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的四季》的教学设计与探究
泸县天兴镇天兴中学 罗雪平
今天我为大家分享的主题是自读课文《雨的四季》的教学设计与探究。
《雨的四季》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写景散文,在第三课,属于自读课文。作者刘湛秋,首先,我们先来简单的浏览文章。
通过浏览我们知道相对于《春》和《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的篇幅较长,那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结合第一单元单元导读,学习本单元,要重视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还要注意揣摩磨合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再结合七年级上册学生处于小升初的过度阶段,阅读能力还在培养阶段,阅读鉴赏能力也有待提高的实际情况。我从三个维度设置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读全文,梳理文章脉络,理解并积累本课生字词。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细度课文,赏析作品的语言特色,掌握语言之美,学习修辞、多感官描写、侧面描写、融情于景等景物描写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品析文章,理解作者对于四季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是教学目标的升华,也是教学目标的进一步深化。
我们先看教学重点: 结合文章内容以及单元导读要求,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品析文章的关键词句,感受文章的画面美并学会运用修辞等写景手法丰富自己的文字表达。同时也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四季雨的特点,体会作者浓郁的情感。
在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之后,我立即对这篇文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设置了以下教学的具体环节。
一、抓住题目,直接导入。
导入有创设情境、温故知新、边唱边学、直接导入等不同类型的导入。这里,我选择的是使用题目导入。题目是《雨的四季》,我抓住关键词雨,通过对雨的描写直抒胸臆,直入主题。这里我给出了我导入的示例:雨是大海的女儿,是天使的眼泪,是大地的微笑,是文人的宠儿。古人赞雨,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水光滟潋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雨在他们的笔下,美态尽显而在现代文人的眼里,又会是怎么样的一番盛景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刘湛秋先生的散文——雨的四季。我运用了一些优美的词汇,也运用了一些写雨的古诗词,这样让我的导入更加的具有语文味儿,也让学生对雨有直观的感受,以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导入效果。
二、导学任务,自读检测。
因为这是自读课文,要求以学生自读为主,因此课前我已经布置导学任务:1.预习课文《雨的四季》,完成同步练习册第三课《雨的四季》基础知识梳理;2.提前阅读课外材料:余光中先生所写的《听听那冷雨》。
上课时我将在多媒体上呈现本课重点字词,并请两位同学读这六个词语正字音;再请两位同学解释这四个词语的意思知词义。通过这样的形式能敦促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三、初读感知,细化逻辑。
感知文本,我分两步走。
第一步是初探文义,梳理脉络。“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本单元导读明确的学习任务,也是七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感知环节我紧紧的围绕朗读,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悟。第一遍我让学生自由朗读,理清文章的结构。这篇文章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顺序进行写作的,第一个总是第1自然段,开篇点题;分是第2到第5自然段分别从春夏秋冬四季来描绘雨,这也是本篇文章的重头戏,需要重点赏析;第二个总是第6、7自然段,对文章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再度升华。
第二遍我让学生分组朗读,简单了解作者对雨爱恋的理由,初步感知本文的情感价值观。
第二层次是本文写作的重点,那应该如何来理解它呢?在教学过程的第四环节,我就设置了
四、反复研读,含英咀华。
我会运用小组讨论的方法来分析不同季节的雨。具体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再次跳读课文2-5自然段,并且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快速准确的勾画出一些描写雨的具有修饰性的词语比如热烈、娇媚等,完成后在小组中进行讨论,最后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在全班分享交流,从学生交流中得出四季雨不同的特点,教师在这里主要是点拨和总结的作用。合作和探究都是现在我们比较实用的教学方法,这完全符合自读课文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的要求,也符合新课程目标育人的核心素养。
如此多姿多彩、有色有味的雨,作者是怎样去描写的呢?结合自读课文的旁批,我设置了这一环节的第二个问题:文章没有直接描写雨,而是写春雨过后的情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里运用的手法是间接(侧面)描写,其作用是表现了春雨洗礼后花草树木的生机勃勃,春意盎然。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使课堂更高效。
为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结合本文课后的阅读提示,我设置了这一环节的第三个问题:作者在描绘雨在四季中不同的特征时,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多感官描写的写作手法,请同学们勾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因为学生是七年级,刚开始学写景散文,因此在设置问题时我给出了提示信息,比喻、拟人、多感官描写。同时我给出两句示例,带着学生去解读。示例1:我喜欢第2段中的“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这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还巧妙的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小草在春雨的滋润下复苏的情态。示例2:我喜欢“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这一句。这句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从视觉的角度,写出了春雨的美丽与妩媚以及降临时的动态美,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这两句话分析完成后,我让学生用圈点勾画以及批注的方法快速跳读2到5自然段,再请同学在全班分享,我进行点评。通过这样形式,学既能提升学生的阅读与鉴赏能力,也能提升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
五.合作探究、拓展升华。
我们从具体段落及语句赏析,这是从微观层面着手,那着眼全文会有什么发现呢?从宏观的层面出发,本着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目标。我设计了本文的探究性问题:作者能把雨的四季写的如此打动人心的原因有哪些?通过前面两个问题,我们已经明晰本文运用到了侧面描写,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多感官描写方法,而从整篇文章出发,作者在描绘四季雨的时候是按照春夏秋冬这样的时间顺序展开的,具有一定的逻辑性。通览全文,不难发现每个季节的雨之所以都这样具有灵动性,是作者抓住了景物的具体特征,并且融情入景,使得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里我给出了一个范例,比如说调动感官、巧用修辞、按照顺序、融情入境等。不同的写作手法,是作者不同情绪的调动,也是笔触的修饰。
教为学用,学以致用。因此我设置了拓展环节:对比阅读余光中先生的作品《听听那冷雨》(课前导读已完成文章预习),分析两篇散文在写景手法上有何异同?小组讨论,完成后在全班分享,我只是适时点拨。通过这样方式的对比阅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回顾文本,课堂小结
小结是对具体教学环节的补充说明和总结,这里我将引导着学生一起去回顾文本,一起总结,解决本课难点,感悟本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完成后会给出一个小结的示例:这篇散文从不同的角度,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对四季的雨进行描绘,展现了四季的雨的特点,抒发了作者对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达了对生命与大自然的热爱与礼赞。
七.作业布置
课外作业是整个学习环节中不可少的一环,目的是让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有一个温习和总结,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完成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因此我作业设计的是续写片段。题目如下:结合所学知识,展开想象和联想,请以“雨季”为题,为未完成的一段文字续写一个完整的片段。未完成文字:雨季来时,石头上面长了些绿绒似的苔类。雨季一过,苔已干枯,在一片未干枯的苔上正开着小小的蓝花、白花,有细脚蜘蛛在旁边爬,河水在石缝间流出....
六.板书设计
板书首先要呈现出课题以及作者,我的设计依然是按照顺序去划分文章结构,本文的写作顺序是总-分-总,每个层次又表达了不同的内容。分是本文的重点,因此要重点呈现,板书上呈现出春夏秋冬雨不同的特点及其写作手法。本文的教学难点也是本文所要达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肯定要呈现在在板书上,并放在总结的位置。让学生通过看笔记就可以感知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教学重难点。
自读课文是我们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教读课文有明显的区别。因此在设计自读课文时,首先要明确自读课文不能像教读课那样以教师的教为主,而应该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因此在自读课文学习时,老师主要要根据单元导读的教学任务以及自读课文的旁批和阅读提示设计出一些列符合教材和学情的问题,让学生以朗读、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学生圈点勾画的方法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达到以学促学的目的。
以上是我对自读课文《雨的四季》的教学设计与探究,也是我的一些浅见,谢谢各位老师!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