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神话故事阅读教学
——以四年级下册神话故事教学单元为例
泸县二中城西学校 罗梅
:自2016年起,小学语文教材改用为全新的部编版教材。使用新版教材进行教学时,可以明显的发现,新教材对于文体的编排上比人教版教材更显系统一点。尤其以童话、神话、民间故事等为例的故事文体总是以单元为综合在一起出现。下面我将以自己在四年级下册进行神话故事教学时为例,浅谈我对神话故事在教学时的新的感悟。
关键词:小学教学;神话故事;语文教学
研究的背景
神话故事自诞生之日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因此,教师对神话故事的教学应从意识层面予以重视,同时在实际教学中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22年版)》的具体要求,探索运用神话故事开展语文教学的策略,在语文教学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代相传[1]。新版部编教材在四年级之前都没有出现过关于神话故事的教学,学生们只在自己进行课外阅读时散乱的接收过一些对神话故事的了解。对于神话故事的定义以及如何阅读神话故事都没有进行系统的学习。所以在进行神话故事阅读教学时,首先要向他们介绍什么是神话。
选题的目的
神话是人类文明的滥觞,它记叙了先民在生产劳作中对世界的思考,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力量。部编版语文教材中也选取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神话篇目,借此带领学生敲开神话这个神秘又古老的世界的大门,与人类的源初对话,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神话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体现神话的独特魅力,从而帮助学生进入神话的奇妙世界。 神话是人类文明的滥觞,它记叙了先民在生产劳作中对世界的思考,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力量。部编版语文教材中也选取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神话篇目,借此带领学生敲开神话这个神秘又古老的世界的大门,与人类的源初对话,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神话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体现神话的独特魅力,从而帮助学生进入神话的奇妙世界。
课题研究的意义
“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2]。与童话的纯美、寓言的深刻不同,神话蕴含着自我发现、自我探寻的力量。神话中充满激情的神秘世界吸引着小学生的注意力,为小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此外,阅读神话可以间接地帮助小学生了解基本的伦理知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还能为学生带来精神的滋养与充实,激励学生认识这个世界,有利于学生日后的发展成长[3]。
研究的大概内容及方法
神话就是关于神的民间故事,神话都有离奇的情节,大胆、夸张的想象,对天地的形成、人类的产生、日月星辰的存在以及山川地形、自然天体等作出解释。神话故事是古代人类对大自然中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通过自身丰富的想象力来思考和艺术加工产生的,所以神话几乎都具有夸张、离奇的情节。它是一种口头文学作品,神话产生的客观原因之一是当时地下的生产力水平和人们对认识自然的积极要求下相互作用。神话也具有一定哲学性,反映人们对世间万物的解释。包括神鬼的故事和神(鬼)化的英雄传说。神话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
其实不难发现不管是在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还是在部编版小学语文课本中,神话故事所占的篇目寥寥无几,但由于神话故事题材的特殊性、趣味性以及对孩子们的吸引性,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研究神话故事的教学具有积极的必要性。在教研组语文老师们的交流研讨中,我们一致认为:神话故事类的语文课堂既要让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了解神话这种文体的特点,又要在课堂实践中落实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想要实现这两个目标,就需要教师达到对课堂以及学生的绝对把控,实现“神话的神与语文课的独特韵味”。
第2章 开展神话教学的意义
我们以统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材为例,在这本教材中共有《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和《女娲补天》这四篇神话故事,这些神话故事教学开展有着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2.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神话故事归根结底属于一种故事,而小学生对故事这种文学体裁情有独钟。以我执教的班级为例,在我班中有很多学生都非常喜欢阅读故事,《安徒生童话》以及《伊索寓言》这些童话故事书几乎成了每个学生的必备课后读物。而神话故事与学生群体之间广泛流传的童话故事具有极高的相似性,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故事主题也发人深省。绝大多数学生在听到教师要讲《盘古开天地》等神话故事时,纷纷表现出了非常激动的神情,迫不及待做准备工作。学生表现出的这种高昂的学习状态和良好的学习精神是其他性质文章开展教学时所没有的。
