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是经过岁月的打磨而沉淀下来的经典。阅读这些经典名著不仅能够开阔的我们眼界,丰富知识,还能提高我们自身的修养。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出:七到九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得少于260万字。每一学期必读名著两至三部,选读书籍也至少要达到四本。近年来很多省、市把名著阅读列入了中考的范围,2020年泸州市中考语文的名著阅读试题分值达到了6分,考查的篇目涉及到《骆驼祥子》(七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八下)《简爱》(九下)每个年级一本共三本名著。2021年的分值则增加到了7分,考查的是《红星照耀中国》里的三个主要人物,据估计往后还有增加分值的趋势。由此可见,名著阅读俨然已成为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据统计,我市名著阅读6、7分的分值得分情况却只有2分多,得分率仅有40%,形式是非常的严峻的。城区学校情况稍好些,农村学校的得分率则是更低了,这不得不让我们农村语文教师深思,怎样能改变这种现状?在七年级的下学期,我曾对我班学生(49人)的文学名著拥有量展开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为仅10人有《骆驼祥子》,15人家里有《海底两万里》,《创业史》《红岩》《基地》《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几乎没人拥有,有的孩子甚至连书名都不知道,更不要说去阅读了,可想而知,经典名著在农村学校是有多么的孤单寂寞,怎样才能让它们摆脱这样尴尬的境地,把经典名著巧妙的引向农村学校的更深处呢?
一、多种渠道,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深入研读名著的一块叩门砖,是否具备浓厚的阅读兴趣,决定了学生能否持续、积极地阅读。教学中我尝试着采用了悬念式的导读法,即利用名著的故事情节来设置巧妙的悬念,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有阅读求知的欲望。我个人认为悬念导读法有助于增强名著的吸引力,能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作品上,让其在情感共鸣中主动去关注名著的内容、人物的性格及故事结局等。如《朝花夕拾》的导读中,我就处处设疑来引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导入时:我们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解到鲁迅小时候有找蜈蚣,按斑蝥,捕鸟等许多有趣的活动,你还想知道他更多的童年趣事吗?再如:长妈妈只是一个又老又胖的保姆,一字不识,身上有爱切切察察,许多让人不耐烦的规矩?为何大文豪的鲁迅对她从开始的极度讨厌到后来又深切的怀念呢?在她身上发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呢?她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看《阿长与山海经》,在这样的悬念中孩子们开始对这本书产生浓厚的兴趣了。于是后面的导读教学就会顺理成章的进行下去了。
2、名著影视剧,跨界对照寻差异
纸质书籍、戏剧、电影、影视剧、评书、听读、连环画等哪一种阅读才是打开名著的正确方式呢?我个人觉得跨界的阅读能够帮助孩子们体会到不同的艺术形式在人物表现、情节设置等方面的特点,然后再立体化地去品评人物,能加深对原著的理解,这样有助于他们客观地、多个角度地评价、分析原著。如教学《红星照耀中国》时,就可以先播放一段《飞夺泸定桥》的视频,然后让学生对照着原著,找找影视剧有了哪些改变,想象编剧为什么要这样改?你觉得是原著好还是改编后的影视内容好?并阐明理由。假如你是导演,你要怎样去导这个剧?一听说要当导演,顿时教室如同沸水开锅,满室都是讨论声争辩声,人声鼎沸,这个说我要怎样突出红军的英勇,那个说我要给某个战士一个特写镜头,还有人说我要采用蒙太奇的手法来表现,甚至还有学生为怎么更能表现红军拼死夺桥是抱炸药趴在铁链上还是绑着手榴弹,手脚交错扭在铁链上而争得面红耳赤,各自认为自己有理并以书为证。而学生就在这样细微的差异对比中对原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就更愿意去阅读原著了。
3、美篇宣传,名著阅读有甜头
孩子们阅读时,老师则可以化身为摄影师,负责无缝360度完美拍照,然后再进行选择,编辑,记录美好,制作成美篇,学校、老师、家长、朋友圈都能欣赏到他们认真阅读的最美的样子。一学期下来制作了有《阅读,越读,悦读》《阅读,是行走的力量》等美篇。每一篇的阅读点击量都上千,关注人数在不断攀升,粉丝是越来越多,孩子们在校里校外都露了脸,家长们也通过这样的方式了解了孩子们在校的阅读情况,纷纷对他们的表现竖起了大拇指,因而孩子的阅读兴趣更为浓厚。
4、趣味作业,让阅读绽放精彩
