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吟诵为载体,破解古诗文教学之难
泸县天兴镇一心学校 钟帮丽
古诗文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空前提高,不仅因为在中小学语文课程里古诗文的篇量翻番(七年级每个单元最后一篇或一组古诗文,九年级上册一个单元,八年级、九年级下册两个单元的古诗文,每册八首课外古诗,中考古诗文默写6分、赏析8分、阅读17分,共31分,占比大),而且,传统文化教育、中华经典诵读、国学传承都要基于古诗文的学习。古诗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义务继承与发展它,我们是专职传播文明的教师,还是专职教学汉语言文学的语文教师,肯定是义无反顾,责无旁贷。
我从五个方面进行讲座:古诗文教学的难点和存在的问题,吟诵的含义,吟诵的作用,遇见吟诵,让吟诵回归语文,吟诵教学的方法探究。
一、古诗文教学的难点和存在的问题:
古诗文的教学又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和痛点,教学的现状也不尽如人意(特别是中考诗歌鉴赏,八分平均得分率才二到三分),为什么?原因分析有三:
1.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有较大差异,客观上存在学的难度。
古诗文语言凝练、形象、含蓄,在形式上具有特定的声韵、节奏、格律等特点。而中小学生思维发展尚不完善,语言积累不够丰富,没有足够的文化底蕴。学习古诗文是从一个时代走到另一个久远的时代,所以,学生感觉古诗文语言陌生,分析起来有些困难,进而导致对古诗文学习失去了兴趣,觉得晦涩难懂。
2.教师教学偏重知识化,学生自主感悟不够。
由于教学时间紧,处于应试目的,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更多的是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而将学生们对古诗文的意境、意趣、情感、哲理等感悟弱化了,对于一篇诗文,首先翻译成白话文,然后就只当它是白话文教下去,教师将课堂中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解释古诗文内容上,力争“字字落实,句句清楚”,把自己的分析和理解灌输给学生。这样,不仅割裂了吉诗文的审美情感,也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学生学习古诗文的自主感悟要求远远不够,学生很难感受到古诗文的意境美和人文美,学习效果自然也就不理想。
3.教师教学偏向于背诵,轻视反复吟诵。
在现实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逐句讲解、疏通文意、背诵默写,会降低学生们的学习参与性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我们也发现,古诗文教学如果不建立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即使有的学生课堂“听懂”了诗意,课后也背会了古诗文,熟练默写,但他们对古诗文的鉴赏,只能知其意,不能得其趣,悟其神,不能走近古文人内心世界,引发心灵深处的共鸣。
古诗文教学之难,究竟可不可以破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们的祖先在历代传统教育中积累了很多有效的读书方法,吟诵,估计是最有效的一种。古人吟诗作诗都很有韵味,摇头晃脑,自得其乐,读到文章紧要处或疑难处,酣畅淋漓,读得动容。吟诵,是古诗文本来的声音,是古诗文传统的诵读方式,也是三千年来中国人学习自己文化的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推广吟诵并不是为了复古,而是要通过吟诵这种有效的方式,使学生得以形成长期清晰的记忆,学好古诗文。
二、吟诵的含义
“吟”,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在文献中,在古代类似于“歌”,也就是唱的意思;“诵”,乃“讽”之意,也就是用高低抑扬的腔调读诵。结合二者的涵义,“吟诵”就是吟诵者用来表达古诗文中情感的一种手法,它的表现方式既可以侧重于吟咏,又可侧重于读诵,它要求反映出古诗文的韵味。
三、吟诵的作用
古诗文的语言讲究声韵、节奏、格律,如果只是用眼睛看或泛泛地读,就不能全面而深刻地理解诗文的意思。而当你拖长声音吟诵的时候,那种隐藏在文字后面的意思就会在拖长的声调中慢慢浮现出来。我们的古人早有这方面的体会。清朝的曾国藩在给儿子的家书中谈到,对古代诗歌“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采其深远之韵”。吟诵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1.吟诵是欣赏古诗文的重要手段 能把听者带入作品的意境、情感中去,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教学时用吟诵来演绎、还原诗文场景,能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和联想想象,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解读诗文作品,提升学生古诗文鉴赏水平。中华古诗文之所以流传至今,在于其节奏之鲜明、意境之优美、情感之丰富或感悟之深刻,其内涵韵味非有声语言不能尽现之。通过吟诵诗文,弥补文字语言的缺漏,还原作品本来面貌,丰富作品内涵意境,可以带领学生因声入境、由声悟情、情通古人,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作品主题,领悟作品意境和情感。
