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的位置: 首页 >学科教学>小学语文>问题调研>详细内容

以字词为基础,以句子为关键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6-16 15:46:01 浏览次数: 【字体:

 ——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几点建议
       这几年,上海的小学语文教学正在发生可喜的变化。语文课要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 的共识;抑制“满堂问”,改变繁琐、多余的讲解,增加学生口头练习与书面练习的机会,已成为改革课堂教 学公认的突破口;调整教与学的关系,改变包办式的语文教学,进一步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已被人们 认为是语文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凡此种种,说明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正在步步深化,正在取得进展。近一时 期,要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呼声日高,这预示着语文教学的研究正在进入一个新阶段,即讲究效率的阶段。
    我们的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而且这种竞争越来越激烈。竞争必然要讲效率,如果没有效率,哪还有什 么资格参与竞争呢?上海小学语文教学界谈论效率,呼唤效率,追求效率,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它标志着小学 语文教学的发展正逐步与社会的发展趋于同步。
    当然,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是一篇大文章,涉及到各方面的问题,要靠小学语文教学界的同仁们一起来写。 我常常这样想,学语文与学戏有某种相似。学戏一定要先练唱腔,说白,身段,眼神,一举手,一投足,然后 再学一出一出的戏。学语文的“唱、白、身、眼、手、足”是什么呢?那就是“字、词、句”。不练好“字、 词、句”的基本功,想一开始就能读懂文章,就能写成篇的作文,那怎么可能呢?所以,我认为切实加强字词 句的训练,使字词句的教学进一步到位,让学生过好识字、用词和造句关,对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是至关重要的 。
    一、切实帮助学生过好识字关。
    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是学习语文的第一关口。此关不过,难以入门。一个人识字不多,不但写不了 作文,连阅读也会困难重重。现在规定小学阶段要识2500个到3000个汉字,这被认为是识字教学的一条重要界 线。如果达不到这个识字量,那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将受到很大的限制。有人戏称“没有三千兵马,怎么去打 仗呢?”有专家说,如果一个人识字不足1500个,那他就是文盲或半文盲,当然更谈不上正常的阅读和写作了 。所以,我国从古至今都十分重视识字,强调要过识字关。张志公先生说得好:“汉字得一个一个地学,一个 一个地记,学会一个算一个。”又说:“识字、写字是个硬功夫,一点儿不能含混。它既无窍门可寻,又无捷 径可找,只有扎扎实实一个一个地去掌握。”目前,我们的识字教学状况不容乐观,说得再明确些,学生的识 字关并没有过好。学过的生字不巩固,大量回生;作文的时候,提笔忘字,连一些常用字也写不出,有时就用 同音字、音近字来代替。语文作业中的错别字数量惊人,而且这次订正以后下次还会继续出现。这就告诉我们 ,识字问题,不但低年级要重视,要字字过关,个个落实,中高年级也不应该有丝毫放松,仍然要字字到位, 个个巩固。对常用汉字,必须做到会读会认会写会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有几个问题是要特别注意的。
    第一,要培养和提高学生辨析字的能力。因为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学生常常会出现各种混淆现象。我们怎 样才能防止学生读错、写错、用错呢?我觉得,经常提醒学生注意生字与熟字之间的联系,明确它们的共同点 ,区别它们的不同点,采用归类比较的方法学习新的生字。如汉字中有一字多音现象,我们就要把多音字组成 不同的词,然后根据词来辨析字的读音,使学生掌握据词定音的方法。又如一音多字现象,也是个难题。学生 学习字音相同而字形相近或字形不同的同音字时,常会出现同意混淆、张冠李戴的现象。如“财、才、材”这 几个同音字,很容易混用。教师可先分析它们的相同点,三个字声旁都是:“才”,读作cái。再分析它们的 不同点,三个字的形旁不同,“财”从“贝”,是金钱的总称,和“贝”有关;“材”从“木”,指木料,和 “木”有关。汉字的形旁是表意的,形旁不同,意义也不相同。这样从字形和字义两方面辨析,可以帮助学生 准确掌握同音字的字形,了解字义,防止错别字的发生。
