰有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他所说的 “披文入情”的方法,适用于现代文教学,同样也适用于文言文教学。近年来,笔者多方吸取,几经实验,归 纳出“以析促译,披文入情”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所谓“析”,是指教师从课文的思想内容和篇章结构以至语言特色方面提出若干思考题目,有宏观的,也 有微观的。一方面,督促学生自译,准确地落实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熟练地解释古汉语语法现象;一方面 ,引导学生研讨课文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披文入情,读出韵味,读出思想情感。这样,学生在“析”的过 程中,自行扫除了文字障碍,基本上独立地完成了阅读文言文的任务,受到了双基训练,提高了自学能力,也 加强了理解、分析、概括、归纳等高层次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德育渗透、情感教育得到了充分落实,语 文教学大纲所制定的培养目标得到了彻底的贯彻。
    高中语文第四册的《五蠹》是比较难学的文言文,我们不妨把它做为教学实例。课堂上,教师可设计如下 思考题:
    1.首段中,三个历史时期的古人各遇到了什么样的天灾?如何解决的?作者回顾历史的目的是什么?结尾 的议论句表明了作者什么样的主张?这一节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2.请把“守株待兔”的故事复述下来,然后想想这故事说明了什么,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3.第二自然段中,古之民为何争?今之人为何不争?这是从什么角度说明古今的差异?
    4.古之“禅让”原因是什么?今之“难去县令”之位又为什么?这又是从什么角度说明古今差异的?
    5.为什么有人“相遗以水”?为什么有人“买庸决窦”?为什么饥岁就“幼弟不饷”?为什么“穰岁”就 “疏客必食”?“是以”以后三句起什么作用?阐述了什么观点?
    6.“文王行仁义”有何结果?“偃王行仁义”有何结果?二者对比说明了什么?“子贡辨智”有何结果? 说明了什么?
    7.全文共三个分论点,其关系为何?体现了一种什么结构?它们的总论点是什么?这一观点有何现实意义 ?
    需要说明的是,教师的板书设计应为两部分,一是重点实虚词意义、用法的归纳,一是对文章内容、结构 、语言的分析,二者应同步进行。如:
    语基:
    虚词:因 虽 循 所以
    实词:众 胜 作 渎 冀 株 冶 乱 斫 亏 让 驾 胫 汲 腊 窦 饥 穰 戾 怀 干 戚
    辨 称俗
    活用:王 衣 食 泽 苦 疏 朝 道 仁义 爱 易
    通假:说 bàng@①
    古今异义:丈夫 大父 亏 地方 臣虏 股
    结构:
    │分论点一:不期修古 不法常可
    │ │古│
    │论证:史实│ │例证
    │ │今│
    不期修古 │
    不法常可 │ 寓言:守株待兔(喻证)
    (并列式)│分论点二: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 │足→不争│
    │论证:经济条件不同│ │例证
    │ │寡→争 │
   
    │ 政治条件不同│轻辞│例证
    │ │难去│
   
    │ 生活条件为喻│水│喻证
    │ │食│
   
    │分论点三: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
    │ │文王仁义王│
    │论证:│偃王仁义亡│例证
    │ │子贡辨智亡│
    现实意义:社会改革乃历史趋势
    再以叙事文章《xiáo@②之战》为例加以说明。
    文章记叙的是春秋时代一次规模较大的战役。它起于秦穆公发动战争,止于秦穆公的自责。以蹇权的预见 为纲,以导致秦军失败的有关的人与事为经纬编织全文,全文处处体现了一个中心“不义战必败”。因此,学 习的重点可确定为:围绕中心选材、组材。其次,人物描写惟妙惟肖,也是学习的一个要点。语基方面,可把 学习多义实词确定为侧重点。
    基于以上认识,可出示下列两方面的思考题:
    一、战争的起因是什么?穆公找谁拿主意?听了吗?蹇权从几个方面预见这场战争的?哪些片断印证了蹇 权的看法?复述这些片断,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
    二、写事离不开人,《左传》写人相当精彩,本文主要刻画了蹇权、穆公、原轸等人物形象,现分别分析 一下。蹇叔的“话”表明了什么性格?为什么又写他二“哭”?又表明什么性格?有人说他是重感情:友情和 父子情,对吗?穆公的言与行在出兵前后有何变化?表明了什么性格?原轸的一“怒”一“唾”又表现了什么 性格?弦高和文赢的言行各表现了什么性格?
    板书设计:
    结构:
    │秦:必有悖心——观师
    哭师(蹇叔)│郑:远主备之——犒师、绝内应 哭师(穆公)
    │晋:晋人御师必于xiáo@②——败师
    │结论: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败师
    人物性格:
    蹇叔:二哭(老谋深算、忠君忧国)
    穆公:
    拒纳忠言(刚愎自用、骄横轻敌)
    “孤之罪”(知过必改)
    原轸:
    秦以贪勤民,必伐秦师(多谋)
    一“怒”一“唾”(忠直、刚烈、不计尊卑)
    弦高:
    乘韦先中十二犒师(代国君立言)│(机智善言)
    居则备一日之积│ │
    行则备一夕之卫│(心理战术) │(忠心爱国)
    文赢:
    实构吾二君,得而食之(花言巧语)
    君何辱讨焉(推处置之权)
    使归(道出本意)
    若何(以太夫人相挟)
    语基:
    多义实词:纵 次 墨 顾 辞 唯
    重点虚词:焉 其
    责任编辑 张卉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虫加奉
    @②原字为肴加殳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