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策略之我见
泸县云龙镇学校 郭忠新
一、自读课文的意义
(一)自读课文是讲读课文的延伸和深化
随着教材改革的不断深入,自读课文已成为初级中学语文教材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行语文教材一般以单元为单位,每单元都有其共同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由体裁、内容、特色等类似的课文及其相关内容组合而成。课文分两类,即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这两类课文目标一致,但教学目的各异:教学讲读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目标知识,掌握阅读分析同类文章的方法,授之以渔。自读课文是讲读课文的延伸和深化,教学自读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讲读的前提下学以致用。这是一个由认知到实践的过程,是知行合一的一个完整过程。
(二)学生的迁移能力需要借助自读课文来训练和强化
叶圣陶先生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讲话中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讲读课文是精讲的例子,而自读课文是讲读的延伸,他们都是学生 “举一反三”的“例子”,是学生“熟练技能”的示范,学生的迁移能力需要借助自读课文来训练和强化。
(三)自读课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读课文的价值是非常必要的。
二、自读课文教学的指导思想
(一)自读课堂,教师须把阅读权交给学生
为落实自读课文的编排意图,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自读课文真正服务于语文教育教学,充分发挥自读课文的作用,切实促进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有机结合。教师须把阅读权交给学生,明确学生和老师在自读课堂的地位。进而对学生的学习目标进行准确定位:学什么、怎么学、学得如何。
(二)自读课堂,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三、自读课文的教学策略
根据自读课文的意义和自读课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我从以下环节进行了自读课文教学的思考和尝试。
(一)导读——巧设导语,激发兴趣。
在这个环节,教师应认真的研读文本,设计一个能充分调动起学生自读兴趣的导语。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时,可以利用课后“阅读提示”去设计这样的一个导语——教师将汪曾祺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展示出来,让学生读,学生读后,教师再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当学生回答后,教师就随即引出:“今天,同学们去读一读汪曾祺的一篇充满美感和诗意的作品《昆明的雨》,让你们的心灵也得到一次滋润,你们愿意吗?”——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阅读的兴趣就会浓一些。
——这个环节,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二)自主速读——整体感知,积累基础。
在这个环节,完成两个方面的任务:
一是让学生快速的浏览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将自己第一印象认为重要的文句勾画一下。这是训练学生的速读能力和快速从文本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二是让学生将文本中的生字、新词作上记号,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把握字音、字形和词义,完成基础知识的积累。
——这个环节,完全以学生独立学习为主。
(三)自主研读——深入思考,列出疑问。
在这个环节,也是完成两个方面的任务:
一是让学生在前面速读课文的基础上,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文段进行细读,读出自己对文本的深层次的理解,并在书上作批注,还将自己有疑问的地方在练习本上记下来。
二是让学生关注课后的“阅读提示”以及课文的“旁批”,对照一下,自己是否从课文中读会了“阅读提示”和“旁批”中所提示的所有点。如有未读会的点,就再读课文,再次思考。如果再读再思考后,自己都无法自主解决的点,就在练习本上记下来,同时也将自己通过“阅读提示”和“旁批”的帮助而解决了的早先写在练习本上的疑问点删去。这样,在练习本上记下的,就是自己独立阅读所不能自行解决的疑问。
——这个环节,仍然以学生独立学习为主。
(四)合作释疑——互帮互助,排疑解惑。
在这个环节,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小组交流。学生将记在练习本上的自己独立阅读无法自行解决的疑问在小组内交流,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如果通过小组合作,仍然不能解决的疑问,小组长把它记在交流本上。
第二步,全班交流。各小组的组长依次将本小组的疑问提出来,寻求其他组的帮助。如果通过全班同学共同讨论仍然不能解决的疑问,老师就加以引导,点拨,帮助同学们解决疑问。
——这个环节,学生以学生间的合作学习为主,教师只是辅助式的引导和点拨。
(五)合作探究——教师引领,深化阅读。
教师通过自己对课文、教参、单元训练目标的解读,并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事先预设几个能深化阅读、有探究意义的思考题。如果这些预设的思考题,学生通过前面的“自主速读、自主研读、合作释疑”三个自主阅读环节后,还有未能解决的,那么老师就将这些未能解决的问题依次展示出来,引领学生先小组内讨论,然后再全班交流,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地给予指导、点拨。这样,在教师的引领下,就弥补了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阅读还不够深入之处,从而提升自读课文的阅读效果。如果这些预设的思考题,学生通过前面的三个自主阅读环节已经处理好了,那么这个环节就可以不进行了。
——这一环节,教师的引领作用得以充分地展现,但讨论、交流的过程,仍然以学生为主体。
(六)交流心得——畅谈所得,巩固兴趣。
这一环节,让学生在全班自由地说一说,通过自己对课文的自主阅读学习有了哪些收获。比如,学生通过对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的自主阅读学习后,曾有学生从写法上说到以下收获:
1、这篇课文的引子有特色,用很随和的语言写到画画以及画的题字,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引出“我想念昆明的雨”的话题。以后我在作文时,也想尝试一下。
2、作者四十年后,由于忘不了那天的情味,特地写一首诗“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来描绘,使文章更有诗情画意,令我更向往“昆明的雨”。 以后我也会学着在作文中运用写诗来描绘景和事,或抒发情感,让我的作文更有味。
3、课文以“我想念昆明的雨。”构成前后照应,既点题,又深化主题。以后我在作文时,也尽量做到这样。
……
总之,无论学生从那方面说,无论学生说得深刻,还是浅显,都可以,教师都要给予鼓励,毕竟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只有教师多给予鼓励,学生才有兴趣,才有信心坚持以后自读课文的自主阅读。
——这一环节,以学生的畅谈为主,教师的鼓励为辅,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七)适时练笔——举一反三,强化技能
自读课文是学生练成阅读和作文熟练技能的一个例子。所以,每篇自读课文都可以提取出用于练笔的例子。仍然以《昆明的雨》来讲,课文中有将景的描写和评述相结合的例子,所以,教师就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学生练笔:请同学们仿照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写法,描绘一处景或一个物,并写上评述,看谁写得更吸引人。 ——经常利用自读课文进行这样的读写练笔,学生的阅读和作文技能一定会有所提高。
——这一环节,教师发挥的是主导作用,学生发挥的是主体作用。
(八)拓展阅读——增加阅读量,提升阅读力
学生通过相应单元的讲读课文和自读课文的阅读学习,已经具备了一些阅读同类文章的方法,所以,教师可以找一些同类文章安排学生进行类文阅读。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的积累,又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也为写作积累了更多的写作素材,让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得到提升。——安排学生进行类文阅读时,不要向学生提太多、太高的要求,要求太多、太高,往往会让学生望而生畏,失去自主阅读的兴趣。
——这一环节,教师重在引导学生保持浓厚的自主阅读兴趣。
以上八个教学环节,始终坚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阅读权交给学生,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自始至终都是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加强了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没有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没有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而且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学生独立自主阅读中的存在的问题,也防止了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如果在自读课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坚持在以上八个环节下功夫,自主课文教学应该会有良好效果。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