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实施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研究
语文课程实施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研究
(泸县教学成果二等奖)
研究单位:石桥镇学校(石桥小学)
主研人员:代 平 卢永富 彭学军 刘作华 周代国
课题来源:泸县普教科研立项课题
研究概况
自二00二年春以来,泸县石桥镇学校(石桥小学)筹划组建了《新课程实施与学生人文思想的养成研究》课题研究组,并展开了该课题的实验与研究。在面临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任的今天,我们为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落实《新课程标准》精神,探索出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的改革之路,初步构建了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的模式,以人为本,培养出有健全人格的人。实验已经进行了四年,取得了一定成效,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学校师生及社会的一致好评,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于二00六年一月结题。
主要成果
一、操作性成果
1.构建了语文学科培育人文素养的目标体系
按照现代终身教育的观点,教育是一个伴随人的一生不断延续的过程。所以,人文教育也是应当从小开始,不断深化。小学阶段的人文教育是一种启蒙教育,在教育的目标、内容等方面不同与其他阶段。
(1)人文教育的总目标
①掌握一定的人文知识;
②形成一定的人文观念——善待自己、善解人意、关心社会,具有使命感等;
③弘扬人文精神——精神关怀、思维方式、政治意识、价值取向等。
(2)小学语文教学人文养育的目标
感受祖国的、世界的、历史的、现代的多元文化的熏陶;积蓄民族情感、民族思想和思维方式,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提升课堂人文意识,使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2.构建了语文学科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内容体系
(1)语文教材中人文素养培育的内容体系
①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激发民族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培育民族责任感
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母语是以汉语言为主要标志的。汉字象形表意,本身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它是华夏文化的基石。汉语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积淀和外化,它随着中华民族的成长而发展,它承载着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蕴含着广袤的文化内涵。她,如同母亲的乳汁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龙的传人。教学生学习汉语文,把握其人文属性,培育人文氛围,既习得了语文能力,又熏陶了民族情感、民族思想和思维方式,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对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传统的感情,体会本民族语言的美,激发作为龙的传人的自豪感,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新的责任感。
②热爱世界先进文化,理解世界人民共同的美好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提升人文精神,在课堂上营造文化气息,通过语言文字向学生传递世界的、历史的、现代的多元文化,科学与人文并重,汲取人类文化的精华。理解全世界人民对自由、和平、文明渴求的美好情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元文化,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最终使学生成长为关心人类共同命运,具有国际合作精神的中华人。
③注重审美情趣培养,逐步提升文化品位
审美能力培养的一般过程是感受美、认知美、表现美、创造美。语文教材中洋溢着真、善、美,浓缩了本民族及世界人民的美好情感的精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语文学习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与此同时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应该是“人文素养”的重要内涵。
④强化情感目标,尊重个体体验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度设计的理念是我们设计语文课时目标的依据,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我们认为语文课时目标中的情感体验、价值观、人生态度、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等多元因素都应归为“人文素养”的范畴。
根据语文素养的目标体系,我们就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挖掘教材中人文养育点,与以上人文养育内容一一对应,编辑了《小学语文教材人文养育点》。在设计教案时,正确把握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实施人文感悟教育。
(2)校本课程资源人文素养培育的内容体系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作为炎黄子孙,每一个人都有着传承文化,继往开来的伟大责任和使命。为了让孩子从小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受到高尚道德的熏陶,培养良好道德的习惯,加强文化素养,促进健全人格的全面发展,我们还开设了“弘扬传统文化、塑造高尚道德修养”为主旨的校本课程资源,使学生达到文化的熏陶、智能锻炼和人格的培养。
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和组织开放性人文教育活动,学生亲身的实践,“体验”到知识使用的乐趣,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结合课题研究,我们搜集编辑“对联集锦” “古诗文赏析”校本课程资源,还进一步开展人文素养教育,如“文化与历史”,结合地域特点的,了解知道“历史上的杰出人物”,走进道林沟风景区,收集石桥的民间传说等等。
(3)活动中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内容体系
我们学校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育不仅体现在教学课堂上,还体现在学生的课外学习的活动中。因为,学生的学习,虽然要以课堂教学为主,但仅是课堂学习,难以实现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还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加强对学生课外学习活动的管理教育。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良好的思想品德,锻炼坚强的意志和性格,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通过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展示舞台,让学生在快乐中增长人文素养,在思考中深化人文精神。
