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在新高考生物教学中通过挖掘教材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柳媛
四川省泸县第九中学
摘要:随着2022年四川省新高考改革拉开序幕,高中生物学科的地位以及教学理念、内容、组织形式等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样的形势下,教师需要更加全面地研究新教材,在教学中善于挖掘教材,以此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基于此,本文将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对在新高考生物教学中挖掘教材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进行阐述。
关键词:新高考 生物教学 挖掘教材 学习能力
2019年秋季,部分省市开始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教科书——生物学》(以下简称新教材),2022年四川省新高考改革采用的便是此版新教材。新教材是以原教材为基础修订,它以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为指导,以新课程标准为根本依据,努力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培养高中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的内容,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起着有利作用。
一、挖掘教材关键字词,增强学生记忆能力
生物学科与物理、化学学科相比,文字阅读量要大出许多。高中学生的学习任务重、时间紧,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有效记忆至关重要,因此,挖掘教材中的关键词,能引导学生快速记忆,同时能提高学生的记忆准确性。如: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讲到“细胞学说”的内容第1点 “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时,要突出“一切动植物”;在讲“细胞学说”的意义“揭示了动物和植物的统一性,从而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时,要突出“统一性”,由此可提高学生记忆的准确性。又如必修1第二章第4节讲到“细胞中蛋白质种类繁多的原因”时,要挖掘主语“氨基酸”和“肽链”,从而总结出“蛋白质种类繁多是由氨基酸的数目、种类、排列顺序以及肽链的空间结构决定的”,由此可将大段语句精简为便于记忆的词句,由此可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
二、挖掘教材隐藏内容,增强学生理解能力
作为文字内容较多的学科,教材中存在一些语句需要不断挖掘才能揭示其含义,如:必修1第二章第3节讲到“磷脂与脂肪的不同之处在于甘油的一个羟基不是与脂肪酸结合成酯,而是与磷酸及其他衍生物结合”,教师应要求学生根据脂肪的组成——一分子甘油和三分子脂肪酸,结合上述语句对磷脂的组成进行分析,分析可得,磷脂是由一分子甘油、两分子脂肪酸、磷酸及其他衍生物结合而成,再结合课本42页磷脂分子结构式,则可对磷脂分子的组成彻底理解。
三、挖掘教材拓展应用,增强学生探究能力
对很多学生来说实验探究题是一大难点,很多学生在考试时无从下手,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研读、挖掘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日积月累、循序渐进,使得学生养成探究性思维。新教材中每一节课后的“拓展应用”部分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例如:第四章第一节《被动运输》的课后“拓展应用”的第二小题“温度变化会影响水分通过半透膜的扩散速率吗?请你提出假设,并设计检验该假设的实验方案。”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回顾本节内容,引导学生找到“渗透装置”,再基于“温度的影响”来设计实验。
四、挖掘教材知识举例,增强学生“反向思维”能力
新教材各章节对绝大部分知识点都有相应的举例,但学生在学习时往往会忽略对这些内容的阅读和分析,导致做题时出错,例如:必修一22页中,课本用很大一段话来描述无机盐的生理作用,教师在讲解完作用后,需带领学生阅读,引导学生逐条分析其对应关系。同时,在分析完毕后,教师还需反向提问:“你能举出几个无机盐具有‘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生命活动’的例子吗?”让学生不仅局限于知识点记忆,还要增强学生“反向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五、挖掘教材逻辑关系,增强学生核心素养
新教材在编写时,紧扣“分子与细胞“这一主题,有着非常缜密的逻辑关系。在章节学习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建立概念图,既能加强知识点记忆,又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意识到分子和细胞的关系。例如,在必修一第三章讲完后,教师可以提问:“我们这本书的名字叫‘分子与细胞’,那么结合我们学的第二、三章,分子和细胞存在怎样的关系呢?”,通过对细胞结构的分子组成和功能的概括,学生能够形成“结构和功能观”;又如:在必修一第四章讲完后,通过对“物质跨膜运输方式”这一知识点建立概念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基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进行总结,让学生认同生命具有自主性,形成一定的“生命观”。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带领学生熟读课本,在讲解中回归教材,在授课中善于挖掘教材,引导学生“吃透”教材,方能落实基础、锻炼能力、增强核心素养,展现出高中生物的魅力和初心。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