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检测二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泸县一中 刘小琴
1、选择题
1.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下列关于反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望梅止渴、排尿反射都需要大脑皮层参与才能完成
B.一些反射可以形成也可以消失,比如学生听到铃声后急速赶往教室
C.条件反射一定需要神经中枢参与,非条件反射则不一定
D.高级中枢控制的反射一定是条件反射
2.如图为某一神经冲动传递过程的简图,若在P点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其中甲为肌肉,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共有3个神经元,乙为效应器
B.丙神经元的细胞体通常位于脑或脊髓中
C.刺激后神经冲动的传递方向为丁→戊→乙
D.肌肉将发生收缩,该反应称为反射
3.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用橡皮锤轻轻敲击Ⅱ处,小腿突然抬起,不属于反射
B.刺激Ⅲ处,能在Ⅰ处检测到电位变化
C.剪断Ⅰ处,敲击Ⅱ处,小腿不能抬起
D.Ⅳ处的神经元不受大脑皮层的控制
4.(2019·山东青岛高三调研)将完好的某动物神经元浸泡在任氏液(模拟细胞外液)中进行实验,A、B为神经元膜外侧的两处位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静息状态时,可测得A、B两处的电位不相等
B.静息状态时,膜两侧没有离子进出
C.B处兴奋时,与任氏液相比,细胞内Na+浓度高
D.若阻断Na+内流,刺激后,A、B处不能产生兴奋
5.如图所示,当神经冲动在轴突上传导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区域与丙区域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
B.乙区域与丁区域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丁
C.丁区域发生K+外流和Na+内流
D.图示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既可能是从左到右也可能从右到左
6.(2019·内蒙古赤峰二中第三次月考)如图为突触结构和功能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恰当的是( )
A.瞬间增大轴突末端细胞膜对Ca2+的通透性会加速神经递质的释放
B.过程①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C.过程②表示神经递质进入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
D.过程③可避免突触后膜持续兴奋
7.如图是某低等海洋动物完成某反射的反射弧模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处接受适宜的电刺激,b处能测到电位变化
B.③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完成后即失去活性
C.图中有三个神经元,a处兴奋传导的速率大于c处
D.若将神经纤维置于高Na+环境中,静息电位将变大
8.屈肌反射是当机体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肢体的屈肌强烈收缩、伸肌舒张使肢体脱离伤害性刺激,如缩手反射。如图表示人体屈肌反射的部分反射弧结构,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不定项)( )
注:(+)表示促进、(-)表示抑制,a、b、c表示结构,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
A.兴奋由a传至b时,b处Na+通道开放形成内正外负的膜电位
B.神经递质在c处的释放过程与细胞膜的流动性密切相关
C.c处属于内环境的组分,该处化学成分的改变将影响兴奋的传递
D.当传入神经接受兴奋后,能引起屈肌与伸肌同时收缩与舒张
9.(2019·山东师大附中高三第五次模拟)如图是人的排尿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简图,方框甲代表大脑皮层的部分区域,乙代表脊髓中控制排尿的神经中枢,下列有关对此生理过程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婴儿的a兴奋,就会引起e兴奋;正常成年人的a兴奋,e不一定兴奋
B.如果正常成年人的n兴奋,就会引起神经元d的兴奋
C.若正常成年人的b受损,其排尿反射将不会存在
D.若正常成年人的m和n受到损伤,其排尿反射仍会存在
10.如图为神经—肌肉连接示意图。黑点()表示神经元细胞体,①~⑦表示神经纤维。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地收缩,大脑也能产生感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不定项)( )
A.大脑支配肌肉运动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⑥⑤④
B.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收缩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①②③
C.兴奋能由⑦传递至③,但不能由③传递至⑦
D.肌肉受到刺激后,大脑产生感觉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④⑤⑥
11.(2019·北京八中上学期期中)血液中K+浓度急性降低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膝跳反射减弱,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传出神经的动作电位不能传递给肌肉细胞
B.传出神经元兴奋时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
C.兴奋在传入神经元传导过程中逐渐减弱
D.可兴奋细胞静息膜电位绝对值增大
12.Na+—K+泵是细胞膜上的一种载体蛋白,每消耗1分子的ATP,它就逆浓度梯度将3分子的Na+泵出细胞外,将2分子的K+泵入细胞内。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Na+—K+泵只存在于神经元的细胞膜上
B.K+从神经元进入内环境时需要消耗ATP
C.Na+—K+泵的跨膜运输使神经元产生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
D.从动作电位恢复为静息电位,Na+—K+泵的运输需要消耗ATP
13.研究人员进行了含有不同Na+浓度的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同、K+浓度相同)对离体枪乌贼神经纤维电位变化影响的实验,结果如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在未受刺激时,枪乌贼神经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大,对Na+的通透性小,膜内的K+扩散到膜外,而膜外的Na+不能扩散到膜内
B.细胞外液中Na+浓度可以影响动作电位的幅度和速率
C.若持续降低细胞外液中Na+的浓度,则神经纤维可能会接受适宜刺激后无法产生动作电位
D.在神经纤维产生兴奋、传导兴奋的过程中,Na+进出细胞均不消耗ATP
14.(2019·黑龙江哈尔滨六中上学期期中)下列有关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神经元之间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都可以是双向的
B.突触后膜一定是神经元的树突末梢形成的,且有神经递质的受体
C.突触小体是神经元轴突末梢膨大形成的,可以释放神经递质
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都是电信号的形式
15.(2019·河北调研)下图为突触传递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和③都是神经元细胞膜的一部分
B.②进入突触间隙需消耗能量
C.②发挥作用后被快速清除
D.②与④结合使③的膜电位呈外负内正
16.用同等大小的适宜刺激刺激神经元时,胞外Ca2+浓度越高,与突触前膜融合并释放含乙酰胆碱的囊泡数越多,突触后膜产生的局部电流越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由纤维素组成的神经元细胞骨架与囊泡运动有关
