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 |||||
学科 | 生物 | 年级 | 高二 | 学期 | 秋季 |
课题 | 第5章 第2节 其他植物激素 | ||||
教科书 | 书 名:《生物学 选择性必修 1 稳态与调节》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05月 | ||||
教学目标 | |||||
1.通过分析植物激素间相互协调,共同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建立稳态与平衡观。(生命观念) 2. 通过总结各种植物激素的合成部位及主要作用,培养归纳与概括的科学思维能力。(科学思维) 3、尝试用植物激素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社会责任) | |||||
教学内容 | |||||
教学重点: 1. 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1.赤霉素的发现及作用。 | |||||
教学过程 | |||||
一、赤霉素的研究历程: 【资料分析1】1926年科学家观察到,当水稻感染了赤霉菌后,会出现植株疯涨的现象,将赤霉菌培养基的滤液喷洒到水稻幼苗上,没有感染赤霉菌也出现恶苗病的症状。 【资料分析2】1935年科学家从培养基滤液中分离出使水稻患病的物质,称为赤霉素。 【资料分析3】:种子中的赤霉素主要来自胚,它可促进种子等休眠体的萌发。小麦种子的胚乳中储存大量淀粉,水解后可为胚的萌发提供充足的能源物质。 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发现被子植物体内存在赤霉素。此后,科学家进一步研究,不但发现赤霉素在植物中普遍存在,而且知道了植物体内的赤霉素包括许多种,(GA1、GA2、GA3)。 提问:赤霉素为什么能促进种子的萌发? 展示去胚种子用赤霉素处理后的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赤霉素促进种子萌发的原理。 总结赤霉素的产生部位和生理作用,由于其他几种植物激素的产生部位和功能在教材97有清楚展示,属于识记内容,难度较低,引导学生自行总结其他几种植物激素的产生部位和功能。 二、各种植物激素的相互作用: 根据总结出的知识,现学现用,展示玉米种子穗上发芽的图片,在自然界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小麦、玉米在即将成熟时,如果经历持续一段时间的干热之后又遇大雨,种子就容易在穗上发芽。请尝试对此现象进行解释。引导学生根据本节所学知识,分析现象出现的原因。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来进入植物激素直接相互作用的学习: 1.赤霉素与生长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哪些不同? 2.脱落酸与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的生理作用有什么不同? 3.赤霉素和乙烯的生理作用可能存在什么关系? 举例分析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之间的关系,以及脱落酸和赤霉素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各种激素并不是独立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共同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 通过举例分析黄瓜茎端开花过程和植物组织培养中,植物激素相对含量与分化方向的分析,让学生认同在植物各器官中同时存在多种植物激素,决定器官生长、发育的,往往不是某种激素的绝对含量,而是不同激素的相对含量。 通过重点分析草莓和猕猴桃果实发育过程,加深对植物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激素的含量会发生变化:不同种激素的调节还表现出一定的顺序性的理解。 |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