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维训练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影响
青龙小学 黄 敏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概括的反映。小学儿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大脑进行系统的学习和思维训练,可以更好地感知外物,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积累生活经验,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由此可见,思维作为智力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质,促成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因素。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是一个重点,对提高教学效益来说,思维训练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既是提高语文素质的必要操作过程,也是构成教学思路不可缺少的环节;另一方面,注意培训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还有特殊意义,因为语文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之一,是思维的直接载体之一,离开语言人们难以进行思维活动,而离开了思维,语言也就失去了内核。人们的思维,说到底是用言语进行的“言语思维”,因此语文训练尤其要注意思维训练。抓住了思维训练,也就抓住了言语的运用过程。从言语的运用中学语言,才能提高训练的力度,学生的语文能力才可望有真正的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才可望得到真正的提高。
怎样抓住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才能提高训练效益,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呢?我认为以下几点有助于学生思维训练的提高。
一、在语文训练中要逐步暴露思维过程的思维训练
1、微微暴露的思维训练
有的课文中看似是细小的部分,却具有十分丰富的思维内涵,存在着很大的训练价值。在这些地方教师要善于“小题大做”,促使学生在“细微”中暴露思维过程,达到训练思维的目的。如课文《尊严》中有一幅插图:杰克逊大叔端着一盘丰盛的饭菜给年轻人,年轻人摆摆手。我从这幅图抓住契机给学生质疑导入新课——是年轻人不饿而不吃吗,还是另有原因?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去读课文,找出摆手的原因。
对教材细微处挖掘并由此而引起的思维碰撞,成了暴露学生思维过程的良好契机。正是暴露中,使儿童的认识能力和言语能力,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2、填补空白的思维训练
艺术家的创作手法都讲究“留白”,即在艺术作品中有意不透彻地表现,而留下一些空白,让欣赏者用各不相同的想象来填补这些空白,实质上也就是充分展示了欣赏者对这类问题的思维过程。而课文中的留白也是这个道理。我在执教《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时,抓住了老班长在生命垂危时刻,嘱咐三个小战士的那句话:“不,你们吃吧,你们一定要走出草地去!见着指导员,告诉他,我没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看,你们都瘦得……”显然这是作者留下的一处艺术空白,启发学生去想象老班长在生命垂危时刻,他会怎样想,怎样说?于是让学生讨论两个问题:〔1〕为什么句末要用省略号?〔2〕如果老班长把这句话说完,你觉得下面会讲些什么呢?这两个问题促使学生将课文中“空白”的地方合理的、恰当地补充出来,在暴露思维过程的同时,达到言语能力的充分训练,思想感情的充分陶冶。
3、在语言过程中求失暴露
教师在为学生匡谬救失时,要重视思维过程的展现,以便从深层次上作诊断和矫治。在学习活动中,学生的思维错失和定式偏差,往往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又具有普遍性。抓住它作剖析治理,有较大的训练价值。但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谬误有的比较隐蔽,带有深层次的特点,如果不充分暴露思维过程,就会“治”不到点子上,“挖”不到根子上。如在执教《触摸春天》这篇课文时,一位学生质疑:“既然这个女孩是个盲人,为什么还要张望呢?”从表面上看小女孩是看不见的,这个学生提的问题也对,但却反映了一个深层次的问题——认识有偏差。于是我就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追踪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大家再次阅读、思考、讨论。正因为小女孩看不见,才渴望能看见,所以她才用心去抬头张望。作者也触摸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生命力,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谁都有把握春天的权利!只有用心去感受生命的美好,才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因此,从这里来补救空白,让每个学生都用心灵来领会。
二、在段的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小学语文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词句教学;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重点是篇章教学。第二学段,是独立的一个学段,是连接第一学段与第三学段的桥梁,阅读教学的重点是什么?很显然是“段落教学”。段落教学是从词句教学到篇章教学的过渡。在教学中,我们要以实践智慧去填补课标在学段目标上的留白,增强段落教学目标意识。于是,我根据低、中、高三个学段的阅读要求和学生实际,设计了第二学段段落教学目标:认识自然段和意义段,初步把握自然段的主要意思和初步学会归纳意义段的主要意思;感受、欣赏并积累段落中的精彩的语言,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在阅读中揣摩精彩段落的表达方法;初步认识总分、分总、总分总、承接、因果、并列关系的段式结构,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尝试仿写。明确了目标,才能更好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
1、首先培训学生的分段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综合能力