    第二,要把字形结构的规律性知识教给学生,提高独立识字的能力。对汉字,一般都认为难学,难记,难 写,当然也难教。但大家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汉字80%以上是形声字,即一部分表音,一部分表义。让 学生掌握了这一基本结构规律,识字教学就能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就能教得生动有趣。如“蚯蚓”两个字, 斯霞老师教得多好:“蚯蚓是条虫,所以是虫字旁。它生活在土里,所以虫字旁加个‘丘’字;它没有脚,所 以不能写成‘兵’字。蚯蚓的身体弯弯曲曲,像一张弓,有时又很直,是一条直线,所以‘蚓’字是虫旁加个 ‘引’。”像斯老师这样教,谁还会忘记“蚯蚓”这两个字呢?更重要的是,学生懂得了形声字构字规律的知 识以后,每一个生字的字形就会成为可以辨析的对象。因为在学生眼中,生字中有熟字,未知中有已知,这样 学习新的汉字就不必呆学傻记了。
    第三,识字要与写字相结合。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写字是巩固识字的好方法。识字与写字紧密结合,既 巩固了识字,又练习了写字,真是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现在的问题是普遍存在重认记轻写字的现象。教 师应当懂得,让学生口说几遍,不如手写一遍。另外,写字要安排在课内进行,但写的数量不宜太多,时间不 能太少,要使大多数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如果教师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布置的写字量又很多,这就 会造成学生的字越写越马虎,越写越潦草,越写错别字越多的弊病。
    二、词语教学一定要到位。
    词是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我们理解语言的意义,学习语法的规律,都是以词为单位,而不是 以字为单位的。可以这么说,词和句是文章最基本的构成单位。无论听说读写,都离不开词和句的理解和运用 。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词和句的训练应是最基本、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鉴于词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 问题,对词语的理解、辨析和搭配提出几点建议:
    1.词语的解释要全面、准确、到位。
    词语解释常犯的毛病是解释词语中的一部分意思,疏忽或遗漏了词语中某个重要的内容,这种情况在课堂 教学中还相当普遍。解释不完整造成学生理解不全面,不准确,从而导致词语运用不恰当,后果是相当严重的 。如把“珍禽异兽”解释为奇异的野兽,只解释了“异”和“兽”,而没有顾及“珍”和“禽”。把“秉烛夜 游”解释为在晚上游玩,显然只注意到“夜游”,而没有连着“秉烛”来理解:拿着点亮的蜡烛在晚上游玩。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对《少年闰土》中“熟识”的理解。我听了许多课,十有八九的学生都解释为“认识”, 对学生所遗漏的那个“熟”字,老师既不追问,也不补充。可见词语解释中马虎、草率,不精细、不准确、不 到位是个通病。因此,要把词语解释得全面、准确,就必须对组成词语的每个字的意思进行认真、仔细的研究 、推敲,努力做到不遗漏词语中的任何一个字。
    2.词语的理解不要脱离课文的语言环境。
    听课时,常听到老师检查对词语的理解,而学生的解释往往停留在字面意思的理解上。孩子们不知道,词 语一旦组成句子,写进了文章,它的含义就发生了变化,就变得多样了,丰富了。因为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 言环境中,往往有不同的含义。我曾经听老师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老师讲读课文时让学生解释“囫囵吞 枣”这个词,连问三个学生都没有联系上下文来讲,因而都没有达到要求。第一个学生说:“吃枣子连肉带核 一道吃下去。”第二个学生说:“把一个大枣子整个儿吞下去。”第三个学生说:“吃东西嚼也不嚼,就整个 儿咽下去了。”于是,老师要求学生说说这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并作了这样的启发:这个词语是讲吃枣,那 课文是讲什么事?这个词语中还讲了怎样吃枣,那课文是讲什么事?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学生终于明白这个 词在课文中的意思:比喻读书学习没有思考,也不加分析,因而对书中的内容没有真正理解。令人兴奋的是, 老师对这个词的教学并没有结束,为了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他又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从哪里看出课文中的“ 我”读书是“囫囵吞枣”的?从学生的发言中,我们知道他们已经理解了“囫囵吞枣”在课文中的意思。我认 为这位老师的词语教学做到了词不离句,词不离文,是值得称道的。
    3.要加强词语的辨析与搭配的训练。