B.乙酰胆碱与树突或细胞体上的特异蛋白结合后,可引发神经冲动
C.任意大小的刺激刺激神经元均能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发生改变
D.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使突触后膜内侧阳离子浓度比外侧低
17.下列关于人体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K+外流是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的主要原因
B.正常机体的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中可双向传导
C.神经递质的释放与生物膜的流动性关系密切
D.大脑皮层H区受损则无法形成听觉
18.如图表示人体缩手反射的相关结构(虚线内表示脊髓的部分结构),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要检测反射弧是否完整和正常,可在⑤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
B.若加入某种呼吸抑制剂,一定会影响神经兴奋的传递
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都存在化学信号与电信号的转换
D.在②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大脑皮层会产生痛觉
19.下图表示反射弧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⑤处给予适宜刺激,可以在③处检测到电位变化
B.一定强度的刺激才能导致b处的电位变化
C.a、c处电位形成的原因是Na+外流
D.完成反射所需时间长短主要取决于⑤得长度
20.人的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下列有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A.听课时需要神经元的活动和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单向传递信息
B.阅读时通过神经纤维把眼部效应器产生的兴奋传导到神经中枢
C.抄笔记需要大脑皮层感知学习内容和控制手部书写活动
D.参与小组讨论,需要大脑皮层言语区的S区和H区参与
二、非选择题
21.为探讨反射弧的完整性与反射活动的关系,以损毁脑的蛙为实验材料,依次进行了如下实验:
组别 | 刺激前的处理 | 用硫酸刺激的部位 | 实验结果 |
实验一 | 环切掉蛙左后肢脚趾上的皮肤 | 左后肢中趾 | 左后肢不能运动 |
实验二 | 不做处理 | 右后肢中趾 | 右后肢能运动 |
实验三 | 与右后肢肌肉相连的坐骨神经滴加麻醉剂(一次) | 右后肢中趾(每隔1min刺激一次) | 右后肢能运动,但3 min后不能运动 |
实验四 | 实验三后立即实验 | 右侧背部(每隔1 min刺激一次) | 右后肢能运动,但5 min后不能运动 |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过程中,控制后肢运动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实验时,损毁蛙脑的目的是________。
(2)实验一与实验二的结果不同,表明蛙趾部硫酸刺激的感受器位于________。
(3)坐骨神经中既有传入神经又有传出神经,因二者分布的位置存在差异,被麻醉的先后顺序不同。综合分析实验三和实验四,结果表明坐骨神经中的______________(填“传入神经”或“传出神经”)先被麻醉剂彻底麻醉。
22.(2019·全国Ⅰ,30)人的排尿是一种反射活动。回答下列问题:
(1)膀胱中的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会产生兴奋。兴奋从一个神经元到另一个神经元的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排尿过程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________。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排尿反射也受高级中枢控制,该高级中枢位于____________。
(3)排尿过程中,尿液还会刺激尿道上的____________,从而加强排尿中枢的活动,促进排尿。
23.研究人员发现,当以弱刺激施加于海兔的喷水管皮肤时,海兔的鳃很快缩入外套腔内,这是海兔的缩鳃反射。若每隔1分钟重复此种弱刺激,海兔的缩鳃反射将逐渐减弱甚至消失,这种现象称为习惯化。图1表示海兔缩鳃反射习惯化的神经环路示意图,图2表示习惯化前后轴突末梢模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反射弧的效应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缩鳃反射发生时,受刺激部位神经元膜内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在图1中b处给予有效刺激,还可在图中_______点检测到电位变化,原因是__________。
(3)由图2可知,习惯化产生的原因是轴突末梢处______内流减少,导致______________释放量减少,突触后膜所在的运动神经元兴奋性______________。
(4)如果需要去除习惯化,采取的措施是给予海兔头部一个强刺激,最终使得感觉神经末梢释放的物质__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24.科学工作者为研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及突触间传递的情况,设计如图所示实验。图中c点位于灵敏电流计①两条接线的中点,且X=Y。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a点未受刺激时,膜外电位为________电位;受到刺激产生动作电位时,其电位变化主要是由______的跨膜运输引起的。
(2)已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若刺激b点,电流计①指针将_______________(填偏转方向和次数);若刺激c点,电流计①指针将____________(填偏转方向和次数)。
(3)若利用电流计②验证兴奋在突触间只能单向传递。请设计实验进行证明(请注明刺激的位点、指针偏转情况):
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兴奋可以从A传到B;
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兴奋不能从B传到A。
(4)请利用电流计①、②设计一个简单实验,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大于其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
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预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5 BBCDC 6-10 CDDBA 11-15 DDDCD 16-20 BCDBB
21.答案 (1)脊髓 排除脑对脊髓反射活动的影响 (2)皮肤内 (3)传入神经
22.答案 (1)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2)脊髓 大脑皮层 (3)感受器
23.答案 (1)传出(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鳃 负电位→正电位 (2)d 突触间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或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3)Ca2+ 神经递质 降低
(4)增加
24.答案 (1)正 Na+ (2)发生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不偏转 (3)Ⅰ.刺激d(或a或b或c)点,电流计②指针发生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Ⅱ.刺激e点,电流计②指针偏转1次 (4)刺激d点,观察电流计①、②指针发生第二次偏转的先后顺序 电流计①指针发生第二次偏转的时间早于电流计②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