2.2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神话故事并不单纯地指一个故事,一篇神话故事的核心理念和精髓主要体现在神话故事中人物的典型事迹体现出的优秀品质。例如,《女娲补天》这篇神话故事主要讲述了人类的创造者——女娲看到天空破裂人类遭受疾苦而毅然决然地担负起补天的责任,冶炼五彩石最终成功补天。这篇文章不仅向学生讲述了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更传达出了神话故事的主人公——女娲身上具有的勇于承担责任、无私奉献的人格魅力和大爱精神。学生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可以充分感受到女娲身上的优秀品质和可贵精神,这也会产生极为深刻的教育意义,鞭策学生不断上进。
2.3促进学生对社会伦理的深度认知与了解
学生通过对神话故事内容的学习与感悟,能够分析得出创作神话故事的人内心所表达的情感,以及人类在神话人物身上寄托的美好祝愿。在这一背景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得到有效的提升,且学习的热情与学习的深度也会得到相应的发展和建设。
第3章 神话教学的策略
教师在课堂教学要怎样教才能取得神话故事类的课文教学的最大效益呢?需要如何做到呢?这正是我们教师今天在课堂教育上想努力谋求的结果。我想,在进行神话故事的教学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感知神话故事主要内容
神话是属于民间故事的一种,是古代人们一代一代口耳相传继承下来的故事,因此故事性很强。著名老师诸向阳老师提出:“讲故事是教学神话故事的最好策略。”[4] 所以,在进行此类课文的教学时,首先对于学生来说,初读完一个神话故事应该能抓住主要人物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基本弄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把这个故事讲出来,这也是新版部编教材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神话故事教学单元的语文要素。根据部编教材编排特点,教师在进行神话故事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了解神话单元的语文要素,在了解之后借助语文要素帮助学生梳理清楚故事发展的脉络,提取出几个关键词,再给学生一根串联故事关键词的签子,也就是理清课文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让学生能顺着故事的脉络了解了故事梗概。进行汇报的时候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串联起来,并在复述的过程中内化故事的主要内容,感受神话故事发展的神奇与合理,同时也在课堂教学时发展和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可谓一举多得呢?
例如,在进行《盘古开天地》教学的第一课时,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想一想盘古为什么要开天地?盘古开天地之前是什么样的?他是怎样开天地的?然后帮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起因是没有分开的天与地,混沌着的宇宙,经过盘古的手开天辟地、盘古的身顶天立地,最后的结果用自己的身体化作万物,创造了美丽的世界。借助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让学生概括故事,先从整体上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后面的教学也就变的简单了。教师还可以先展示书本中插图,引导学生猜测故事情节,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带领学生观看视频《盘古开天地》,激起学生浓烈的兴趣,帮助学生建立对盘古的第一印象,并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盘古是一个什么样形象,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接着再引领学生走进课文,让学生在初读中深入地感知盘古开天辟地的经过,以及他“开天辟地”的艰辛。
3.2感受神话故事神奇想象
神话故事作为民间故事的一种,它也是古代人民对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的一种美化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与寄托,较之其他题材的文本,两相区别,神话最鲜明的文本特征就体现在一个“神”字上。神话故事到处充满神奇的意味,故事中的神话人物是神奇的,他们会无数神奇的法术,拥有各种神奇的力量可以实现人类力量所不能及的事情,总体来说就是“神秘”二字贯穿始终。
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对于故事文本的具体阅读方式方法。并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使用相对应的阅读方法去感知文体所表达的独特内涵。
神话故事的一大特点就是“神”。神话故事教学,即在教学中引领学生抓住故事文本中奇妙的想象,并引导学生进行适当想象。在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大多通过夸张的的手法进行描写,所以还需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文中时找出文本中的相关语句,通过反复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神话中的“神”。例如:《盘古开天地》一课中有这样一些句子,就充满了神奇,“在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像一个大鸡蛋。”“天每天会升高一丈,地每天会加厚一丈,盘古的身体也跟着长高。”“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成了他呼出的气息;隆隆的雷声是他自己的声音;太阳成了他的左眼,照耀大地,月亮成了他的右眼,给夜晚带来光明;他的四肢和躯干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等,抓住此类描写神奇的语句让学生进行反复朗读,读出句子独特的味道,读出神话神奇的感觉,边读边想象画面,去感受故事中所独有的带有夸张意味的语言和那些令人惊叹的神奇想象,使学生对阅读神话故事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对文本语言的品味咀嚼中,感受体会神话故事的独特魅力。
