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版必修3第二章第4节 免疫调节第1课时
教学设计
泸县二中 方学军
授课对象 | 高二5班 | |
教材 分析 | 《免疫调节》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二章第4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关内容后,通过对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的学习,特别是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的分析探讨,引导学生理解免疫调节作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对人和动物内环境稳态的维持起着重要的作用。 | |
学情 分析 | 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有关免疫的知识基础,了解了人体的三道防线,初步了解了免疫系统的功能。但是对于初中的内容部分学生出现遗忘,对特异性免疫的知识的缺乏。高二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已发展到一定阶段,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因此可以采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构建特异性免疫的概念模型。 | |
教学 目标 | 1.简述免疫系统的组成和人体的三道防线(生命观念) 2.通过对科学研究成果、图文、视频资料的分析,构建特异性免疫的概念模型。(科学思维、科学探究) 3.通过对特异性免疫过程的学习,形成关注热点问题,提升分析判断、防范疾病的意识。(社会责任) | |
教学重、难点 |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体液免疫过程 | |
教法 学法 |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模型构建 | |
教学准备 | 资料、视频 、课件 | |
教 学 过 程 | 设计意图
| |
新课引入 问题探讨:展示新冠病毒图片 从9月1日到今天,咱们在校学习仅仅22天,是什么夺去了我们宝贵的学习机会打乱了我们生活的步伐?小小的病毒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咱们不仅仅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时间,更要去认识、预防并最终战胜它,那请同学们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新冠病毒入侵人体后靠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能将其消灭吗? 2、病毒入侵机体后,会影响内环境稳态吗? 教师解答:通过前面学习我们知道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弧引起肌肉收缩或者腺体分泌,而且往往只有在病毒引起了病理性反应后神经系统才能感知到,而激素则是与靶细胞结合改变靶细胞的生命活动,他们都不能直接消灭病毒。新冠病毒入侵是会改变我们内环境稳态的,比如机体发热等。由此可见,稳态的调节除了神经体液调节外,应该还有第三种调节存在,即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免疫调节。 教师提问:什么是免疫? 免疫-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它能识别“自己”,排除“非己”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这个过程就是免疫调节。所谓非己有可能是外来物(病毒、细菌)、也有可能是自身衰老、损伤、癌变的细胞。从这我们能够看出免疫系统的功能: 对外来入侵病原体的——防卫 对自身损伤和癌变细胞的——监控清除 免疫调节依靠免疫系统。 提问:免疫系统的组成功有哪些? 【探究活动1】免疫系统组成概念模型构建 认真阅读资料,你能从中找出组成免疫系统的成分吗? 资料一、白血病人免疫力低下,可通过将健康人的骨髓移植到患者体内进行治疗。 资料二、艾滋病病毒会感染并杀死人体的T细胞导致患者的免疫功能几乎完全丧失。 资料三、被毒蛇咬伤后可通过注射同种蛇的血清进行治疗,因为血清中存在蛇毒抗体。 通过资料我们可以看出,骨髓(免疫器官)、T细胞(免疫细胞)、抗体(免疫活性物质)都参与构成了免疫系统。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展示人体免疫器官分布图) 包括了:骨髓、胸腺、扁桃体、淋巴结、 脾等,其中骨髓和胸腺非常重要。 免疫细胞:(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T细胞、B细胞) 而所有这些免疫细胞的祖宗都是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通过图示展现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为免疫细胞的过程。 补充:由T细胞/B细胞分裂分化得到的记忆细胞和效应细胞也都属于淋巴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包括了:抗体(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T细胞等分泌)、溶菌酶(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比如唾液腺细胞等分泌)
练一练 例1、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 B. 吞噬细胞和T细胞都属与淋巴细胞 C. 免疫活性物质并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 D. B细胞和T细胞都起源于造血干细胞,且都成熟于骨髓中 情景:假如你正处于弥散着新冠病毒的环境中,空气中的病毒要想入侵你的细胞,需要攻破人体的哪些防线? 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及其分泌物 皮肤和黏膜对病菌的阻挡作用;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清扫异物;皮肤、粘膜分泌物的杀菌作用(溶菌酶、皮脂等)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溶菌酶使细菌溶解;吞噬细胞的作用 思考: 泪液、汗液、尿液、血浆中的溶菌酶分别属于人体的第几道防线? 前两道防线有何特点? 教师解答:泪液、汗液、尿液中的溶菌酶属于第一道防线。血浆中的溶菌酶属于第二道防线 非特异性免疫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像这种对大多数病原体都起作用,并不针对某种病原体的防线我们称其为非特异性免疫,包括了第一道防线和第二到防线。那有的病原体非常顽固,靠我们的非特异性免疫无法将其消灭,那就得启用我们的第三道防线了。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三道防线的概念。 与非特异性免疫不同,第三道防线只能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而且是通过后天免疫获得,我们将其称为特异性免疫。为什么第三道防线会具有特异性呢?这就不得不提到抗原和抗体这一对相对应的概念了。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抗原的概念: 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的物质 抗体:由浆细胞分泌,用来鉴别与中和抗原的大型Y形蛋白质 图片展示三组抗原和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图片,让学生观察。 归纳得出:抗原与抗体依靠结构上的互补从而实现了特异性识别。 介绍抗原和抗体的本质以及分布。 阅读教材P37思考:突破前两道防线的抗原,有的游离在体液(细胞外液)中,有的会侵入细胞内部。针对这两种情况,机体分别是如何应对的呢(即特异性免疫的种类)? 特异性免疫的类型: 细胞免疫——主要依赖T细胞作战→细胞内的抗原 体液免疫——主要依赖B细胞作战→细胞外液中的抗原 资料4:研究发现收集新冠肺炎康复者血浆中含有的抗体,可以中和新型冠状病毒,康复者血浆中的抗体如何产生? 探究活动二:构建体液免疫过程的概念模型 观看视频,结合教材:找出参与体液免疫过程的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并尝试说出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配合的。 1、学生找出参与体液免疫的免疫细胞和免疫或活性物质。 2、请同学在白板上用 箭头表示出这些细胞和物质之间的联系。 3、对构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师生一起纠正。教师评价学生活动 总结体液免疫过程,完成体液免疫概念模型的构建。 思考:B细胞要分裂分化需要什么条件? ①抗原的刺激 ②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的作用 思考: 浆细胞的来源有几条途径? ①B细胞分裂分化 ②记忆B细胞的分裂分化 体液免疫过程中,哪些细胞具有识别抗原的功能? 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能识别抗原,浆细胞不能
课堂小结: | 以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事件作为切入点,引起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引入免疫调节。
通过资料让学生试着归纳免疫系统的组成,同时通过资料情景让学生产生与生活的联系,能够学以致用。
通过具体的练习对学生自主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学生初中就已学过这部分内容,再通过阅读课本就能更加熟悉关于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组成,通过设置2个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前两道防线的组成。
通过对特异性免疫的字面意思的认知,引入抗原和抗体这一对相对概念,再通过三组抗原抗体图片的观察,从而深入理解特异性的产生原因。
通过学生阅读教材、观看视频,并且亲自构建体液免疫概念模型的过程,使学生掌握体液免疫的过程,及各种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所发挥的作用,从而实现教学难点的突破。再配以相应的思考题,让学生能够回头再挖掘体液免疫中隐藏的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模型构建能力。
| |
板 书 设 计
| | |
课 后 反 思 |
|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