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培养高中学生生物学学科素养的教学策略
——以“免疫调节”一课为例
摘要:学科素养是核心素养的具体化,高中阶段是学生学科素养培养的关键阶段,在新冠疫情爆发初期,网络上有很多关于新冠病毒的谣言,很多群众对此深信不疑,让我们高中生物教师更加深刻意识到培养学生生物学学科素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本文以高中生物“免疫调节”一课为例,重点分析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生物学科素养的教学策略,为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提供一些理论依据和可借鉴的教学经验。
关键词:生物学;学科素养;教学策略;免疫调节
在教育部研制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核心素养”这一的概念。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学科素养是核心素养在各个学科教学中的具体化要求。这就要求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要着眼于培养高中生的学科素养,结合生物学科特点,通过日常的生物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能力,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素养生物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现象和生命规律的学科,其中高中生物学着重分析自然界中的生命现象,寻找并概括生命活动的规律。生物学科素养分为四个维度:生命观念,理性思维、 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本文主要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免疫调节”一课的教学为例,浅析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高中学生学科素养的教学策略。
一、预设问题,建立学生的生命观念
在免疫调节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前精心设计问题,比如:当我们的体内有炎症时,扁桃体会肿大?伤口感染后会化脓,脓液是什么呢?由此引出关于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的教学。让学生知道人体的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通过分析人体内免疫器官模式图以及免疫的三大防线,使学生对人体有一个基础的生命观念。继续向学生提问: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具有致病性的病毒和细菌几乎无处不在,我们的身体生活在病原体的包围中,但是通常情况下,我们很少感到不适。免疫系统发挥了什么功能呢?通过设问引导学生在学习免疫系统的功能,同时学生进一步体会生物的生命观念。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在开展免疫调节的特异免疫调节过程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前创设好场景,比如结合最近的新冠病毒疫情或者每年的流感病毒防控,教师可以带着口罩上课,要学生分析为什么我们要戴口罩出门?在班上找到患过流感的同学讲述自己的症状,其他同学帮忙分析当流感病毒进入我们身体后,我们的机体会如何防御这些病毒的入侵?当学生在尝试分析机体抵御病毒入侵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过程。教师根据学生的分析,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两个过程,再要求学生比较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区别。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教师在讲完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后,可以向学生展示新闻中报道的新冠疫情患者例子,要求学生分析,为什么患有基础性疾病的病人在感染新冠病毒后,病情更严重?分析无症状感染者出现的原因。在新冠病毒疫情初期,网络上有很多关于预防新冠病毒的言论,比如酒精可以消毒,故喝酒可以预防新冠病毒;香烟里的尼古丁会杀死细胞,因此吸烟可以预防新冠病毒等等。列举这些事例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言论是否有正确?如果你是疫情防控的志愿者,你用什么方法让周围的群众相信这些言论是错误的?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性思考的同时,让学生开始为社会上的生命体去思考问题,让学生逐步建立社会责任感。
三、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
生物学科是一门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自然学科,免疫学在生活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疫苗的发明和应用是人类对抗传染病的有效武器。生活中存在这样的现象,某同学在流感开始大规模流行前接种了流感疫苗,可是没过一两个月,她患流感了,而她听说接种过一次麻疹疫苗,终生就不会得麻疹了。她对此很困惑: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为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实施方案→得出结论”的整体思路开展科学探究,探究健康小鼠是如何产生抗体及抗体的特异性,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实验的设计,实验的选材、对照实验的设置、变量的控制、实验结果的预测及实验结果的分析等方面深度思考,最终形成可行性探究方案。通过实验结果的预测,让学生直观认识特异性免疫的重要性和特异性,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出流感病毒极易发生变异,该同学注射的流感疫苗所预防的流感与她所得流感可能不是同一类型的结论。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灵活的应用生物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四、关注生物热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免疫调节对于人体稳态的维持至关重要,通过免疫调节引入流行性感冒及预防。人体免疫系统对于入侵机体的流感病毒有一定的防卫和清除功能,而且形成一定的免疫记忆力。通过分析免疫反应的规律,认同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的重要措施。同时认识流感疫苗的局限性,对于一些新出现的流感病毒以及病毒的新发突变,免疫系统对它没有任何记忆,一旦感染可能会出现严重的致病性损伤。学校是一个人群高度密集,集体活动多的特殊场所,在课堂中组织学生模拟流感高发时期,探究从个人角度和学校角度预防流感的实验方案,提升学生的群体社会责任意识。
免疫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主要侵染攻击T细胞,使免疫系统瘫痪,功能瓦解。艾滋病就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患者最终会死于严重的感染或恶性肿瘤。人群对于HIV普遍易感,在课堂中重点讲解艾滋病病毒的结构以及传播途径,预防艾滋病传播的有效措施。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依据传播途径制定具体的预防措施,积极向他人宣传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增加预防活动的覆盖人群。艾滋病病毒是人类的共同敌人,我国对艾滋病病人实行“四免一关怀”政策,体现了国家对人民生命关怀的真正意义,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宣传和倡议对患者少一些歧视,多一些关爱,践行公民的社会责任。
生物课堂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的正确理解与记忆,更应注重学生生物学科素养的发展。让学生在具体生物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利用问题情境为支点, 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的学科价值观。关注科技发展前沿和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科技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刘恩山 . 中学生物学教学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8-30.
[2]朱政威,赵占良 . 稳态与环境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5-41.
[3] 侯改成. 浅谈高中生物渗透“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以“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综合论坛,2018(09):285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