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生活 爱阅读
——《倾听花开——关注言语生命的小学语文课堂》读后感
泸县城东小学校 李雪菲
各位老师你们好,我是来自泸县城东小学校的李雪菲,有幸通过余老师的推荐,阅读了林志芳老师的《倾听花开的声音——关注言语生命的小学语文课堂》这本书,今天我就给大家浅浅地分享一下我的读后感受。
作为教育工作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离不开书的滋养,就像花朵离不开阳光的呵护,草儿离不开雨露的滋润。热爱读书的教师,才能有效地教书,热爱读书的教师,才能更好地育人,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
下面我将从以下三方面分享我的读后感,作者介绍、收获与思考、读后感想。
一、作者介绍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项目专家组成员,教育部2013国培计划“小学语文”方向“种子教师”,山东省教育厅中小学教师远程研修专家组成员,山东省教科所“齐鲁名师讲堂”项目语文学科指导教师,《小学教学》封面人物。
现任教于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博士,主讲“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曾获全国语文教师语言文字大赛一等奖,山东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山东省青年教师科研成果一等奖。编著有《诗意语文课谱》《语文陶冶论》《倾听花开——关注言语生命的小学语文课堂》《小学教育教学实习指要》等。
二、收获与思考
(一)关于好课的三个标准。
1.好课,必然浸润着教师生命的华章。
齐鲁教坛优秀语文教师朱则光,为了能够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对着镜子、听着广播苦练,终于修成正果,化学教师张利平每天必做七件事:用笑容迎接新的一天;10分钟练字;5分钟诵读美文一篇,深度指导一名学生;记一篇“小研究”随笔;阅读(至少1个小时);为自己找亮点(至少三个)。或许可以这样说,卓越课堂的背后,必然与教师卓越的人生相伴随。没有他们人生的精彩,就没有课堂教学的精彩!
2.好课,必然折射着学生生命的光芒。
在课堂教学的追求和实践上,优秀教师与一般教师有四点重要的区别。第一,表现在教育价值观上。在优秀教师眼里,无论什么时候,他们的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是一个个正在绽放的生命,一个个正在成长中的人,他们追求的是学生的快乐、成长与进步,而不是充满功利主义的分数、成绩和升学率。第二,表现在课程价值观上。优秀教师总是把自己所教授的课程看做是整体育人的载体,无论什么时候,都追求学科教育的整体育人功能,始终坚持教书与育人的内在统一,将“育知”“育能”“育人”融于一体。第三,表现在课堂教学观上。优秀教师关注的,首先是学生的生命状态、生命激情,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习惯和方法的培养;其次才是知识的掌握,技能的训练,智慧的生成,人格的陶冶。第四,表现在课程学习观上。优秀教师着力追求的是教育的增值效应。学生对教育的消费,与人类对物质产品的消费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在师生共同的课堂教学互动中,会创造出教师教学设计“预设”之外的“收获”,如新的知识、方法、思想等。这就是课堂教学的“增值”。
3.好课,必然闪烁着教育智慧的光辉。
一堂好课,要给自己和别人留下财富,这财富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思想。思想可以穿透时空,甚至可以穿越历史,给人们留下久远而深刻的影响。就像霍懋征老师用自己的一生实践,给我们所留下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样。二是方法。“无论是欣赏或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彭才华老师在唐朝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的教学中,在字词理解和通读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孩子们进行想象,就体现了诗歌教学的方法。三是范例。能够为同行提供一种基于独特思想的完整的教学框架。
一堂好课,犹如教师们留给教坛的一壶老酒,越品越有味道,越品越浓香四溢。那好课,就像冬天的一壶烧酒那样“有温度”,喝下去温润全身,热情四溢。
(二)倾听花开,用心关注四个教学点。
1.尊重守护,期待孩子言语生命的绽放。
于永正老师曾提醒我们:“要理解孩子,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个孩子”是啊,小学语文的教育对象是6至12岁的儿童,所以,“小学语文还姓‘小”。正是因为如此,“倾听”是小学语文教师首要的姿态。“倾听”的教育学是心里装着儿童的教育学,是心中有“人”的教育学,“倾听”的内核指向“理解”或“愿意理解”。
在齐鲁名师的课堂上,我看到了这种“倾听”的姿态。例如,赵文洁老师在执教《雷雨》一课时,就巧妙地创设情境,让孩子们表达自己独特的想象与体验:
师:雨后,太阳把各处都照得亮晶晶的。如果你就是一只小蜘蛛,这时候你想说点儿什么啊?
生:雨后的景色真美啊!
生:大雨终于下完了,我又可以坐在网上织网了。
师:那小青蛙又想说点什么呢?