    要做到用词准确,就要求我们善于把语言中许多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分辨得清清楚楚。这种辨别能力的 训练,应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进行。如《珍贵的教科书》一课中有一句表达延安小学师生内心想得到一本教科 书的话:“我们多么渴望有一本印好的教科书啊!”老师教学时问:“这里的‘渴望’如果改用‘希望’可不 可以呢?”有学生说当然可以,老师又进一步问:“既然可以,课文里为什么用‘渴望’而不用‘希望’呢? ”这样,学生体会到,用上“渴望”就把人们想得到教科书的迫切心情表达出来了,在感情上显得更深切,更 强烈。
    词语搭配的练习对学生正确运用词语造句也是十分重要的。有人曾分析过学生几百个比较典型的病句,发 现这些句子所以成为病句,约有三分之一是犯了词语搭配不当的错误。有些词,虽然所表示的意义相同,但在 具体运用时,往往有不同的搭配对象。如“维持”和“保持”,基本意义相近,但“维持”经常同“生活”、 “秩序”、“情况”、“状况”、“状态”等词搭配;而“保持”则常与“清洁”、“卫生”、“健康”、“ 传统”、“记录”、“光荣”等词语搭配。这说明词语搭配是有一定规则或习惯的。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增强学生的语感,熟悉词语搭配的规则和习惯。
    三、加强造句练习,提高词语的使用率。
    造句是学生运用词语的一种很好的练习。可惜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造句是被大大冷落了的一种训练形式 。有人说造句已被打入冷宫,这也并非戏言。当然,造句受此冷遇,是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多年来,小学毕 业考试试卷上很少出现或根本不出现造句这种题型。在“考什么,教什么”的思想指导下,造句的地位自然一 落千丈了。其实,考试命题人员在拟题时所以把造句排除在外,是有他们的苦衷的。由于目前的考试命题还不 能完全脱离教材,而教材中要求造句的词语数量又十分有限。如果考教材中规定的造句,学生很可能照搬平时 作业的句子,这样就很难考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如果选教材要求之外的词语来考,又怕因为超出考试范围,会 加重师生的负担。考虑到试卷中的作文已全面地考查了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因此升学考试中往往就不再单独 考造句了。我想,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摆脱考试这具枷锁的束缚,恢复造句在语文训 练中应有的地位。那就是:增强造句的意识,创造各种条件,寻找各种途径,让学生多一些练习运用词语的机 会。
    著名特级教师万永富老师就是这样做的。他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当学生初步理解了“囫囵吞 枣”和“张冠李戴”之后,就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课文中这两个词语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当学生明白两个词 语之间是因果关系时,他要求学生用“因为……所以……”说一句话,并用上“囫囵吞枣”和“张冠李戴”这 两个词。一个学生说:“因为‘我’读书囫囵吞枣,所以讲起话来就张冠李戴。”另一个学生说:“因为‘我 ’读书囫囵吞枣,所以和伯父说起话来就常常张冠李戴,乱说一气。”还有个学生说的是因果倒装句:“‘我 ’和伯父说话,所以会张冠李戴,是因为我看书囫囵吞枣的缘故。”在教学“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这句话时,万老师又设计了一个练习,让学生把这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而且要求大家比一比,看谁把意 思说得更肯定些。一个学生说:“四周黑洞洞的,是很容易碰壁的。”另一个学生说得更肯定了:“四周黑洞 洞的,当然容易碰壁喽!”第三个学生把语气又加重了一点:“四周黑洞洞的,是非常容易碰壁的。”这三个 学生,一个用“很”,一个用“当然”,一个用“非常”,语气一个比一个更肯定。这样的教学,既达到了句 子改写的目的,又进行了一种意思多样表达、多种选词的造句训练。
    造句,不仅要以课文的内容为材料,进行运用词语的训练,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用学到的词语说自己的 所见所闻所感,也就是说自己的话。这时,教师的指导要开拓学生的思路,帮助他们找到丰富的造句内容。比 如,学生从课文中学的“津津有味”是与“吃”联系在一起的,学生造起句子来,也只会这样搭配,出现了内 容雷同、句式单一的现象。其实,“津津有味”的意思是兴趣浓厚的样子,它可以用在听故事、听演讲、听课 上;可以用在看表演、看电视、看书报上;还可以用在讲故事、讲笑话、讲述某件事情上,等等。这说明,“ 津津有味”的使用范围是很广的。知道了这些,学生造句的思路开阔了,题材广泛了,造句的内容也更丰富多 采了。而通过造句,对词语的理解也进一步加深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丈高楼起于平地。作为启蒙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到底从何抓起?我们的回答是:以 字词为基础,以句子为关键。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