孩子们迷恋游戏,是因为充满挑战的活动最容易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学生怕阅读名著、怕做作业、作业拖拉大都是因为不喜欢千篇一律的作业形式。如果我们的名著阅读作业设计形式灵活多样,不走寻常路,为学生搭建新的平台,必然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如阅读《西游记》时,篇幅较长,电视剧版的内容孩子们也许都看过,叫阅读原著的话,孩子们一点都不敢兴趣,总感觉似乎哪个故事情节都知道一些,但叫他们谈谈其中几个主要人物在某个具体的事件中的性格特点,或结合原著评价某个人物,则全班同学大多都是蒙圈的,于是我设计这样一个作业让学生完成,为什么说唐僧孙悟空都爱哭?请用相关事实说明。一听悟空爱哭,教室里顿时炸锅了,这可颠覆了他们对孙大圣的认知,在孩子们心中,那可是会腾云驾雾,有火眼金睛等七十二般变化,就是个完美的英雄级别的典范,怎可能爱哭的呢?还有唐僧,与悟空一言不合就念紧箍咒,有几个徒弟和白龙马的保护,连菩萨都暗中帮忙的唐僧爱哭?用孩子们的话来说“这是逗我玩呢”。一时间教室里可就热闹万分,这个说“我今天下午就去买《西游记》”,那个说“这个作业我可得好好翻翻书”,还有几个已经在那边开始和同学争论起来了,认为老师是不是搞错了,更有甚者,什么话也不多说,已拿出书开始翻阅验证了。这样有趣味性的名著作业让学生在快乐的体验过程中高高兴兴的阅读原著了,进而提升综合素养。
二、评价式的个性化解读
1、开设名著阅读课。初中学生课程较多,任务繁重。单七年级就有语数外政史地生七个科目,八年级加上物理,九年级还有化学。学生根本挤不出足够的时间来翻阅厚厚的名著。再说每一本名著内容浩繁,阅读需要耗时较多,见效也很慢,因此七年级上学期开始,除了课余时间,每周我专门用一节语文课做学生的阅读课,要求学生在这节课上阅读本期必读的名著《朝花夕拾》,《西游记》。这两本读完后在阅读其余四本选读书籍《湘行散记》《镜花缘》《白洋淀纪事》《猎人笔记》。
2.制定阅读进度表。七上一学期下来,我发现一节阅读课学生也看不了多少页,速度快点的能读过二十页左右,速度慢点、有时开会儿小差的就只能看过几页。六本书要何时才能看完?这样的进度显然不行,因为名著的阅读主要是放在课外的时间进行,但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加上学生对大部头的作品都有畏难情绪,特别是我们农村学校的孩子,阅读习惯很差,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要每个学生如期完成六本纷繁复杂的名著的阅读,难度值太大,这是不太现实的。因此,我改变了七上的做法,在七下教学中,首先会和学生一起制订出切合实际的阅读计划,明确阅读任务,确定完成时间。3月份读完《骆驼祥子》;4月份读完《海底两万里》;5月份读完《长征》;6月份读完《飞向太空港》;7、8月份读完《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寂静的春天》。同时在完成相应阅读计划的下个月初,,举行一次名著的专题检测,反馈阅读的成果。
3、同读一本书。名著导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此展开多元化的评价,有利于从理性的角度去审视名著教学的得与失,进一步提升名著的阅读教学效率。于是我开展了“同读一本书”的活动,即在教师的安排下,将某一个月作为“××名著阅读月”,让孩子们对这本书实施自评、师评、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教师可以按照评价的内容设置“名著阅读自评表”“名著阅读师评表”“名著阅读互评表”等,以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保证能够读后有所得。每月评选一定数量的阅读之星,给予孩子们一点小小的奖励。孩子们既读了书,增加了阅读量,还有奖励,精神物质层面都有了一定的收获,他们也乐于配合这样的读书方式。
4、个性化读书。阅读不仅仅是看书那么简单,如果像看小说一样囫囵吞枣地看完内容,头脑里是什么映象也没有,对检测是没有任何效果的。要想学生对名著有深刻的理解,还需要个性化的解读。例如针对文学作品的多重内涵,可以试着改变学生的阅读环境和阅读氛围来使学生对文本产生不同的理解。因为就算是同是一个人,在不同时间与心情状态下阅读同一作品,也可能产生较大的差异。这样既可以加深对原文的理解,还可以产生完全不同的解读结果。于是要尽可能多开展丰富个性化的读书方式:1、读书笔记,不能仅仅是摘抄原文语段,必须要让孩子们用不同颜色的笔批注赏析。2思维导图,对整本书或章节内容或人物形象做整体归纳整理。3、“名作重读”等活动,每一次阅读都有新的体会或感受。其次可以将采取对名著的“续写改写”,如果学生对名著作品中的某个部分或者某个人物的结局感到不太满意,还可以鼓励他们大胆的进行编写,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编写出合情合理的改编情节或者人物的“后记”。只要有新意,均可留册。也可以采取“课外延伸”这种形式,让学生的解读更具有个性。
名著是精神食粮,它能够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作为一名农村语文老师,要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及途径,为学生搭建阅读的交流平台,并激发他们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激情,这样经典在农村学校才不会感到孤单寂寞,我们还要挖掘出阅读的乐趣,让学生读名著成为一种时尚、成为一种美的享受,才能向农村娃的更深处漫溯。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