段的教学实质是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在段的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正是达到这个目的有效方法。这是由于客观上它与思维训练融为一体,特别是把注意力放在了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上。在这个教学思想指导下,进行段的训练,掌握句意必须要进行分析,划分段落必须要进行比较、判断、归纳段意。按这个思路进行段的教学,思考是分段的依据,揭示的是分段的思维过程,着力寻找的是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判断、归纳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2、抓重点词、抓关键句、抓联系,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1)读懂一句话,往往要抓住重点词语或短语,而读懂一段话,并能快速地概括出段意,往往就要抓住关键句。进行段的教学,首先要培训学生断句的能力,使学生知道一段话是由几句话组成的,每一句话说的是什么,并能找出重点词语、关键句,通过它们了解这段话的段意是什么。
(2)要抓联系,培养思维的条理性。在读懂了句子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有的课文在段的训练练习基础上,还包括一个主要方面,那就是在读懂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划分意义段。分意义段能较好得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思维的条理性。
(3)抓讨论、抓鼓励,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能否真正把思维训练融于段的教学之中,通过段的教学这个手段,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其关键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孩子们在段的教学中始终处在一个主动探索知识的位置上。我的体会是在教师的循循善诱的引导下让学生展开讨论,鼓励他们勇于发表见解,大胆进行争辩,在争辩中相互启发,在比较中进行优化。
三、利用课文结尾培养思维品质的思维训练
1、利用结尾的迷惑性,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某些文章的结尾,犹如一个“迷魂阵”,令学生得出相反的结论,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如《草船借箭》中的结尾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学生被这话迷住了,很多同学认为这句话说明周瑜从心里佩服诸葛亮。对此,我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布置学生去做两件事:一是问问长辈或是对历史比较熟悉的人,听听他们对这个问题是怎么回答的,并结合课文想一想。二是看一看相关三国故事的书,找出周瑜临死前说了什么话,再结合课文想一想。通过问、看、想,学生带来了他们取得的成果:周瑜临死前还在说“既生瑜,何生亮?”这证明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一直到死都没有放下。《草船借箭》中的结尾句,不能说明周瑜佩服诸葛亮,只能说明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更强烈了。至此,学生走出了迷津,对周瑜为什么妒忌并陷害诸葛亮的问题有了透彻的理解。学生的认知建立在一个较为广阔的基础上,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了培养。
2、利用结尾的矛盾性,培养思维的准确性
某些文章的结尾,表面看来,似乎矛盾,但细细品味,却意蕴无穷。例如课文《金色的鱼钩》结尾句:“在这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鱼钩”长满了“红锈”却能“闪烁光芒”,这貌似是充满了矛盾,怎样准确认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呢?我是这样处理的:
师: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会发出光芒吗?
生:不会。
师:那么作者为何偏要说这鱼钩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呢?
生:老班长用这鱼钩救活了三个战士,自己却因饥饿和疲劳而光荣地牺牲了,他的品质崇高而伟大,光彩照人。说鱼钩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实际上是说老班长的品质,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通过问答,学生得出了准确答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3、利用结尾的总结性,培养思维的条理性
某些文章的结尾,虽短短一句,却提纲挈领,既总结了全文内容,又暗示了行文清晰的条理,给人以明白晓畅的感觉。例如课文《乡下人家》中的结尾——“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执教本课时,我让学生抓住了这句总结性的结尾,顺藤摸瓜,让学生阅读课文,找出课文描写了乡下人家哪几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这种提纲挈领的方式无疑能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条理,使思维具有条理性。
4、利用结尾的抒情性,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在文章结尾抒发对某人、某事、某物的深情,既深化了主题,又强化课文的感染力,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如冰心的小诗《繁星(一五九)》的最后一句是这样写的:“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心里。”我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领悟诗人对母亲的依恋。诗中有两个“风雨”,前一个“风雨”指自然界的恶劣天气,后一个“风雨”指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苦难。当“心中的风雨”来临,心底最无助的时候,母亲的怀抱便是自己的依靠,说明母亲永远是自己心灵的温暖港湾 。让学生分析好这种结尾,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一条有效途径。
思维训练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开发学生的潜能,思维能力绝不是单纯的智力品质,而是一种重要的性格特征,一种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离不开教师,更不能脱离课堂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对全体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并且根据教学进程中的具体情况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达到培养并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