3.3感悟神话人物形象
神话故事中都塑造了一个象征正义的英雄形象,这些英雄或者无所不能的神仙人物,是古代先民们征服自然的理想和力量的化身,同时也寄托了他们的美好愿望。当然神话故事的阅读教学,也不仅仅是让学生单纯的读故事,如果只是泛泛而读,则也没有必要专门进行阅读教学,只是让学生随意阅读即可。我想新教材的编排意图,更多是让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神话故事和感受神话魅力,体会神话故事中神话人物身上所体现的人类美好的人物品质,使学生发现人性中所蕴藏的真、善、美,摒弃假、恶、丑,以此来达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
例如:教学《女娲补天》,“女娲冒着生命危险先从各地捡来赤、青、黄、白、黑五种颜色的石头,燃起神火熔炼。”寥寥数字就将女娲为补天奔波,从各地捡来五色石头的过程一笔带过,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自己展开大胆想象,想象女娲在哪些地方经历了哪些困难找到的五彩石头。通过学生自行想象和创编故事中,体会不畏艰险的女娲,勇于献身的精神。
这般在课堂中抓住人物形象来展开教学,特别是在教学中紧紧扣住文本的语言文字,引导着学生通过朗读、说写,来内化文章语言,感悟文章语言的内涵,最后通过口头来表述,从而达到真心实意的感受到神话人物的形象,学习人物的优秀品质。这样既尊重了课文文本和神话文体的特点,又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渗透着中华文化的内涵,使学生受到文化熏陶的同时也体现了教师进行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
3.4拓展想象,创编神话故事
神话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文化的发源地,是人类对社会和自然等问题的思考和探索,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训练思维,拓展和延伸神话故事内容,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我鼓励学生进行合乎常理的猜想和再创造。
如在《精卫填海》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抓住“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一句,想象女娃在游玩时遭遇了什么困难,她又是怎样面对的。抓住“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这一句话中的动词“常衔”,感受精卫填海时的坚持与持之以恒。通过学生表演的形式,抓住“常”字品读精卫填海的艰辛。酷暑时,顶着烈日的炙烤,精卫“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寒冬时,冒着凛冽的寒风,精卫“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暴雨时,淋着瓢泼的大雨,精卫“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学生们的表演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在课后试着让学生画一画精卫的种种遭遇,用画笔让想象有了颜色,有了温度,更有了情感。
在《盘古开天地》中,对“他的四肢和躯干变成了……”这一段进行续编。他的头发变成了……他的眼睛变成了……他的牙齿变成了……”,想象盘古的身体还能变成什么,进而深刻理解“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这句话,从中品味出盘古的无私奉献和舍己为人的精神。在教学中抓住关键词,关键句,沉浸神话故事,运用多种感官,感悟人物情感,共情人物经历,体会人物品质,插上想象的翅膀,飞入神话人物的世界,领略神话故事的神奇。
又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普罗米修斯》这一内容教学的时候,除了需要让学生明白普罗米修斯的个人精神和伟大品质之外,还需要让学生对普罗米修斯的后续状况做猜想和判断。此时,学生通过课文中的内容会续写道,“普罗米修斯在被宙斯之子赫拉克勒斯营救之后,由于得罪了宇宙之神,所以不得不过着流亡的生活,而这时候营救他的赫拉克勒斯也被宙斯软禁了起来,逼他承认错误,而且还发出威胁,如果不归还火种,就会降灾祸给人世。”凡此种种,都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促进学生神话故事阅读积极性与主动性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改变学生学习态度,建设学生学习素养的科学路径。在这一背景下,学生学习神话故事的能力和质量会得到进一步发展,且学习的深度和范围也会得到不断的扩大和延续。
[1] 蒋永丽.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神话故事教学分析[J]. 教育观察, 2022, 11(20):4.
[2]朱智贤,林崇德 . 思维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95.
[3]陈洁. 小学神话类文本教学内容的确定研究[D]. 赣南师范大学.
[4]诸向阳. 如何发现课文的"教学价值"[J]. 小学语文教学, 2014(1):2.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