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科“一轮复习”中构建概念模型的重要性
泸县二中实验学校高2022届生物组 王小洪
新课改的颁布的落实,使得许多新型、有效地教学方法应运而生,其中模型建构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能够极大改善课堂教学质量,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
模型能够将复杂的知识进行简单化处理,将抽象的事物具象,能够反映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也更具有针对性,使学生清晰地理解和掌握事物之间的联系。《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强调学生应“领悟建立模型的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将模型方法规定为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科学方法之一。
高中生物教材将模型分为概念模型、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
高中生物教材中多处借助概念模型来抽象概括事物的本质特征,如必修一教材第二章第3节中“比较DNA和RNA在化学组成的区别”、第五章第3节中“有氧呼吸的过程图解”、第五章第4节中“光合作用的过程图解”等。
在课后习题中,也多次要求学生补充、完善,甚至写出完整的概念模型,如必修一教材第四章自我检测、第五章自我检测。
可见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要掌握模型方法的眼球也是紧扣教材对学生的要求,而在近几年的高考题中,也多次对学生概念模型的构建能力进行了考查,如2020年全国Ⅲ卷:
2020年全国Ⅲ卷31题:假设某种蓝藻(A)是某湖泊中唯一的生产者,其密度极大,使湖水能见度降低。某种动物(B)是该湖泊中唯一的消费者。回答下列问题:
(1)该湖泊水体中A种群密度极大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答出2点即可)。
(2)画出该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示意图_______。
(3)假设该湖泊中引入一种仅以A为食的动物(C)后,C种群能够迅速壮大,则C和B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
【答案】(1).水体富营养化,没有其他生产者的竞争
(2). (3).竞争
由此可以看出概念模型在生物科学研究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利用教材中的模型帮助学生理解较为抽象、复杂或者分散的知识,更要注重引导和培养学生自己构建模型来概括和理解知识,提高自身构建模型的能力,如可构建概念模型总结人体内血糖平衡调节的过程:
在一轮复习中也可通过引导学生构建模型,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融会贯通,让复习课事半功倍,如可引导学生列表总结有丝分裂、减数分裂中DNA、染色体、染色单体、染色体组数量会变化的原因和时期,更能帮助他们画出变化曲线和分析变化规律。
模型的建构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可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在一轮复习可中灵活使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以提高学生科学研究能力,提高生物学科素养。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