2.吟诵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古诗文的语言本身就讲究节奏和韵律,因而吟诵起来就具有了音乐之美。吟诵诗文所表现出的铿锵悦耳的音乐之美,能带给人以极大的审美愉悦。通过古诗文吟诵教学,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文音乐文化之美,可以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从而深化美学教育、综合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3.吟诵是作诗的入门途经 诗歌的创作,应该是伴随着吟诵的声音出来的。我国历史上有名的诗人,李白在他的诗中说:“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夜泊牛渚怀古》),很得意自己的吟诗。杜甫的诗写的好,他每写完诗,都要配合着声音修改,他自己就曾说,“新诗改罢自长吟”。(《解闷十二首》)。现在的人作诗,也是让反复吟诵支配着自己的思路,推敲琢磨出诗句的。
四、遇见吟诵,让吟诵回归语文
吟诵的作用虽然重大,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吟诵的传承却出现了危机。吟诵本是语文课堂学习的一个环节,但是,我们不少教师对吟诵都感到陌生。近年来,在众多有识之士和教育工作者的大力推动下,吟诵已经悄然复兴。全国各地很多学校、很多教师都在推开吟诵之门,用吟诵掀起学习古诗文的热潮。
2018年,泸州市“人教语文吟诵”项目培训会在泸州渔子溪学校举行,伴着悠扬的古曲,师生的吟诵表演《鹿鸣》、《三字经》,声音绵长有调,高低起伏,至今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去年三月,我有幸进了“龙城吟诵”微信群,老师们跟着范老师、胡老师学习吟诵,打卡完成作业,分享吟诵知识,展示吟诵成果。很多老师在自己的语文课堂开始尝试吟诵教学,遇见吟诵,走近吟诵,“那平仄相间、长短高低的错落之致,那平上去入、轻重疾缓的诗韵之别,那复沓回环、对偶互文的形式之美,一下子从文字里复活了起来。”“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入短韵长、平长仄短、平低仄高、虚实重长的吟诵规则,让枯燥无味的古文读起来有了生气,诗文中的意趣、情感、哲理也变成了鲜活的音符……”遇见吟诵,古诗文学习变得有滋有味,学生们迈过古老文字的门槛,爱上古诗文,爱上中国传统文化。
五、吟诵教学的方法探究
吟诵的教学方法很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谈三点:
1.以示范学吟,激发兴趣。
教师的示范对学生是一种极好的语感训练,教师绘声绘色、形神兼备的吟诵,能把语言文字的音韵之妙,节奏之妙,情感之美表达出来,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听读中受到强烈的熏陶,进入意境,感受语言的感染力,有利于提高欣赏水平、吟诵技巧,更有利于学生对语言的理解,领悟感情。根据实际情况,教师也可播放录音视频示范。
2.以规则学法,吟出美感。
吟诵前,我们要做好两个准备:
①掌握古汉语的声调
要学习吟诵,首先要学会辨别平仄。古汉语分平、上、去、入四声,现代汉语拼音中的一声和二声属于平声,上、去、入属于仄声。其次,要记住平仄格式,掌握平仄安排的规律,如:“一句之中,平仄相间”、“一联之中,平仄相对”、“两联之间,平仄相粘”。记住了格式,吟诵时才能正确表现诗的节奏和旋律,从而呈现和谐悦耳的声音之美。
② 掌握古汉语的节奏
掌握古诗文的平仄规律后,还要正确划分古诗文的节奏。吟诵,一般是每两个字构成一个节奏单位,句子是偶数字就不说了,因为五言、七言字数是奇数,最后剩下的一个字自成一个节奏单位,五言221,七言2221。在给古诗文划分节奏时,节奏单位与意义单位有时会发生矛盾,应依照节奏单位,还是意义单位呢?如果是“诵”,偏向于“读”,可依意义单位;如果是“吟”,偏向于“唱”、“歌”,则必须依照节奏单位,这是因为“吟”有较强的音乐性,如五言有的朗读依照意义单位是212,吟咏时就应该唱成221。 ③学习吟诵的规则
清楚古诗文的平仄、节奏后,就可以发声吟诵了,基本的吟诵规则是:节奏点上的字要适当停顿;依字行腔:唱腔与每个字的字音、声调相吻合,旋律自然生成;依义行调:依据自己对古诗文的理解,琢磨吟诵的轻重缓急,声调情绪,吟出意境情感,做到以调传情。平长仄短入声促:处理好基本的高低长短,抑扬顿挫,让人入情入境。古诗文的这些吟诵规则,都是为了吟诵者更好的理解古诗文的深刻内容,走进诗人情怀,领略吟诵的美与趣。
3.反复吟咏理解,感悟提升。
课堂上,教师示范吟诵,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意;再引导学生看吟诵文字谱,尝试模仿吟咏;教师可以设计各种活动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反复吟诵;在课后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吟诵,不断巩固提高。经过多次吟诵,大部分学生觉得吟诵好听了。在熟练的基础上,自然会发现声音与经典内容意境相符之处,当学生爱上了吟诵,离实现“以吟诵为载体,助力古诗文教学”的目标就不远了。
学习本民族的语言就必须充分尊重本民族的语言特点,倡导吟诵,将吟诵融入我们的课堂,以吟诵唤醒热情,透过这种古老的声音,触摸到了文字的温度,感受到古诗文的魅力!
最后,希望大家都来做吟诵爱好者!
也愿自己能在专家的引领、同仁的帮助下,在吟诵教学方面能学有所能,教有所获。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