生:如果我是小青蛙,我会说,大雨终于停了,我又可以呱呱地唱歌了。
师:哦,唱歌是你最喜欢的事情了。
或许,在每个孩子心中最神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要使孩子的心同你讲的话发生共鸣,你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灵对准音调。
2.潜心会文,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的声响。
陈炳锋老师在自己的成长叙事中深情地写道:“我喜欢在静静的夜晚,捧起课文,爱不释手地诵读。让自己在一遍遍的阅读当中,在一点点的发现当中,慢慢地喜欢上文本并且爱上她。所以,在你带领着学生们走进文本之前,请你先问问自己,你是否喜欢她,你是否真的喜欢她,你是否真的非常喜欢她。如果是,那好,去和学生们一起发现她的美好吧。”
3.关注“形式”,看到语文的美丽转身。
“语文意识”的回归,是近几年小学语文界最重要的思想潮流。现在,语文教育的重心又回到“语文”本身,我们期待语文教育既关注“内容”也关注“形式”。在齐鲁名师的课堂上,我们看到了这样美丽的转身。
例如,在钟静老师执教的《凡卡》一课,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片段:
师:为什么凡卡却向往过上这样活不下去的日子?
生:因为凡卡在城里受尽了欺凌、侮辱、虐待,而在乡下还有爷爷。
师:是啊,乡下还有爷爷的爱,而到了城里这点爱却变成了虐待啊!请用上一组关联词语“之所以......是因为......”来说。
生:之所以凡卡向往过乡下活不下去的日子,是因为凡卡在城里受尽了虐待,已经是死路一条!
师:再用“宁可......也不......”来说。
生:凡卡宁可呆在“活不下去”的乡下,也不愿在“死路一条”的城里忍受虐待折磨。
师:作者将乡村的“快乐”与城里的“虐待”放在一起写,这样的写法叫对比;同时用向往乡下的“活不下去”更衬托出城里“死路一条”的悲惨,这种写法叫反衬。
... ...
就这样,她引领学生在理解文字的基础上,关注文字背后的形式,触摸语言表达的规律。在经历了由文字到思想再到文字的过程之后,学生的认识也从最初的理解课文上升为对语言形式的领悟和运用。
4.节奏建构,课堂教学的艺术追求。
论语云:“质胜文则史,文胜质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确切的教学内容离不开巧妙的教学形式,所以,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更需要课堂教学的艺术化追求。课堂教学的艺术化追求首先表现为美术、音乐等艺术因素的应用。
比如刘延云老师在执教《听听,秋的声音》一课时,就选用了《秋日私语》做音乐背景,通过展示美丽的秋色图,很快就将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中。
陈钟梁先生也曾以一种颇具诗意的方式来描述教学结构的诗意:导言——未成曲调先有情;提向——惊风乱飐芙蓉水;讲述——语不惊人死不休;环节——一枝一叶总关情;过渡——嫁于春风不用媒;小结——似曾相识燕归来;氛围——山雨欲来风满楼。
三、读后感想
1.从”知人论世”到“知人论课”。
学习古诗、文言文,经常要用到知人论世,了解历史人物论述他的时代背景,从而更好的理解诗意或文意。而学习各位名师的教学课例时,也可以知人论课,了解老师生活经历或生活态度,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到不同老师的教学风格。在本书选入的九个课品中,都能看到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艺术化追求。例如,江丽娜老师《梅花魂》一课的教学设计则呈现出一波三折、曲径通幽的美。杨昱婷老师执教的《我的画》,整节课学生置身于对秋天的描摹中,时而联系生活挥笔速写,时而品词析句工笔勾勒,构筑起一幅自然而传神的秋景图;孟强老师执教的《古诗两首》,教学框架大气粗放,敢于取舍,通过“举象”“造境”等手段使学生领略到了永恒的乡愁。
2.从“陌生化”和“熟悉化”的两极之间寻求期待。
王崧舟老师则将“陌生化”作为彰显教学结构诗意的基本策略。他说:“陌生化策略强调教学结构呈现的出人意料、教学结构转换的意想不到,以此增强教学结构对学生的吸引力和驱动力。教学结构要遵循学生的身心规律和课程的逻辑秩序,但这只是‘形而上’层面的一种规约,具体到每一堂课、每一个文本的教学,则是不应该也不可能有凝固的模式、刻板的程序的。充满诗意的教学结构,总是在“熟悉’和‘陌生’的两极之间寻求期待的视野和投人的张力。”所以我们的教学设计,一个吸引人的开头,一个有意思的教学环节,也非常重要。
我们都知道,站在巨人的肩上,我们可以看得更远;以书作垫脚石,我们可以攀得更高。“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暴十寒。”让我们以审视的目光阅读书籍,与书为友, 以书为鉴,让缕缕书香伴着你我同行!我的分享完毕,谢谢大家!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