(4)校园制度环境中人文素养的内容体系
①科学的管理制度孕育着人文素养
对学生实施《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安全守则》教育,规范学生的行为,德育上取消传统的值周与“流动红旗”评比制度,开展学生管理自主化活动,促使学生良好人文素养的形成。同时将德育的触角深入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实现“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处处都是教育场所”的最终目的。
②学校环境建设中人文素养内容体系
针对这个命题,我们提出了干部“学者型”、教师“研究型”、学生“创新型”的奋斗目标,辅之以对学校的环境进行人文化设计,在楼道梯间布置古今中外的名画、名人名言,利用宣传橱窗进行人文思想方面的宣传,在校园内培植花草树木,让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人文气息,让每一处景色都能起到教育作用,潜移默化地愉悦、教育师生的心灵。
3.构建了语文学科人文素养培育的操作方法体系
(1)构建了语文学科人文素养培育的课堂教学策略
(2)探讨语文“人文感悟·自主诵读”学教程序
(3)构建了书籍阅读的操作方法
(4)构建了校本课程资源培育学生人文素养操作方法
4、建立了语文人文素养培育的评价体系
语文课程人文养育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不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物化性成果
1.编辑了《语文课程实施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研究的课题论文集》
2.编辑了《语文课程实施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研究的课堂教学论文集》
3.编辑了《小学语文教材人文养育点》
4.编辑了《人文素养培育的评价体系》
5.编辑了《语文课程实施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研究的课堂教学案例选编》
6.编辑了人文素养培育的校本课程资源《小学生古诗词赏析》
7.编辑了人文素养培育的校本课程资源《民间文化对联集锦》
8.编辑了人文素养培育的校本课程资源《家乡文化之旅游胜地道林沟》
9.编辑了人文素养培育的校本课程资源《家乡文化之石桥传说》
主要效益
(一)学生人文素养得以提高,语文能力协调发展
1.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经过四年的实践与研究,2005年暑假前期,我们用实验前测的同一张调查表进行了实验后测,结果如下显示:学生学习语文持积极态度的人数在增加,持消极态度的人在减少,这说明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了,他们感到学习语文更多的是有趣和喜悦,表现出积极的情感体验,我们认为这可能是语文课堂人文素养提高、人文氛围形成的昭示。
2.语文的各方面能力协调发展
(1)学生的阅读兴趣、能力得到提高
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了前后两次问卷检测:
检测结果表明,学生的阅读时间增多了,阅读量增大了,阅读的类别扩大了,家长重视程度加深了,达到了我们课题研究的效果——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学生的语文成绩获得丰收
学生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增强,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继承革命先烈遗志,感受中华民族博大精深、光辉灿烂的文明史和世界各国的多元文化,我校学生正在朝着语文能力、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和谐发展的方向迈进,学生成绩得到了较大提高,学校也因此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
3.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了提升
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等实践活动中,时常要同外界环境(包括社会的和自然的)发生关系,相互作用,接受环境的影响并积极反作用于环境,以取得与外界环境的平衡与协调,在这一过程中,具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行为,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审美意识,深厚的传统文化,是保持个体对环境良好适应,发挥心理和能力优势,使自己顺利达到与外界平衡的重要条件。
(二)教师人文素养得以提高,以人为本赢得声誉
1.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转变
在教育的目标上,我校教师能屏弃传统科学教育目标界定中的唯理性的倾向,对人的愿望、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和科学对人性的价值、科学的社会功能和科学的伦理规范等人文精神进行了大量涉及,切实地落实在对学生的人性发展的关注,落实对学生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加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触上。
2.教师的教育行为发生了变化
通过课题的探索研究,教师能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方法,比如说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实习法和发现探究法等等,同时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广播电视新闻、影视戏剧等新型美感现代教育方式。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和范围,提供多种机会让他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现代化生产和生活,让他们走出课堂了解个学科的本性、社会功能、学科对人类命运的影响及滥用科技的恶果。
(三)教学课堂焕发出人文气息
人文关怀为我校的教师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声誉。课堂教学显示特色,“人文关怀”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在我校“人文”课题实验班的语文课堂上随处可感到浓郁的人文气息。特别在各类公开课上,这种人文氛围引起了专家和同行们的共鸣。实验教师设计了大量的培育人文精神的典型教案,我们的每一个实验教师,在备课时遇到人文色彩强烈的课文时,都备有人文养育点,以便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人文养育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实施“人文感悟·自主诵读”。我们还实录了一些人文养育的语文课堂教学案例,并加以理论分析。老师们还撰写了很多有关语文教学“弘扬人文精神,培育人文素养”为主题的论文,四年来屡见各种报刊。
执笔人: 卢 永 富
审稿人: 代 平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